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意现实主义语境下分析纪录片《我的诗篇》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一帆(1991-),女,汉,山西太原人,浙江师范大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纪录片《我的诗篇》聚焦了6位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工种的工人诗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将他们的爱与恨、生与死与诗歌集结。虽然过去已有许多关注农民工的纪录片,如《归途列车》、NHK激流中国——《富人与农民工》等,但是从诗歌角度切入工人题材,将“工人”和“诗人”这两个看起来不会产生任何联系的名词联系在一起,这是首次,可以说是对过去工人记录方式的颠覆与创新并运用诗性现实主义重塑当代工人形象。尤其是,纪录片在海内外都引发了极大反响并获得多项大奖,迈出了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一大步,对于诗歌与工人题材相结合这一创新之处的研究,在国产纪录片探寻跨文化传播的途径方面也有可资借鉴的意义。正如导演秦晓宇所说:“工人诗歌具有为底层立言的意义、历史证词的价值、启蒙的意义和文学的价值”。1.在审美价值的维度,现实与诗意相结合呈现出的“诗意的残酷”与“影像的诗化”,使纪录片具有诗意现实主义的风格。在人文价值的维度,诗歌成为受众洞悉工人群体内心世界的载体和工人与受众共情的桥梁,体现出对“人性”的关照。在社会价值的维度,诗歌是工人群体“精神自我”解放的标志和创作者通过这种新的关注方式對社会现实反思和对“社会诗歌”进行召唤。
  一、诗意画面与现实画面相结合的诗意现实主义
  《我的诗篇》第一次将当代工人题材的纪录片中融入诗歌的元素,是一场具有革新性质的实验,使以往以反映工人生活状况悲苦为主的影像中浮现出一幕幕富有动人诗意美的画面,这种记录方式体现出诗意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呈现出诗意与纪实相互融合又相得益彰的审美特性,纪实因诗意的融合而动人,诗意则因纪实的杂糅而更接地气,使纪录片同时具备了真理性追求与诗意性审美的双重价值。
  首先,整部纪录片用主人公朗诵诗歌的方式代替解说词串联全片,诗歌本身作为文学作品中最凝练、最优美、最富有音乐感的语言,使其具有如同音乐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尤其是在诗人强烈的情感和想象之下,诗歌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纪录片在此渲染下呈现出文学外化式的 “豪放的憂伤”。但同时,工人群体在残酷的生活境遇中写出的诗歌又绝对不啻是文人情怀的抒发,而是寻求一种现实与诗意间平衡的关系,呈现出“诗意的残酷”,赤裸裸的现实也被朦胧写意的诗歌软化,使影像内敛式的渗透出“影像的诗化”,这种运用“戴着镣铐跳舞”的方式所营造的画面,运用大量隐喻性和象征性地符号使现实生活呈现出既熟悉又陌生的面貌,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这也是纪录片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以题材选取本土化的方式获得国内受众认可的同时,试图以诗意性审美的方式提升国外受众的接受度,是具有“中国主题”的诗意现实主义作品,这也是国产纪录片为走向国际舞台寻找新路径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二、作为工人与受众共情桥梁的诗歌
  纪录片中的六位主人公都是来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底层人物,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其边缘身份更体现为与外部世界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性,游离于城乡二元体制之外的这群“城市候鸟” ,其身份的多样性又注定要承受农村传统文明与城市现代文明、汉族与少数民族身份等多重社会矛盾的压力,这都使他们的内心充斥着无尽的却又无从倾诉的孤独、无奈、苦闷和疼痛感。纪录片的记录过程是相对客观的,而诗是纯粹流露主观情感的载体,二者的融合就给予受众从纪实影像中感知情感的余地,诗歌成为工人群体内心深处对诗意诉求的载体和受众洞悉他们内心世界的一扇窗口。
  运用“第一人称”书写和朗诵的诗歌因源于真实的生活,源于城乡生活之间,物质与灵魂之间,现实际遇与梦想之间强烈的差异,碰撞所形成的冲突,这种冲突释放出来的情感张力和他们对于生活、人性、社会等深刻的思考,创作出的富有哲理思辨意味和平民化、通俗易懂的诗歌,唤醒了观众,引发他们的共鸣、对诗歌的共情甚至对当前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而一个人与世界不再统一的困境,人在面对困境时迷惘、懦弱、恐惧、无所适从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不仅是中国观众更是全人类共通的,从中解读出对于普遍人性的理解,具有对人、“人性”关照之下的人文情怀和普世价值。
  三、“精神自我”的解放与“社会诗歌”的召唤
  纪录片中诗歌与工人意象的组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兼具工人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六位打工诗人,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向全社会发出了自己的心声,凭借诗歌这一武器,进行自我精神救赎式的呐喊。从这个角度来说,纪录片展现了当代农民工自身强烈而清晰的问题意识,标志着农民工们在精神觉醒的社会氛围的感召之下,开始重新认真对待并思索“集体自我” “社会自我”,从长久以来 “集体自我”中脱身,走向“精神自我”的解放。同时,纪录片的几位导演通过诗歌的媒介剖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为其代言立志的姿态也使整个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农民工群体的命运和精神世界,这才是超越纪录片本身艺术创新的审美价值之外更大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
  那么,在工人自我救赎式的呐喊和国际社会的关注之下会召唤怎样的精神自我和社会诗歌,会对当下的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现实意义,当下的中国社会应该如何关注农民工群体,新的一天又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纪录片中提出的深刻命题叩问着现代社会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这是诗歌、纪录片和工人结合产生的,超越纪录片本身的最强大的能量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漠蓝.聚焦工人诗人纪录片《我的诗篇》昨首映[N].东方早报,2015-06-18.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  结构主义语法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划分词类,解决了传统语法划分词类时“一词多性”的困扰,“惩罚”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判断它是名词还是动词时,能不能用“不”来修饰成为判断的标准。但是,当我们去解释“不电脑”为什么不能说时,结构主义语法的说法是“桌子是名词”,这样便进入了逻辑中的循环论证。沈家煊先
期刊
该文针对现有Linux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设计出了基于内核级S-Linux安全增强系统的安全操作系统,并在此平台下进行了VPN系统及组密钥管理的应用研究,下面给出五个方面的主
摘 要:近年来,随着东亚地区文化交流传播,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外来词也日益增多,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库,为汉语词汇系统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选取近年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日源外来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类型、文化内涵和流行原因,旨在为外来词的规范及东亚文化的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日源外来词  作者简介:陈诗若(1996.8-),女,汉族,上海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在读学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南岳名胜楹联文化在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6CDY002。  摘 要:本文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维度,以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精神为指导,重点以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质中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
USB技术的发展方兴未艾,支持USB协议的设备种类也越来越多。1998年USB1.1协议正式发布,可以支持1.5Mbps和12Mbps两种不同的速率。2000年USB2.0的出现将最高速度惊人的提高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