因为有爱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ohu_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老头,一个惨淡的冬,一个孤单的背影,一段让人心酸的内心独自。他原以为自己对孩子们来说只是生命中的一个匆匆过客,他原以为轻轻的离开就是他一个平凡人的宿命。然而当他经过那个转角,拾起从天空中飘落的纸飞机,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笔记,听见孩子们唱着那首他们曾经一起唱过的歌,感受到他们小手挥舞的温暖……马修老师的这辈子算是知足了,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他在这个最平凡的岗位撒下了最不平凡的种子。在这部影片的高潮,我们被一种最平凡而伟大的力量感动了——都就是爱。
  故事退回到几年前的一个冬天。马修老师,一个秃头中年男人就是在他生命的最低谷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出现在这个“石池”学校——因为那儿住的都是一些问题儿童,大人们对这些孩子不报什么希望。
  马修开始的遭遇大概和所有的老师都一样,被孩子们的恶作剧而伤害。然而对于孩子们的所作所为,马修并没有像别的老师那样严厉的斥责他们,相反,它宽容了孩子们——他把这些只当作是在和孩子们玩耍,而恶作剧的孩子也因此躲过了一次责罚。马修处理这件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很吃惊,他们隐约感觉到了这个老师的与众不同,但,这只是一个开始,这样的想法并不能马上改变孩子们一贯的陋习。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为老师的马修自然懂得这个道理。
  改变先从一个孩子开始。有一个孩子因为恶作剧而让马桑大叔——一位老教员受了重伤。按照学校的惯例,他本应该受到重罚,但马修认为这样的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在马修知道了主犯后,他主动向校长提出了三个请求:“不体罚学生,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不透露他们的名字”。在得到了校长的答应后,马修诚心的和学生进行了交谈,他希望学生用每周照顾马桑大叔的方法来代替惩罚。学生答应了,通过那段时期的照顾,犯事的孩子逐渐了解了马桑对他们的关心并且深刻意识到了自己之前作法的错误。在马桑大叔病危时,学生留下了忏悔的眼泪……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孩子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这种认识比单纯的说教或是体罚能起到更好的作用。马修老师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了他的教学效果。
  改变一个孩子比改变所有的孩子要容易的多,而对马修老师来说,该如何让他的孩子们团结起来是个更加艰巨的任务。音乐,在这个特殊的情况下正是一剂最佳的粘合剂。当一个曾经失意的音乐家再次拿起手中的笔为孩子们创作属于他们的作品时,这些感人的音符能够更好的说明一切。通过给孩子们分配合唱团的位子,教他们如何发声练习,给他们排练属于他们的音乐,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找回了自信。写到这里,我的脑中不自觉的出现了孩子们唱歌时认真的表情和那专注的眼神。特别是在那次给校董表演的演出中,连那个当音乐架的小男孩也不自觉的唱出那些看似不和谐的音符,可见音乐带给他们了多大的快乐和自豪。
  马修老师之所以伟大还在于他做了一回伯乐,成就了那有着天籁般嗓音的男孩——皮埃尔。皮埃尔被别的老师认定为是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恶魔般的心灵的孩子,亲人管不了他,老师拿他没办法。面对这样的孩子,马修并没有对他有任何偏见。相反,当马修老师无意间发现了皮埃尔唱歌的天赋时还单独给他训练。音乐的力量是神奇的,当皮埃尔从音乐中得到自信后,他整个人都变了。老师的鼓励,母亲的支持,同学的羡慕,这一切都激励着皮埃尔在音乐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当然,这个时候的孩子少不了他的叛逆,还有他俄狄浦斯情节的作祟。在发现马修老师和自己母亲的暧昧关系后,皮埃尔又躲回了自己冰冷的天地。面对学生心理的起伏,马修老师宽容了他所做的一切。在给校董表演的那场合唱中,皮埃尔从马修慈爱和真诚的眼神中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信。马修的成功是因为他的因材施教,是他发掘了皮埃尔的天赋和潜能并且找到了他的突破点。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当看到皮埃尔主动提出要练习自己的独唱时,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幸福和希望。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是她发现了我的朗诵才能并不断给我各种机会让我锻炼。要不是因为她,我不会在这方面受益,我不会拿下大大小小的奖项,我更不会从中找到另一个自信的自己。我至今感谢着我的启蒙老师,相信片中的皮埃尔也是一样的。
  马修老师之所以成功,归结到底还是因为他的爱和真心的付出。如果没有爱,马修老师不可能忍受住这么多调皮的孩子;如果没有爱,马修老师不会从孩子们的内心出发去为他们着想;如果没有爱,马修老师不会再拿起他手中的笔,去面对那曾经带给他失望的音乐。因为有爱,这一切都变得那么的温情,因为有爱,这平凡的场面才能感动你我。其实要做一个老师并不难,但要做一个好老师却很难。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老师不能低头——因为你是孩子们的一片天空,你倒了谁来为他们撑住天地?在面对难题挑战的时候,老师不能退缩——因为你是孩子们的榜样,你退了还有谁会继续跟着你闯天下?在受委屈的时候,老师不能错失了自己的理性——因为你若是把受的伤加到无辜的孩子身上,他们的伤痛该如何医治……做个好老师是每个师范学生的梦想,但当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标准很难达到。也许你会说,老师也是人,老师不是神,老师也有自己的情绪和脾气。我承认这一切的不完美,但一旦踏上了这条选择的路,我们就必须时刻充满着爱和包容——因为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是一句简单的话都可能影响到孩子们的一生。做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其他文献
说过了卢克索的历史,还是再来说说今天的卢克索人,我在这座小城呆了好几天,多少对他们今天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  虽然在古埃及,作为首都的底比斯是个大城市,但今天的卢克索城并不算大,如果步行的话,不用半小时就会从小城的东头走到西头。城内的建筑也不算高,街道不算太宽,相当于中国一个小县城的规模。这里,观光游览的马车与汽车等交通工具混杂着穿行在街道上,让这个颇具现代色彩的城市充满着某种古老的韵味。  生活
她的书让全世界的孩子和成年人着迷,她是迄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她荣获过很多奖项。她的新书无论何时问世,如饥似渴的读者都会在书店排队购买。她的书使她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女人之一。她就是J·K·罗琳,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  1997年,J·K·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与点金术》。一年后,更名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这本书在美国出版。这本书向读者介绍的哈利·波
2008年10月9日,对法国作家克莱齐奥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瑞典文学院这一天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报中称赞他“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其作品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之外和社会底层阶级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赞誉他的作品是“新的开端,富有诗意的探险,充满感性而忘我;完全超越当今的文明,探索极其深邃的人性”。
为反击美国议会通过的与俄人权问题捆绑的制裁法案《马格尼茨基法案》,2012年12月28日,普京签署了禁止美国公民收养俄罗斯孤儿的《季马·雅科夫列夫法》。继此之后,2013年2月21日俄罗斯家长联合会和数十个家长组织上书普京,要求禁止所有外国人收养俄罗斯孤儿。他们认为仅仅剥夺美国人的领养权是远远不够的,事实上美国人依然通过第三国领养俄罗斯孤儿。这封联名信能否顺利到达俄总统普京手中,该请愿是否会对俄罗
意外发现    1970年10月5日,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在陕西省公安厅下属的一个收容所的一个基建工地上,工人们在挖地基时,在距地表大约0.8米处,挖出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陶瓮。工人们打开盖子,发现里面竟然装满金杯银碗。在陶瓮的西侧,还有一个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银罐,里面也装满金银器物。  收容所负责人立即将这一重大发现报告给陕西省博物馆,博物馆随即派考古人员前往那里进行勘查,结果在
《窃听风暴》这部德国影片假借东德秘密警察维斯特上尉一双冷峻犀利的眼睛,洞察了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前夕的黑夜,生活在东德的人们经历了怎样的黎明前的挣扎,而最终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心理防线的溃败,导致了整个物理意义上柏林墙以势不可挡的局势真正倒塌。心理防线的溃败主要体现在两个灵魂人物身上,其一是维斯特上尉,而另一个则是该剧的悲剧式人物——克里斯塔·西兰德。  克里斯塔·西兰德作为当时笼罩着黑色极权主义的
1803年,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海军上将克鲁森施滕(1770--1846)组建了俄罗斯第一个环球考察队,率领“希望”号与“涅瓦”号两艘船即将启程环球考察时,需要有一位年轻有为、懂得航海的助手。上将找到正就学于彼得堡海军武备学堂的费多尔托尔斯泰,然而这样一件令人垂涎的差使却被20岁的托尔斯泰家族的小伙子拒绝了,拒绝的原因可能是小伙子淡泊名利,也可能是他已另有志向——献身艺术事业。  一年后,费多尔
“中世纪”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比昂多在《罗马衰亡以来的千年史》一书中提出,此后,便被西方学术界沿用。与中世纪相对应的另一术语就是“文艺复兴”,这个词的最早提出者是乔治奥·瓦萨里,“复兴”即意味着文艺在中世纪已经死亡,有侍于复活。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中世纪的看法。可以说,从那时起,人们就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但真的是这样吗?  不可否认,在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是
时光倒退六十年,有一位俄罗斯侨民诗人,曾在天津生活了两年时光,他在音乐学院教授俄语。1952年离开天津,跟他的母亲一道,途经香港,乘轮船去了巴西,落脚于里约热内卢。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又高又瘦、其貌不扬的俄罗斯人,一边艰苦劳作,一边从事文学翻译,居然把老子的《道德经》和屈原的《离骚》,还有一些唐诗宋词名篇译成了俄文。  人心实在奇妙,说它小,仅容方寸,说它大,能包容世界。这位多年居住中国的俄罗斯侨民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是西方文明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大变革与转折。君士坦丁(Constant Jne)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君主,其宗教政策为基督教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转折,其皈依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化,他对基督教发展的重大影响,使其成为基督教会史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君士坦丁约于280年出生在南斯拉夫的那伊苏斯(Naissus,今日的尼什),父亲君士坦提乌斯(constantant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