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主流是相对于主流而言的。非主流似乎从一出生就不被人看好,不管是言行举止,穿着打扮都令人感到不可理解。而目前喜欢非主流的大都是生于90后的男生女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念书,也有一部分人过早的离开校园,脱离了主流集体的束缚,成为非主流的重要群体,他们影响着在校的中学生。
一、非主流的起源与发展
非主流发展到现在,已很难说清到底从哪一流派演变过来,目前也没有谁给其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有人认为非主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TOKYO HOT,即翻译过来是东京热;甚至有人说起源于中国。但非主流发展到现在,中日韩三国的年轻人已成为非主流大军的主力。
二、非主流元素的精华与糟粕
非主流是极少数人的主流,但往往越是稀少的东西,越让人感到珍贵和喜爱。稍早一些,非主流被视为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他们的生活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是超前的,抑或是滞后的,都有其自身独立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理念。但发展到现在,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因为我们看到的非主流是这样的:几个稚嫩脸庞的小青年套件红条纹黑外套就叫嚣着是朋克,搞一身黑带银链就装深沉呻咛着是歌特,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朋克、哥特、嘻哈是什么的时候,却已瞪眼嘟嘴内八字、眼圈耳洞鼻钉非主流了。非主流表现为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异端,人群中的异类等,它慢慢和叛逆、张扬、狂野、诡异……相联系,只有少数人秀出自我的时尚的另类流行风。事实上,很多90后确实不清楚非主流到底是什么,只是跟风一样杂耍着自己的青春。
三、非主流元素的合理利用
任何非主流现象,追随的人多了,那也即将成为主流。因此,在非主流还没有成为主流以前,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非主流元素,正确引导年轻的一代走向成熟。仔细看非主流的行为,我们其实很惊讶:能够真正成为非主流一员的,一般都具有不随波逐流、勇于挑战、独立思维和继续创造的精神,所以并非所有非主流人员都是所谓的“脑残”。
我们怎样合理的利用非主流元素呢?在校园里,很多学生多少都会模仿非主流行为,比如:宽松彩色的上衣,紧绷的铅笔裤,稍显个性的头发,再加上板鞋,这是一个学生型打扮的非主流;或者三五成群去拍大头贴,摆个“V”字手势,装个自认为可爱漂亮的pose;或者把QQ空间装扮得花里胡哨,上传一张另类的非主流图片;再或者同学间的说话写字,用偶代替我,稀饭代替喜欢,或者干脆冒出火星文……猛一看,这还真跟美学沾上关系了。
首先,色彩。在苏少版美术第13册《多变的颜色》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运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美化生活。非主流的打扮是最扎眼的地方,颜色鲜艳跳跃,搭配裤子鞋帽时喜欢用对比色、生色或者是混搭。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老师不妨在讲色彩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一种理念:视觉舒服的,就是对的。然后肯定非主流中正确的装扮,抛弃不合常理的搭配。而把五官和头发运用夸张的颜色或造型进行扭曲和自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严厉制止。
其次,图片。图片设计是属于设计*应用单元,贯穿于所有美术课程。從13册的《物品上的花廊》的纹样知识的解读,到第18册《换一种创作工具》中的电脑编辑,都告诉我们除了凸显技法的娴熟,任何再简单的图片设计都是有其思想内容的,它可以是健康的艺术格调、优美的艺术形式、科学的工艺过程、合理的实用功能的统一,而不是另类奇怪的图片,如痴呆、颓废、血腥、恐怖、暴力等。
最后,文字。非主流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发明字,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根本就无法看懂,但这些另类的思维方式正好在美术字体设计中可以合理运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如♀●吥浔瑺哒じove``♂这一组名字,就考虑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但没有意义的字显然是没有生命的。
总之,非主流元素只要稍加引导,就有他积极的一面,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地运用于教书教材中去。他们中可能是有一些人喜欢劲爆、先锋、拉风的音乐多一点;也可能有人正过着虚幻的人生,但这些并不影响非主流中的主流,只要我们的教育也来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与喜好,适时适当的引导,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还是让人骄傲的。
一、非主流的起源与发展
非主流发展到现在,已很难说清到底从哪一流派演变过来,目前也没有谁给其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有人认为非主流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Punk)文化;也有人认为是起源于TOKYO HOT,即翻译过来是东京热;甚至有人说起源于中国。但非主流发展到现在,中日韩三国的年轻人已成为非主流大军的主力。
二、非主流元素的精华与糟粕
非主流是极少数人的主流,但往往越是稀少的东西,越让人感到珍贵和喜爱。稍早一些,非主流被视为很小资和小众的圈子代表词,他们的生活与创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是超前的,抑或是滞后的,都有其自身独立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理念。但发展到现在,大多时候,非主流的主体都难以被大众社会所接纳,因为我们看到的非主流是这样的:几个稚嫩脸庞的小青年套件红条纹黑外套就叫嚣着是朋克,搞一身黑带银链就装深沉呻咛着是歌特,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朋克、哥特、嘻哈是什么的时候,却已瞪眼嘟嘴内八字、眼圈耳洞鼻钉非主流了。非主流表现为文化上的次文化,宗教上的异端,人群中的异类等,它慢慢和叛逆、张扬、狂野、诡异……相联系,只有少数人秀出自我的时尚的另类流行风。事实上,很多90后确实不清楚非主流到底是什么,只是跟风一样杂耍着自己的青春。
三、非主流元素的合理利用
任何非主流现象,追随的人多了,那也即将成为主流。因此,在非主流还没有成为主流以前,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非主流元素,正确引导年轻的一代走向成熟。仔细看非主流的行为,我们其实很惊讶:能够真正成为非主流一员的,一般都具有不随波逐流、勇于挑战、独立思维和继续创造的精神,所以并非所有非主流人员都是所谓的“脑残”。
我们怎样合理的利用非主流元素呢?在校园里,很多学生多少都会模仿非主流行为,比如:宽松彩色的上衣,紧绷的铅笔裤,稍显个性的头发,再加上板鞋,这是一个学生型打扮的非主流;或者三五成群去拍大头贴,摆个“V”字手势,装个自认为可爱漂亮的pose;或者把QQ空间装扮得花里胡哨,上传一张另类的非主流图片;再或者同学间的说话写字,用偶代替我,稀饭代替喜欢,或者干脆冒出火星文……猛一看,这还真跟美学沾上关系了。
首先,色彩。在苏少版美术第13册《多变的颜色》一课中,要求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常识,运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美化生活。非主流的打扮是最扎眼的地方,颜色鲜艳跳跃,搭配裤子鞋帽时喜欢用对比色、生色或者是混搭。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老师不妨在讲色彩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一种理念:视觉舒服的,就是对的。然后肯定非主流中正确的装扮,抛弃不合常理的搭配。而把五官和头发运用夸张的颜色或造型进行扭曲和自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应该严厉制止。
其次,图片。图片设计是属于设计*应用单元,贯穿于所有美术课程。從13册的《物品上的花廊》的纹样知识的解读,到第18册《换一种创作工具》中的电脑编辑,都告诉我们除了凸显技法的娴熟,任何再简单的图片设计都是有其思想内容的,它可以是健康的艺术格调、优美的艺术形式、科学的工艺过程、合理的实用功能的统一,而不是另类奇怪的图片,如痴呆、颓废、血腥、恐怖、暴力等。
最后,文字。非主流另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发明字,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根本就无法看懂,但这些另类的思维方式正好在美术字体设计中可以合理运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比如♀●吥浔瑺哒じove``♂这一组名字,就考虑到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原理,但没有意义的字显然是没有生命的。
总之,非主流元素只要稍加引导,就有他积极的一面,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地运用于教书教材中去。他们中可能是有一些人喜欢劲爆、先锋、拉风的音乐多一点;也可能有人正过着虚幻的人生,但这些并不影响非主流中的主流,只要我们的教育也来关注孩子们的生活与喜好,适时适当的引导,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还是让人骄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