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注重舆论引导,净化传播载体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l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舆论环境在培育积极社会心态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够统一思想、鼓舞士气,而错误的舆论导向误人终身、贻害无穷。网络媒介应承担起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深入生活,挖掘素材,聚焦好人好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递好中国声音,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道德和价值观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青年,用共同担负的责任唤醒青年,用坚韧不拔的毅力鼓舞青年,增强青年群体的民族自豪感。要积极利用主流媒体,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通过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要通过线上线下,及时了解和掌握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动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除了正能量的传播外,在出现负面舆情事件时的有效处置也会影响到青年社会心态。当出现负面舆情时,政府應冷静应对,努力把控舆情发展方向。首先,要科学研判、理性应对,澄清事实、正面疏导;其次,要主动介入、及时发声,紧握主导权、坚守话语权。
  (张晓庆:《“丧文化”背景下的青年积极社会心态培育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9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我们为人处世不可逾越的底线。它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如果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是教育学生辨别简单的对与错,那么学生往往会在实际生活中不知所措,知行不一。为了化繁为简,把听起来沉重、乏味、说教的规则养成教学变得亲切、有趣、易于实践,为了将一条条枯燥乏味的规则条文内化为学
天价学区房、高价学校的出现,显示了我国公众或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狂热追逐和对“好的学校”的热切向往。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众多并且是交织在一起的:公众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现实需要导致的“读书入仕”的求学目的,家长对子女成长的殷切期望导致的“望子成龙”心理,传统文化的积淀形成的国人“重教重学”的风气,“建国君命,教学为先”“教育强国”的战略导致的焦虑……不过,从现实来讲,更重要的原因源于公众对学校
据德国《教育点阅报》官方网站报道,一项名为“青年/YouTube/文化教育”的调查显示,德国12至19岁的中学生喜欢在课余时间观看教育教学视频来预习、复习和巩固功课。有86%的受访学生都表示将YouTube作为自己的学習渠道。  对此,联邦教育和培训协会主席伍多·贝克曼评论道:首先,该研究表明,学生们将他们的空闲时间用于专业知识,希望对其进行复习和深化。其次,这也意味着广泛的教育视频提供了一个补充
童心教育并不是要把童心“教”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和认可学生原本就有的宝贵的童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提到童心教育,人们总是能够想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这是一所底蕴深厚的学校,1957年建校,历经几次合并迁址,风风雨雨走过60个年头;这又是一所充满朝气的学校,自2008年提出童心教育以来发展迅猛,目前首师大附小与首师大附属玉泉学校成为一体化管理的教育集团,拥有3个校址、200余名教师、近4,00
摘 要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家训对子女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挥家训文化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作用,能够有效减少当前青少年在与家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挖掘整理家训文化中慎、学、俭、让等适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德育内容,有效借鉴家训文化中日常训诫、规范约束、仪式强化、家风熏陶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家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歷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立德树人,要从娃娃抓起,更要从儿童的道德教育抓起。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以人为本,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关注每一个儿童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塑造了新型的教材观,真正为儿童的道德教育开创出了新范式。  儿童道德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中小学教育的难点。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新要求,要求新时期的儿童道德教育,要致力于将儿童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法治精神、健全人格、健康
德育,一定要有生命成长的痕迹。好的德育,一定会来自生活,如阳光般不知不觉照亮学生的生命历程。让德育回归生态化,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情态;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积极的无痕气息;孩子所得到的,是化为潜意识的良好行为。淮阴师院附小潜心探索并不懈实践德育生态化建设,小心回避简单跟风、应时作秀的“德育创新”,意图在生态的视野下,回归德育的本真。  那么淮阴师院附小是如何去做的呢?笔者愿意讲几个事例,说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多数残疾儿童的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及教育重点,教育方式以民主型为主,部分家长兼具专制、溺爱及放任倾向;在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中,学校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家长最担忧的问题是残疾儿童的就业,最需要的支持是专业支持。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充分发挥家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师德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师德建设,对于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动的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历来重视师德建设工作,通过完善各项激励和约束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实践中,由于对德师建设认识模糊,人们常感师德看不见、摸不着,工作中没有抓手,不如抓教育教学质量更容易看到直接成效,因此认为师德建设工作不好做、不愿做、不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