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口罩太好卖了!3M口罩一天的销量已占到我们店铺销量的80%,是前几天的4倍。最热卖的一款口罩,累计已卖出3万多件。”淘宝商城3M官方旗舰店负责人乐呵呵地表示。
各地持续的雾霾天气,PM2.5成了人们不愿提起的“热词”, 但在资本市场上,也有一群人正在 “欢欣鼓舞”—口罩大卖、空气净化器脱销、检测设备供不应求,就连空气概念股都随之暴涨,这些企业因灰色天气而“意外受益”。
任何情况都能给一些人带来商机,资本市场恰是最敏感的风向标。而在资本市场的评估中,PM2.5的“生意”远不止卖个口罩,或者可以说,各行各业、各类人群想在这场雾霾中有所收获的,皆可如愿。
PM2.5的巨大市场
如果不是这次的持续雾霾,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PM2.5,这个概念还只是个专业术语,偶尔被一些“时髦人士”拿出来炫一下。但是当PM2.5关系到生存和生命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如果PM2.5是一个微博账号,那它会有多少粉丝关注?全世界有70亿人口,中国有13亿人口。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欧洲,PM 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而中国之声《央广新闻》发布的一份关于《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研究》的报告显示,上海、广州、西安和北京四座城市PM2.5污染水平对公众的健康都造成了危害,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并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这四座城市因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过早死的人数将会达到7770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将会达到61亿元人民币。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的攸关性命了,这70亿人、13亿人、386000人、7770人都将是PM2.5的“铁杆粉丝”。
这些“铁粉”构建的就是PM2.5市场最稳固的消费者,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和对与PM2.5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问PM2.5的市场有多庞大吗?
拯救“濒危”企业
PM2.5相关产品都“火”大了。
口罩,商家直接将店门口的标语改成了:罩住健康,远离雾霾!3M官方旗舰店负责人说,店里的一款售价5元的口罩已卖出3万多件;空气净化器,苏宁、国美、大中等各大家电卖场纷纷将各类净化器摆到了最显眼的地方,“平时购买净化器的消费者较少,一天也就卖出2-3台,现在一开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能卖出几十台,2000到3000元左右的产品最畅销”;还有一个重头戏,环境监测设备。初步测算,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500多个监测点位,以目前市场上PM2.5监测设备的价格平均在20万元/套计算,全国388个地级以上城市总投入需20多亿元,每年新增费用将超过1亿元。在此数据支撑下,监测设备商机无限,就连空气检测概念股都连续涨停。
在环境监测设备企业中,聚光科技、宇星科技、先河环保科技、雪迪龙科技等一些本土企业,正在以超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翘楚,备受关注。而在关注的同时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PM2.5除了创造商机,还能拯救一个公司。
雪迪龙,一家专业从事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2011年11月7日,环保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一则《关于公布2010年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电厂名单及处罚结果的公告》,曝出八家电力公司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问题,其中湖南华电石门发电有限公司2台发电机组采用的监测仪器均来自雪迪龙。这对正值谋求IPO的雪迪龙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递交了申诉后,雪迪龙终于在2012年3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雪迪龙的业绩都令人担忧。而据公开资料显示,同行上市企业先河环保与聚光科技2011年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也远不及2010年,行业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或显示出行业景气度呈下降趋势。2012年7月,雪迪龙中报业绩的不理想再次影响到股价大跌。这个看似光鲜的科技企业,其实岌岌可危。
一场雾霾解救了“阴霾”的雪迪龙,雪迪龙股价加速上涨。与雪迪龙同样庆幸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李书福。一度身陷债务流言和低迷行情中的李书福,在PM2.5的契机上可以重新欢呼新能源汽车的美好未来了。
空气监测类APP正当时
现实世界的资本事本也稀松平常,网络世界的跟风之作就更是意料之中。
现在网络世界最流行什么?APP。据某手机应用商店显示,自1月8日以来,天气类手机应用软件的下载量迅猛增加,排名靠前的手机应用软件是“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北京空气污染指数”和“全国空气污染指数”。
“全国空气污染指数”APP是前百度工程师张斌和王均做出来的。2011年11月前后,众多名人和媒体开始集中关注一个此前并未被大众所熟知的“新名词”—PM2.5。当时在百度工作的张斌和王均觉得这是个契机,于是辞职创业。那时的市场还不是那么明朗。或者说,压根还看不到这里面的苗头。
在后来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两人还心有余悸,“当时也没想那么成熟,可能更想做一些工具类、社交类的产品”,他们就这样用一周时间先完成了产品制作,然后提交苹果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审核。他们惊喜地发现,上架第一天就有人下载。由于当时国内并没有官方公布的PM2.5监测数据,他们引用的是美国驻华大使馆自行监测并发布在推特上的数据。
2011年12月初,北京空气污染爆表,“下午基本就全黑了,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很多名人和媒体报道这件事时,用的都是我们的软件截图,使用量马上就上来了”。这个时候,张斌和王均才确定他们找对方向了。
但是,此类APP的影响力还停留在一些媒体和名人身上,把PM2.5当天气预报一样关注的人还在少部分。而现在“全国空气污染指数”成功了,曾经它是一款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客户端,只提供美国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现在的它还提供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全国120个城市的空气监测数据以及陆续加入的各地PM2.5数据。可以说没有脏空气,就没手机客户端“全國空气污染指数”的成功。 一场雾霾打开了人们对PM2.5的密切关注,打开了此类APP的生存之道。当然这门生意,也绝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们都是沾了PM2.5的光
说起来,PM2.5在中国的关注度,最早应该是潘石屹等微博名人带动的,尤其是潘石屹。
潘石屹是“全国空气污染指数”的忠实用户,大约从2012年3月份持续至今,潘石屹非常勤奋地坚持每天截图发微博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的空气污染指数,“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空气质量……”千万粉丝级别的潘石屹,以前此类微博的转发多在几百,雾霾事件后,潘石屹的每条早安微博转发量都高达几千。自从接触了PM2.5,潘石屹可谓一头扎进PM2.5世界,留意各种PM2.5的报道,参加各种政府组织的PM2.5的活动,发表关于PM2.5的见解。还以极其惊人的效率,宣称已将PM2.5治理融入了自己的企业理念, PM2.5过滤效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出现在SOHO公司对空气过滤设备战略中。
有人曾问,怎么看待潘石屹“治理”PM2.5这事?这个问句本身是带着质疑的,质疑潘石屹的动机。的确,潘石屹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因素营销自己的人,在PM2.5事情上,潘石屹的执著,一方面显示出他足够的远见,另一方面在他营销自己的同时,利用其“公知”的身份更好地普及PM2.5,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举两得的潘石屹总比空口说白话的“专家”来得强。
雾霾搅乱人心,很多人担心是否会得肺癌等疾病,立马就有一些专家跳出来说,吃黑木耳可预防PM2.5,还要是凉拌的。对于此说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副教授何计國称,黑木耳的主要成分是木耳多糖,它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粒子,但是在消化道里它是不被消化的。“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更多的是在呼吸道,木耳多糖无法对它产生作用。这位“专家”的雾霾营销失败了。
除了这些名人,另一个沾到PM2.5“光”的是环境监测岗位。日前,济南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从已公布的报名数据看,除了专业和学历要求较为宽泛的综合管理岗依旧受追捧外,一些原本冷门的岗位也突然“走红”,比如,济南市环境检测中心站的环境监测岗位。
环保岗位在事业单位招聘中这么受欢迎还真是第一次。“以往每年我们也会招人,但报考情况并不理想,要么是专业受限,要么是嫌工作条件艰苦,大家都觉得环保是‘冷衙门’不愿报。”济南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家以前对环保不关注,公布PM2.5后,市民的关注焦点被吸引过来了,很多人看到了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纷纷报考,开玩笑地说,我们沾了PM2.5的光了。”
唉,不用开玩笑,真的都是沾了PM2.5的光了。
各地持续的雾霾天气,PM2.5成了人们不愿提起的“热词”, 但在资本市场上,也有一群人正在 “欢欣鼓舞”—口罩大卖、空气净化器脱销、检测设备供不应求,就连空气概念股都随之暴涨,这些企业因灰色天气而“意外受益”。
任何情况都能给一些人带来商机,资本市场恰是最敏感的风向标。而在资本市场的评估中,PM2.5的“生意”远不止卖个口罩,或者可以说,各行各业、各类人群想在这场雾霾中有所收获的,皆可如愿。
PM2.5的巨大市场
如果不是这次的持续雾霾,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PM2.5,这个概念还只是个专业术语,偶尔被一些“时髦人士”拿出来炫一下。但是当PM2.5关系到生存和生命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如果PM2.5是一个微博账号,那它会有多少粉丝关注?全世界有70亿人口,中国有13亿人口。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欧洲,PM 2.5每年导致386000人死亡,并使欧盟国家人均期望寿命减少8.6个月。
而中国之声《央广新闻》发布的一份关于《PM2.5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研究》的报告显示,上海、广州、西安和北京四座城市PM2.5污染水平对公众的健康都造成了危害,如果环境水平与2010年比并没有明显改善的话,那么这四座城市因PM2.5引发多种疾病造成过早死的人数将会达到7770人,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将会达到61亿元人民币。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的攸关性命了,这70亿人、13亿人、386000人、7770人都将是PM2.5的“铁杆粉丝”。
这些“铁粉”构建的就是PM2.5市场最稳固的消费者,再加上政府的重视和对与PM2.5相关行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问PM2.5的市场有多庞大吗?
拯救“濒危”企业
PM2.5相关产品都“火”大了。
口罩,商家直接将店门口的标语改成了:罩住健康,远离雾霾!3M官方旗舰店负责人说,店里的一款售价5元的口罩已卖出3万多件;空气净化器,苏宁、国美、大中等各大家电卖场纷纷将各类净化器摆到了最显眼的地方,“平时购买净化器的消费者较少,一天也就卖出2-3台,现在一开门,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能卖出几十台,2000到3000元左右的产品最畅销”;还有一个重头戏,环境监测设备。初步测算,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1500多个监测点位,以目前市场上PM2.5监测设备的价格平均在20万元/套计算,全国388个地级以上城市总投入需20多亿元,每年新增费用将超过1亿元。在此数据支撑下,监测设备商机无限,就连空气检测概念股都连续涨停。
在环境监测设备企业中,聚光科技、宇星科技、先河环保科技、雪迪龙科技等一些本土企业,正在以超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翘楚,备受关注。而在关注的同时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PM2.5除了创造商机,还能拯救一个公司。
雪迪龙,一家专业从事环境监测系统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2011年11月7日,环保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一则《关于公布2010年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电厂名单及处罚结果的公告》,曝出八家电力公司存在严重的弄虚作假问题,其中湖南华电石门发电有限公司2台发电机组采用的监测仪器均来自雪迪龙。这对正值谋求IPO的雪迪龙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递交了申诉后,雪迪龙终于在2012年3月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但是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雪迪龙的业绩都令人担忧。而据公开资料显示,同行上市企业先河环保与聚光科技2011年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也远不及2010年,行业企业整体经营状况不佳或显示出行业景气度呈下降趋势。2012年7月,雪迪龙中报业绩的不理想再次影响到股价大跌。这个看似光鲜的科技企业,其实岌岌可危。
一场雾霾解救了“阴霾”的雪迪龙,雪迪龙股价加速上涨。与雪迪龙同样庆幸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李书福。一度身陷债务流言和低迷行情中的李书福,在PM2.5的契机上可以重新欢呼新能源汽车的美好未来了。
空气监测类APP正当时
现实世界的资本事本也稀松平常,网络世界的跟风之作就更是意料之中。
现在网络世界最流行什么?APP。据某手机应用商店显示,自1月8日以来,天气类手机应用软件的下载量迅猛增加,排名靠前的手机应用软件是“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北京空气污染指数”和“全国空气污染指数”。
“全国空气污染指数”APP是前百度工程师张斌和王均做出来的。2011年11月前后,众多名人和媒体开始集中关注一个此前并未被大众所熟知的“新名词”—PM2.5。当时在百度工作的张斌和王均觉得这是个契机,于是辞职创业。那时的市场还不是那么明朗。或者说,压根还看不到这里面的苗头。
在后来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两人还心有余悸,“当时也没想那么成熟,可能更想做一些工具类、社交类的产品”,他们就这样用一周时间先完成了产品制作,然后提交苹果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审核。他们惊喜地发现,上架第一天就有人下载。由于当时国内并没有官方公布的PM2.5监测数据,他们引用的是美国驻华大使馆自行监测并发布在推特上的数据。
2011年12月初,北京空气污染爆表,“下午基本就全黑了,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很多名人和媒体报道这件事时,用的都是我们的软件截图,使用量马上就上来了”。这个时候,张斌和王均才确定他们找对方向了。
但是,此类APP的影响力还停留在一些媒体和名人身上,把PM2.5当天气预报一样关注的人还在少部分。而现在“全国空气污染指数”成功了,曾经它是一款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客户端,只提供美国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监测数据,现在的它还提供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全国120个城市的空气监测数据以及陆续加入的各地PM2.5数据。可以说没有脏空气,就没手机客户端“全國空气污染指数”的成功。 一场雾霾打开了人们对PM2.5的密切关注,打开了此类APP的生存之道。当然这门生意,也绝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们都是沾了PM2.5的光
说起来,PM2.5在中国的关注度,最早应该是潘石屹等微博名人带动的,尤其是潘石屹。
潘石屹是“全国空气污染指数”的忠实用户,大约从2012年3月份持续至今,潘石屹非常勤奋地坚持每天截图发微博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的空气污染指数,“朋友们早上好,今天空气质量……”千万粉丝级别的潘石屹,以前此类微博的转发多在几百,雾霾事件后,潘石屹的每条早安微博转发量都高达几千。自从接触了PM2.5,潘石屹可谓一头扎进PM2.5世界,留意各种PM2.5的报道,参加各种政府组织的PM2.5的活动,发表关于PM2.5的见解。还以极其惊人的效率,宣称已将PM2.5治理融入了自己的企业理念, PM2.5过滤效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出现在SOHO公司对空气过滤设备战略中。
有人曾问,怎么看待潘石屹“治理”PM2.5这事?这个问句本身是带着质疑的,质疑潘石屹的动机。的确,潘石屹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各种因素营销自己的人,在PM2.5事情上,潘石屹的执著,一方面显示出他足够的远见,另一方面在他营销自己的同时,利用其“公知”的身份更好地普及PM2.5,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一举两得的潘石屹总比空口说白话的“专家”来得强。
雾霾搅乱人心,很多人担心是否会得肺癌等疾病,立马就有一些专家跳出来说,吃黑木耳可预防PM2.5,还要是凉拌的。对于此说法,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副教授何计國称,黑木耳的主要成分是木耳多糖,它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粒子,但是在消化道里它是不被消化的。“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更多的是在呼吸道,木耳多糖无法对它产生作用。这位“专家”的雾霾营销失败了。
除了这些名人,另一个沾到PM2.5“光”的是环境监测岗位。日前,济南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从已公布的报名数据看,除了专业和学历要求较为宽泛的综合管理岗依旧受追捧外,一些原本冷门的岗位也突然“走红”,比如,济南市环境检测中心站的环境监测岗位。
环保岗位在事业单位招聘中这么受欢迎还真是第一次。“以往每年我们也会招人,但报考情况并不理想,要么是专业受限,要么是嫌工作条件艰苦,大家都觉得环保是‘冷衙门’不愿报。”济南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家以前对环保不关注,公布PM2.5后,市民的关注焦点被吸引过来了,很多人看到了这个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纷纷报考,开玩笑地说,我们沾了PM2.5的光了。”
唉,不用开玩笑,真的都是沾了PM2.5的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