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后胶质细胞分子改变及相互作用(综述)

来源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e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缺血后的胶质细胞反应源于胶质细胞自身的缺血缺氧、胶质细胞之间以及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胶质细胞自身缺血缺氧是其反应的主要原因.文章主要介绍脑缺血后胶质细胞Ca2+通道和谷氨酸受体的调节、胶质细胞缝隙连接改变、不同胶质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胶质细胞激活机制.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中,DNA的损伤和修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证明.脑缺血确实可引起DNA损伤,而缺血后DNA修复酶的变化和修复机制的失控均可加剧这一过程.
分析学生的化学学习“前概念”、转变学生的“前概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应有之义.教学中,教师可以链接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与多元比较等,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充满
目的 制备pH响应的渗透性纳米载体(pMPPs),观察其在小鼠生殖道黏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评估其在肿瘤细胞中的放射治疗增敏效果.方法 合成含pH敏感腙键的双亲性高分子,并使用
神经元缺血后,损伤因素可使其发生程序性细胞死亡,此过程的起始阶段会出现包括碱基缺失、碱基改变和DNA链断裂在内的基因损伤.而无嘌呤无嘧啶位点/氧化还原因子-1则可能针对此过程进行基因修复.此外,它还可能参与调节调控激活物蛋白-1家族成员,通过其所发挥的转录因子作用间接地影响神经元DNA修复.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γ射线辐射诱导的小鼠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64只C57BL/6雄性小鼠按照射与给药方式分为7.2 Gy照射组、7.2 Gy照射+白藜芦醇组、15 Gy照射组、15 Gy照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及应用解毒剂、复能剂与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急性有机磷中毒的临床资料.结果 152例患者中轻、中度中毒者全部治愈,重度中毒患者死亡5例,抢救成功率96.7%.结论 对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进行争分夺秒的抢救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元凋亡是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一氧化氮作为迄今发现的第一个气体信息分子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文章综述了脑缺氧缺血损伤后神经元凋亡,一氧化氮的变化及两者的关系.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因其可导致肺栓塞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抗凝、溶栓迄今仍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我院自2005~2007年采用单纯抗凝、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目的 探索胚胎神经上皮细胞力学特性与神经管闭合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全反式维甲酸对胚胎发育第7.5天的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制备小鼠神经管畸形(NTDs)模型.分别于胚胎发育第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