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991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升的关键作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将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将传统文化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探讨。
  一、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意义
  为了实现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才能引导学生在反复品味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礼记》中《大道之行也》是初中的经典文章,《礼记》里面有效的研究了我国的一些典章制度,其是一部中国到秦汉这个时间段的一个儒学关于讲解礼仪制度的一部经典之著。
  又如,《〈论语〉十则》中讲述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就是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考虑其他人的感受,《鱼我所欲也》中讲述了“舍生取义”,就是讲述道义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懂得一个人的最大品质就是道义,没有了道义,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忧国忧民思想……,这些流传至今的典籍典章在今天仍旧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但是古人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在很多都是在文章中蕴含着的,没有直接进行表达,只有领悟其中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以及价值,才能更好的进行理解,对这些传统文化在初中学习中进行深入的挖掘,对于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文化教学氛围的建立
  中学语文教学是在促进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稳步提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比如,在初中语文中学习的《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园林中的各種意向,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延伸,在讲解古典音乐的相关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欣赏图片的方式,营造出苏州园林的美景,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的传统园林文化。
  比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与文章相吻合的文化氛围,并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进一步提高的目的。首先,通过阅读学生感受到文章所体现出的古典韵味,为古典文化氛围的营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出现的疑问代词使用的方法,全面的了解文章要表达的含义,鼓励学生深度挖掘文章传统文化内涵。
  例如,《登岳阳楼》,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文化氛围。如果对作者的背景知识掌握的不是很透彻,那么对于杜甫的这种家国情怀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对于此诗歌也就很难理解。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就要加以正确引导,从而使得学生理解诗人需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这都是洞庭湖和岳阳楼最为著名的景观,其景色较为壮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在这种景色的映衬之下,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自己孑然一身,孤苦伶仃,语文教师就要对这两句进行对比,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对比,这样就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从而产生一种民族自豪之感。
  三、传统文化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紧密融合
  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紧密融合,必须让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学生诵读和品鉴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古文内容的翻译,同时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传统文化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的阅读与古代文化相关的书籍,以达到促进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不断提升的目的,同时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另外,对于网络资源的运用必须科学合理。比如《百家讲坛》《天天向上》等栏目,通过欣赏这些节目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都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部电影,因此,在学习与对联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电影中出现的对联的场景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看看自己设置的场景是否正确,而学生经过观察对比后就会发现,电影中唐伯虎府前的对联挂反了。这种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延伸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促进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加大传统文化教学的力度,促进语文教学本质内涵的进一步提高,才能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的激发出来,为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营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跃龙中学(226000)
其他文献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在课标和理论的共同引领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明确课堂“教”和“学”的内容与目标,并进行合理评价;课后拓展延伸,这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三部分缺一不可,保证教学设计的完整。  一、扩大阅读量,合理制订阅读计划  1.布置阅读任务  虽然课程改革后学生居于主体地位,但是教师的指导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初中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尚浅,无法对文章进行正确鉴别,这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也受到了积极影响.因此对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本文对中学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创新性作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犹如一首优美的交响曲,教师不仅要精心备课,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而且要唱响高效课堂的前奏曲,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翅膀,借助求异思维,提出言之有理的新观点,师生携手合作,为构筑求实高效的课堂教学大厦添砖加瓦。笔者有感而发,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浅谈点滴收获,期盼同仁予以斧正。  一、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不管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
所谓“软实力”(Soft Power),原属一个国际政治术语,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1]。  那么,什么是教育软实力呢?教育软实力是指那些办学硬条件之外的要素,诸如以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特色、体现办学水平的综合实力,它们是大学内部的精神、文化、制
教书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就像是一位艺术家,自身的综合素养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息,精心构思的教学设计是艺术创作的漫长过程,课堂上的精彩讲说是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语文这门教学艺术在“艺术家”的精心策划下绽放出无限精彩。语文教学蕴含着各种丰富的艺术,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境艺术、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情感艺术……语文教学中正是有了这些艺术,才使课堂营造
所谓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其实都是其社会认同的一种特球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中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对策.
微课是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其自身具有短小精悍、生动灵活、针对性强、反复使用、内容丰富等特点,被普遍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有实践研究表明,将微课应用到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可激起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而且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增强教学有效性。本文就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一、借助微课,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普遍对生动
创新教育不仅在于课堂,而在于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在复习教学中,创新素质的培养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本文介绍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的三个创新实践。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研究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研究的热门领域。文章发展了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地下水环境的定义,扩展了其内涵。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地下水环
目的:探讨色氨酸羟化酶2(THP2)rs4570625和rs4565946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卒中后焦虑(poststroke anxiety disorders,PS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