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期浪漫派小说中的“超越性”特征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y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超越性是后期浪漫派小说创作的重要特征,这种超越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超越,如对政治与他人的超越;二是内在的超越,即对自我的超越。对自我的超越又有入世与出世两种形态,前者显示出不计较一己之私的博大,后者追求宗教中的“虚无”和“空”的境界。后期浪漫派的小说创作正是在不同层面的超越中展开,完成了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终极存在的探寻。
  关键词:后期浪漫派 小说 超越性
  无名氏与徐訏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文坛颇引人注目,在创作倾向及审美趣味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对他们的流派认定,学术界存在好几种不同的提法,本文采用“后期浪漫派”这一名称。命名的丰富性,反映了这一流派的复杂性,本文拟从“超越性”这一角度對该流派的小说创作进行分析。
  超越性是后期浪漫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与现实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有进行理性审视的空间。这种超越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超越,如对政治与他人的超越,二是内在的超越,即对自我的超越。
  一、外在的超越
  超越性对于人类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海德格尔曾言:“超越就是最本质的存在。超越表示主体的本质,表示主观性的基本结构。超越构成自我。”a萨特则认为:“人经常超越自己。当人在投出自己、把自己消融于自己之外的时候,他就造成了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人之所以能存在,乃是由于追求超越的目的。”b人所具有的超越性,恰恰是证明人之存在的基础。但这种超越性具有多重层次,无名氏与徐訏正是以其小说创作,展现了这种超越的丰富性。
  这种超越性首先体现于外在的超越,既体现于对外在于人的政治的超越,还表现在对他人的超越。徐訏 《鬼恋》中的“鬼”有着对政治的超越。小说正是在其对革命态度的转变中,揭示了政治的荒谬性。文中的“我”竭尽全力为所谓的革命舍生忘死,光暗杀人就有十八次之多,曾从枪林里、车马缝里逃越,轮船上、荒野上,甚至牢狱中逃脱。但“我”对革命的热忱却被无情悲惨的现实击碎,得到的结果不过是“一次次的失败,卖友的卖友,告密的告密,做官的做官,捕的捕,死的死,同志中只剩下我孤苦的一身”。对政治从狂热到清醒,“我”也因此实现了对政治的超越。
  无名氏的《海艳》也体现了对压抑自由的政治的超越。“什么北伐的进军,武汉的围城,大革命的火焰,地底工作的黑暗年月,牢狱的痛苦……这幅‘蒙娜丽莎图’,全是一些高贵的谎骗。它们样子越高贵,也越谎骗的厉害。在那些庄严的大旗下,他失去的是自由,得到的是残酷”。政治往往通过冠冕堂皇的借口,使人在不知不觉间沦为被奴役的工具。因此,只有超越了政治的欺骗性,才能摆脱政治对个人自由的束缚。
  正如萨特所说,“他人即地域”,除了对政治的超越,对他人的超越同样重要。在《吉卜赛的诱惑》中,“我”和外国女友潘蕊彼此相爱,潘蕊为了“我”放弃马赛的优越生活来到中国,她却最终像一枝萎败的玫瑰花渐渐失去了活力。“我”为了让她幸福,随她再次来到法国,却因为沦为寄生者而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以他人之名所造成的羁绊,即使是相爱的两人也不能免除。
  如果说《吉卜赛的诱惑》中主人公们的困境源自一方对另一方的过度依赖,《塔里的女人》与《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则展现了另一种极端,即因为过于自尊而痛失所爱。
  《塔里的女人》中的男主人公罗圣提认为,“在生命中,‘偶然’虽然可怕,但比偶然更可怕的是自我意识(也可以解释为自尊心),这‘自我意识’或‘自尊心’是许多悲剧的主要因素”c。若不是黎薇报复性地答应“我”为她做媒,而“我”又因为自尊,面对她的离开即使悲痛至晕厥也要苦苦强撑着所谓的脸面,这段爱情的悲剧便不会发生。《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白蒂的骄傲和自尊,使得海兰在爱情和友情的旋涡中苦苦挣扎,最终只能以牺牲自我的方式获得解脱。
  但吉卜赛人的爱情观则超越了这种束缚,它追求的是一种彼此成全的自我实现。一方的牺牲必定带来另一方的痛苦,而这份痛苦会因为两者的联系而形成共同痛苦的恶性循环。因此,这种爱情观所依赖的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牺牲,而是彼此的相互独立。正是由于对他人的成功超越,才让《吉卜赛的诱惑》呈现出了与《塔里的女人》《精神病患者的悲歌》截然不同的结局。
  二、内在的超越
  能实现对政治与他人的超越已是难能可贵,但人类的超越性便是不断超越,即从“外在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发展。内在的超越,意味着超越自我,乃至追求宗教中的“虚无”和“空”的境界。这种超越有入世与出世的两种形态,因而有着“积极的超越”与“消极的超越”之分。
  入世的超越,是一种“积极的超越”。如在《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海兰和白蒂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美的爱情”与“善的行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海兰的牺牲,是对自我的超越和成全,与此同时,还感染了“我”将这份爱播撒给更多的人。这种爱不是自私的,而是博爱的,有一种类似于宗教的救赎。
  《塔里的女人》中的罗圣提,在经历了爱情的破灭后不忘对抗战的责任,努力为其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种超越,是类似于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担当,有超越了一己之私的博大情怀。
  出世的超越,则显得有几分“消极”。《鬼恋》中的“鬼”选择“冷观这人世的变化”,继续扮演鬼活着。《塔里的女人》将爱情以演戏为譬喻,再精彩的戏也会有散场之时,再美好的爱情也终究会有消逝之日,与其沉溺其中,不如将其当作“一场戏”“一个梦”,只做一个观众:“她是不愿意再演戏了,戏演够了。我呢,自然也演够戏了;但我却还有一个欲望,就是:自己既然不想演了,不妨看看别人演戏。”d就如同《红楼梦》中的那块顽石,饱览世间繁华后归于静寂,知晓浮生不过一梦。因而不如冷观世界,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种幻灭感常与对“偶然”与“必然”的思索紧密相连,人世间的因缘际遇、悲欢离合,看似偶然,在其背后实则存在某种必然。如《北极风情画》中的“我”和奥蕾利亚第一次深度接触源于一同观看《茶花女》,凄美哀婉的歌剧为小说定下了凄婉的基调,也为“我”和奥蕾利亚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徐訏小说《时与光》中,这种预言则更为普遍。“我”所写的小说被改编成剧本后,小说中的女主人竟与现实生活中电影主演陆眉娜的命运极其相似——陷于纷繁情场之中,因为男主人公的妒意失去了双腿。而水晶棺材,更是象征着某种神秘力量,能占卜预言未来。而“我”违背自己的承诺带罗素蕾重游故地,被“不得善终”的誓言所惩罚。
  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一个人的行为只是命运的解释,而命运只是几行运行的小球的综错,一切的图案不过是偶然的组合。”e个人在命运前常常是无力的,就像俄狄浦斯王,努力挣脱命运的摆弄,却只是为命运做了注解。即使试图抗争,人们却绝望地发现,“它像神话中的狮妖,砍掉它的脑袋,它的第二个脑袋立刻会长出来。砍掉第二个,还有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f一次次的失败会让人明白很多东西都是偶然的,包括那些短暂的美好,终究消逝。
  但人们总是一厢情愿地把偶然当作必然,事实上,这些执念既对世事发展毫无影响,对自身而言反而是一种束缚。生命存在的根本就是“无”,无常才是一种必然。“凡存在,都是无。只有真正体会到了这个‘无’的存在,‘自我’才有可能获得自由”g。越是认真追求幸福的人,越不易得到幸福,人能做的,便是消解不必要的欲望,“回归到一种无执、无我的精神状态,它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宗教、审美的境界,一种叔本华所推崇的源于佛教的‘无执’境界”h。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在的超越。
  三、结语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乃至之后的胡塞尔、海德格尔,超越性问题一直备受西方思想家关注。从徐訏的《禁果》到《风萧萧》《江湖行》《彼岸》《时与光》,从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到《无名书初稿》,后期浪漫派的小说创作或显或隐地体现了这种“超越性”。
  正如徐訏《时与光》小说名所暗示的,人世线性的时间不过是倏忽而逝的一道光而已,在现实世界中不断超越,人们才能不断接近自由与真理。
  从超越政治及“他人”,到超越“自我”,达到“无执”与“虚无”之境,后期浪漫派的小说创作就在这一个个不同层面的超越中展开,完成了对人的生存意义和生命终极存在的探寻。
  a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選集》(上),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59页。
  b 〔法〕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商务印书馆 1963年版,第169页。
  cdf无名氏:《塔里的女人》,华夏出版社 2008年版,第211页,第116页,第117页。
  e徐訏:《时与光》,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版,第142页。
  g 宋剑华:《生存的探索与艺术的选择──论无名氏与徐訏的小说创作》,《河北学刊》1995年第3期。
  h 耿传明:《“新浪漫派”文学的“黑夜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文学中身体意识与民族国家想象的冲突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9YBA146)成果
  作 者: 王易新,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对《范爱农》形象的研究,大多将范爱农视为一位郁愤孤傲、不与世俗合流的知识分子,而忽视了其性格中热心革命、积极战斗的一面。笔者则从范爱农对斗争的冷与热,前后两种态度的转变来分析这一形象,以期对此形象的解读有新的补充。  关键词:鲁迅 《范爱农》 形象解读  《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写人的佳作之一,1926年11月18日在厦门写成,最初发表于同年12月25日《莽原》第一卷第二十四期。
摘要:《帝鉴图说》和《养正图解》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是为启蒙当时年幼的小皇帝和皇子所编写的教材。由于太子和小皇帝年龄尚幼,理解力有限,两书均采取了人物教化类故事汇编的形式,将道理寓于其中,再配以相应插图,图文并茂,发挥了独特作用,并且在编纂体例方面有所创新。两本著作作为皇室启蒙读本,在内容形式上有相同之处,但其在内容选取布局、主要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后世有着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许多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德育不应该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作为一门主学科,理应加大德育渗透的力度。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互联网;信息技术;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32-003
摘 要:中国5世纪田园诗人陶渊明与活跃于美国19世纪的绿色圣人梭罗,是举世闻名的“自然之子”。他们分别隐居于南山脚下与瓦尔登湖畔,以其仁爱博大的自然情怀、批判现实的独立意志、饱蘸挚情的传神之笔,在躬耕自给的同时,畅咏自然,讴歌田园,睦邻友好,俯仰天地,思索人生,给后人营造了世外桃源与超美湖景这样“天人合一”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本文就陶渊明与梭罗在崇尚自然、渴望自由及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之自然情怀,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笔者就此在大学生中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和求知欲望,但同时也折射出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论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问卷调查 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成就灿烂。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
摘 要:胡蝶作为贾平凹《极花》中的女主人公,从城市被拐卖到深山里的圪梁村。这一变故彻底打乱了她的人生轨迹,将她的命运变得坎坷艰辛,然而在这一转变中她并没有丧失自我,而是通过转变自己的爱情观和自己的心态,以及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调整的方法,保持住自己的本真与质朴。本文从反抗与顺从、救赎与自我救赎,以及选择与放弃三个方面,探讨了胡蝶的女性形象及其成长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深意。  关键词:贾平凹 《极花》
摘 要: 《长安十二时辰》具有黑格尔意义上的古典悲剧的特质,呈现了两种对立的价值理想的相互冲突及其和解。张小敬为了维护作为理想和信仰的长安,坚持自己的守护者之本分,忍受与曾经战友萧规的撕裂,毅然与同袍斗争;萧规为了给曾经枉死的战友复仇,不惜用血腥手段摧毁长安。张小敬与萧规的矛盾,是彼岸与此岸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整体善与部分善的矛盾、超验的光与经验的血的矛盾,而二者也在相互的了解之同情中,以萧
摘要:短篇小说集《碎片》是日本女作家青山七惠的经典作品之一。这部集子由三个短篇组成,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却都彰显出日本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人际关系的“碎片”化与时代的疏离感。但作者并不止于揭示和披露,她努力用清浅的文字去给予这些处在迷途中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以治愈的力量。而在其作品中,淡雅的氛围与温情的描写等折射出的那一抹“清淡和谐之光”,的确指引着人们努力寻找出路一走出封闭的自我中心
摘要: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运用独特的沪语方言叙事策略,细腻描绘了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上海的市民生活,真实还原的上海建筑、细腻的方位白描为我们在文学世界构建了属于作者的20世纪上海地图。方言、日常生活、空间感三方面,是作者对于上海记忆的描写,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老上海的味道。这是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留恋以及对当今同质化、欲望化现实的抗拒与疏离。  关键词:地方性 方言 日常描写 空间描写  长篇的
摘要:梁惠娥、崔荣荣、贾蕾蕾的《汉族民间服饰文化》从悠远的汉族服饰起源娓娓道来,诠释汉族民间服饰的起源与历史,联结汉民族服饰文化相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纽带,探析汉族民间服饰地位文化表征与社会现象,进而透析服饰文化深邃的艺术内涵,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汉族民间服饰,引领了一个别样的汉民间服饰文化。  关键词:《汉族民间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 传承保护  服饰是人类文明最早物化形式之一,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