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分析

来源 :教育界·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a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教学中,数学教学非常关键,而数学教学中,小学生数感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所谓数感,主要由运算产生,实现对数字的理解。培养小学生数感,能够让其正确判断数学问题,进而解决数学中繁杂的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数感,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学生数感;培养策略
  小学教学中,数学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对于小学生而言,将数学学好,对其思维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要学好数学,培养小学生数感极其必要,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将培养小学生数感置于重要位置,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素养,为其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通过实践,培养小学生数感
  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当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通过实践的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引导,让小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深入了解数学,最后能够解决数学问题。鉴于此,教师应当在进行教学时引入更多实践课程,通过实践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数感。良好的数感可让小学生对数学有更好的理解,有助于其学好数学。
  例如,教师在进行《旋转和轴对称》一课内容教学时,如果只是借助教材内容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去解决这一节的数学问题,教师会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对旋转后的图形难以理解,甚至部分学生对旋转及轴对称的概念都不能理解,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教师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教师可让学生自制一个三角形或者正方形,教师先进行示范,让学生观看,将制作的图形进行旋转后变成了什么样。教师示范后让学生自己将手中的图形进行旋转,然后观看其旋轉后发生了什么变化。此时学生会发现,图形旋转后并未发生变化,此时教师需进一步引导,让学生根据图形旋转的轨迹,能否发现什么。可能学生刚开始对轨迹并没有什么概念,教师可在示范的过程中对旋转轨迹进行描绘,让学生看明白,之后让学生操作自己手中的图形,慢慢旋转,并根据旋转的轨迹进行描绘,找出其特点。多实践几次,学生便会发现其中的规律,而平面图形旋转后得到怎样的立体图形,学生也能一目了然,此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一定的培养。同样,轴对称知识教学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实践,通过制作不同的图形,进行轴对称实践,反复实践,学生便能明白轴对称的概念,也能理解轴对称的运用。通过实践,学生对基础概念已经了解,此过程中,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培养。这时,教师要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会其将这两个概念运用在实际的数学问题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材中的数学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成绩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观看学生成绩之后,提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点明,并让学生借助实践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数感,还提高了教学
  效率。
  二、联系生活,培养小学生数感
  学习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和生活联系,将数学问题代入生活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以此培养学生数感。教师通过与实际生活联系对学生进行教学,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概念,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联系,更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1]。
  例如,教师在进行《多边形面积》一课内容教学时,便要联系实际生活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熟悉,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怎样得出多边形的面积?此时,学生会利用学过的公式面积,对教材上出现的多边形进行面积计算。但是,数学学习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仅能利用公式对教材上单纯的多边形进行计算,如果将这些公式套用到运用题中去计算,部分学生就会大脑“短路”,不知道如何将教材中学到的知识融合进去,这也说明学生还缺乏数感,对数学问题理解得不透彻。此时,教师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带学生到生活中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带学生到学校操场测量并计算操场绿地的面积,一般而言,操场绿地为长方形,教师在让学生对绿地面积计算时,应让其亲自动手,对操场的长和宽进行测量,然后计算面积。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校园的绿地面积进行计算,还可以让学生计算教室的面积,计算黑板的面积。教师还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学生:生活中有哪些多边形?其面积都应当怎样计算?让学生思考。此时,数感较强的学生会想到,生活中包含了很多多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教师继续引导:对于这些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否都一样?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考,再加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面对不同环境可以利用相同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感知不同的数字。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久而久之,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也会变得更加灵活,数感也能得到培养,为其今后生活和学习奠定基础。
  三、反复训练,培养小学生数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若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其在运用过程中就会变得很困难,也很容易忘记。为加强小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采用反复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同一个知识反复地运用,反复地计算。所谓熟能生巧,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会让其对相关知识印象更深,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数感,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千克和克》一课内容教学时,为了让小学生明白千克和克适用于哪些方面,怎样运用,教师可反复举例,让小学生掌握该内容。在学习本课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大家知道千克和克属于什么单位吗?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这种重量单位会有陌生感,生活中,小学生听到的大多是斤、公斤等,但依然对重量单位没有实在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列举生活中常用的单位,告诉小学生千克和克与大家常常听到的斤、公斤等一样,都属于重量单位。为了让小学生对这一重量单位有更好的理解,教师可借助实物,让学生通过感受实物的重量来理解这一概念。在学生大致了解后,教师要深入教学。在本课内容中,并非了解千克和克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学生必须要学会运用这些重量单位,并熟练转换单位,明白克与千克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教师在进行引导时,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除了让他们记住教材上的数量转换,还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让学生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在问题解决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教材上的内容,也要将内容拓展开,借助多媒体等技术,让学生对这一概念进行反复的运用。教师可在一个星期中的课后作业中都布置涉及克和千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熟练使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通过反复练习,小学生对这一内容也会更有感觉,久而久之,也达到培养其数感的目的,进而也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交流,培养小学生数感
  就大部分小学教师的教学情况来看,普遍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很少有沟通,通常都是教师讲,学生记,很多学生即使不明白也不会主动去请教老师,导致错误一直存在。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变得比较被动,数学教学整体效果不佳,学生的成绩也会下降。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之间也能经常互相交流,互相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教学效率[2]。
  例如,教师在进行《正比例和反比例》一课内容教学时,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可采用多交流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可先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然后分小组对本课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为了提高学生交流的效率,教师可适当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教师:什么是正比例,什么是反比例?正反比例的差异是什么?教材中借助哪些例子展现正比例和反比例?然后让学生进行探讨。教师给学生一定时间探讨之后,需让各小组代表起来总结讨论结果,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开展教学,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教学结束,也需与学生进行交流,因为通过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交流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也可让学生对本课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并谈谈自己从学习中获得了什么。交流最好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否则学生就会本着完成任务的态度作答,也达不到交流的效果,更不能很好实现培养数感的目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出疑问,大胆表达自己学习的想法,对于不理解、难理解的点一定要提出,多请教教师或者同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學习,达到培养数感、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的目的。本课内容学习结束,教师也可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并让学生实际解决问题,也可让小组讨论一起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灵活思考,多想出更多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能很好地将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运用其中,提升教学。
  综上,培养小学生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点,良好的数感对小学生学好数学有极大的帮助,对其未来学习和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可在开展教学时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实践、加强交流、联系实际生活、反复训练等方式达到培养小学生数感的目的,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玉琴.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数感培养的路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31):126-127.
  [2]喻小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20,18(06):141-142.
其他文献
摘要: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消防安全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多,各类火灾、抢修救援事故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等新特点,无形中对灭火救援工作提出更大挑战,特别是在灭火救援战勤保障工作方面,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战勤保障协同作战体系构建,在提高消防部门与社会各单位协同作战能力的基础上,为大型火灾事故高效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战勤保障。鉴于此,本文对灭火救援战勤保障协同作战机制展开研
摘要:为了使得公共或私人财产在有可能会产生的火灾危险当中得以保存,促使公共经济能够健康地发展下去,我国有关部门建立了专业的消防队,并且实施了相对较为广泛的消防工作。消防队伍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来完成相应的消防灭火救援工作,他们是最为忠实的保卫者,也是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救援力量。公共或私人财产的环境非常特殊,在展开灭火救援相关工作的时候,消防队伍必须处理很多不同的事情,所以,灭火救援的能力也很有
摘要:消防控制室对于很多大型的商业建筑区、医院、高校等建筑物较多的地区能够实施消防设备的统一管理,这种消防控制室不仅能够对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升级,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节约人力、物力,值得我们进行推广和发展。  关键词:消防设施联网;光纤通信;消防报警;视频监控联动  一、商业综合体主要消防设施现状  商业综合体42栋建筑物,有1栋为深圳泰和安的JB-Q100GZ2L-LA040型火灾报警控制器,其余为
教育培训机构作为公共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在提升学生应试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优化学生思维方式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本文以“需求推动培训体系升级,竞争促进营销策略进步”为切入视角,选取头部教育培训机构的优秀代表“学而思”展开研究,具体从品牌个性构建、品牌宣传策略、销售策略、品牌管理维护策略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头部教育培训机构品牌宣传与教学内功同步前进;品牌营销策略和员工素养、教学质量相互成就等结论,以期对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摘要】学校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也需要将学校作为阵地,这就需要强化学校法治教育,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文章针对当前学校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学校;家庭;法治教育;法律意识  一、强化学校法治教育的意义  (一)法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中法治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部分,针对个体展开法治教育与我国
【摘要】随着培养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实践化,学生思辨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它不仅顺应时代创新要求,而且关乎学生精神独立。文章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从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聚点思维、批判思维的视角,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探讨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整体思维;聚点思维;批判思维  当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朗读课文—串讲字词—写法归纳—主旨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