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之间都是学习的积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两者有机进行交流和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有效状态。把教与学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让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学习历史,这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学生创造潜能的目的。然而,不少历史课堂教学出现表象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如何在历史教学实现师生高效、有序互动?笔者认为,师生互动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构建平等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事实证明,等级森严、绝对权威的课堂往往使学生失去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老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辩。学生的心情放松,压力释放,思维更加敏捷,才会积极参与探究,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
二、创设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顽强攻克,百折不挠。”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学习。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堂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历史小论文、历史小竞赛,甚至是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元互动。这种没有教师填鸭式框架束缚的课堂,学习气氛会变得十分宽松和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历史事件,思考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开放互动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开放课堂环境的构建者、组织者,学生是这种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主宰者。教师在建构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正确加以引导,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合理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带来的乐趣,对历史学习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宋代学者张载说:“学贵有疑”。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支配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比如,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当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去探究时,教师才能把自己从烦躁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在质疑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不断地质疑,允许学生对质疑的问题再深入提出质疑,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和专家研究的结论进行大胆质疑。学生的质疑好比火山,一旦迸发就会呈现出震撼的力量。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不仅是师生交流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构建互动课堂的重要元素。
四、构建创新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发展动力。对历史问题的思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历史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虽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其实质是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维创新。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前提。而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学生也就只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既没有开拓精神,也没有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互动,不顾历史事件的实际内容,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片面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课堂上不是让学生复述,就是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学生思维仍活跃在肤浅的层面上,没有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因此,无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学生思维创造性劳动能力提高如何,决不能出现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冷冷清清的局面。理想的历史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学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获取历史知识,体验别人的感知,形成自己的理解。只有被别人的思维意识所唤起,在不同的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产生。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成长的教与学的过程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因此,师生交互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魂灵。没有交互,教和学就无从谈起;没有交互,历史课堂就会失去光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架设了新的“路标”。让历史课堂教学在优化的师生交互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互动性课堂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等作用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构建平等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互动氛围的前提。而优化互动情境,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指导者和铺路人,教师的最大智慧和最佳艺术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在这个社会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光彩。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是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事实证明,等级森严、绝对权威的课堂往往使学生失去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营造一个和谐、平等、互动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老师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话语,无不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敢辩。学生的心情放松,压力释放,思维更加敏捷,才会积极参与探究,才会有师生互动教学,才会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
二、创设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顽强攻克,百折不挠。”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学习。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学习由“学会”转为“会学”,还要让学生从“要我学”转为“”,要使学生“愿学、好学、乐学、勤学、独学”。教师可以通过历史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课堂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历史小论文、历史小竞赛,甚至是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元互动。这种没有教师填鸭式框架束缚的课堂,学习气氛会变得十分宽松和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历史事件,思考历史问题,训练历史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开放互动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开放课堂环境的构建者、组织者,学生是这种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主宰者。教师在建构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正确加以引导,并不失时机地给予合理评价,使学生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带来的乐趣,对历史学习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鼓励学生质疑,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宋代学者张载说:“学贵有疑”。著名学者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历史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支配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比如,教学《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学生提问题,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所提的问题进行筛选,删除简单的、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并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围绕这些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进行讨论。当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质疑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去探究时,教师才能把自己从烦躁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在质疑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不断地质疑,允许学生对质疑的问题再深入提出质疑,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和专家研究的结论进行大胆质疑。学生的质疑好比火山,一旦迸发就会呈现出震撼的力量。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不仅是师生交流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构建互动课堂的重要元素。
四、构建创新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恩格斯说,人类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创新思维是其中最璀璨的一枝。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发展动力。对历史问题的思辨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历史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虽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其实质是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维创新。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前提。而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学生也就只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既没有开拓精神,也没有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少数教师片面追求课堂互动,不顾历史事件的实际内容,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片面追求课堂氛围的活跃。课堂上不是让学生复述,就是让学生表演,整个课堂表面上热闹非凡,但学生思维仍活跃在肤浅的层面上,没有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因此,无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历史课堂教学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学生思维创造性劳动能力提高如何,决不能出现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冷冷清清的局面。理想的历史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学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获取历史知识,体验别人的感知,形成自己的理解。只有被别人的思维意识所唤起,在不同的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有可能产生。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成长的教与学的过程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因此,师生交互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魂灵。没有交互,教和学就无从谈起;没有交互,历史课堂就会失去光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为现代历史课堂教学架设了新的“路标”。让历史课堂教学在优化的师生交互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互动性课堂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等作用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