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把苏扇,惊艳时光!

来源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开苏扇教室的门,只见几盏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镂空的屏风柜、胡桃色的案桌上整齐地摆放着制作精巧的苏扇作品:团扇,外框形状各异,扇面图案不一;折扇,可展可折,开合自如;檀香扇,香气馥郁,玲珑精致……这些美轮美奂的苏扇作品可都是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苏扇社团师生的“心头好”!
  苏州自古繁华,文人墨客多聚于此。君子雅集,兴之所至,纷纷在团扇与折扇上题诗作画,渐成风尚。历经数百年,苏扇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学校,成了传统工艺流转的重要阵地。金阊实验中学校苏扇社团在小桥流水的风韵中成长起来,与100多名社员携手走过了4个春秋。
  每个社员选择苏扇社团的初心可能不同,但那份热爱不曾改变。八(8)班的陈果从小就爱看古装剧,对武侠剧中的折扇和清宫剧中的团扇印象深刻。当在苏扇社团招新的展台上看到学长的苏扇作品,她激动万分,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严格的面试,陈果凭借绘画基本功顺利进入苏扇社团。“我可以大显身手啦,制作一把属于自己的扇子!”她期待着。
  可是,她很快发现,制作苏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苏州传统的手工艺品,苏扇制作工序复杂,做工讲究。社团指导老师金灵从设计团扇的镂空图案教起。“镂空图案不能设计成‘回’字形,否则容易切穿。其他都可以尝试。放飞你们想象的翅膀,做出属于你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听了金老师的话,陈果上网查找绘画高手的作品,再设计成自己的镂空图案。她原想画出金鱼的镂空形状,几经尝试,都失败了。后来陈果换成了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海绵宝宝,一把个性十足的扇面由此诞生。但完成团扇扇面的制版只是第一步。从打磨扇面到铁圈包边,从填色装柄到穿线加坠,整个团扇制作共有10多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会遇到新难题。
  最让社员胥加佳犯难的是画柄掉色问题。“为什么画柄已经干了,拿到手上,还会掉色呢?”胥加佳向旁边的小伙伴请教。
  “不能用水粉,要用丙烯颜料!”
  “要借助風力吹干!”
  社员们七嘴八舌讨论开了,这时金老师走过来:“同学们,你们可以涂油漆!”社员们开心地笑了。技艺的传承在思维的碰撞中实现了华美转身。
  为了让社员们获得更多创作素材,金阊实验中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组长徐晴紊和金灵老师带领社员们参观了白洋湾民俗博物馆,在老式梳妆台、刻花的抽屉、旧式婴儿车等老物件上,寻找创作灵感;走进灵叶工作室,了解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
  对陈果来说,收获不止于此。“我变得更自信了。现在在别处看到苏扇作品,我能看出制作方法,也有信心做出来,觉得自己很厉害!”陈果笑着说。社员吴雨轩的转变则外化于行。“我会向家人介绍苏扇。在我的带动下,他们都喜欢上了苏扇!”吴雨轩不无自豪地说。有家长感叹:“孩子参加苏扇社团后,做事更有耐心了,在传统工艺的制作中磨炼了意志!”
  苏扇,被世人称为雅扇,是苏州折扇、檀香扇、绢宫扇的总称,既是纳凉雅物,又是承载书画、篆刻、刺绣的手工艺品。苏扇起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最先流传开来的是绢宫扇,也称为团扇,明代后折扇和檀香扇兴起,团扇式微,檀香扇由折扇演变而来。
其他文献
人物简介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与丈夫钱钟书一同留学于英、法等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53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剧本《称心如意》、《弄真成假》、《风絮》等,翻译多部外国小说。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1972年回北京。
深圳王秀春、武汉叶俊辉、大连武秋芳、海口陈光辉、重庆李晓晨、南京张天舒、乌鲁木齐马昆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刘扬等读者来信或来电询问:如何以简便快捷的方式订阅或购买《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编辑部:感谢读者一直对我们的关注和关爱!为适应互联网时代日益快节奏的生活和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我社已经开设微店,读者可在《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和《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封面扫瞄
历史的伤痕是否能通过空间的转换得以弥合?当下愈演愈烈的移民潮、留学潮,似乎向国人证实了在跨国空间中解决历史与代际矛盾的可能性。然而旅美作家陈谦的短篇小说《虎妹孟加拉》却以奇谲的想象力揭示了这一方案的吊诡。陈谦此前的作品多以在移民梦中求生、疗伤的文革后一代为题。然而《虎妹孟加拉》将视角拓展至新一代小留学生,不但推进了移民史书写的范畴,更突破了海外华人文学的空间范式。在文本中,社会空间的转换最终是无效
1  每一块石头  都渴望成为优秀的碑石  正如每一个春天  都渴望灿烂到极致  一个人如果沉默三天  是不是就具备了石头的品质  我在第三天的夜里,逃出空空  的房间  在旷野上大口呼吸  发现旷野不过是一间更大的  房子  连门窗都没有  再沉默下去  我就要成为石头家族的一员  身份证和户口本将彻底成为 一张白纸  妻子的唠叨再也与我无关  走路时小心翼翼  内心的石头还是碰出了声响  妻子
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由学校印制,填上考中者的姓名,由邮政快递送达。而在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都比现在要复杂、隆重。  科举制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卅一年(1905年)科举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这就是当时的录取通知书。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时第一名毕渐,当时
家属院有一排绿化带,是月季的地盘,内有冬青间隔。  每到四月,月季开硕大的花,势头很旺。过了几年,月季开始退化,再开花已不比往昔,更有甚者,有几棵月季长出篱外,工人为了整齐美观,将篱外月季根部周围糊上了水泥。这下月季惨了,被“钢筋铁骨”紧箍住,再生长就难以伸展了,别别扭扭地活着 ,越长越单薄。  家属院绿地是公众场所,面积非常有限,除了一排月季冬青,门前一块种着小叶女贞。这逼仄的绿地在小区里甚是金
得娃不是娃,是个老头,是个很老的老头。得娃生性乐观,只会笑,不会哭,他一生没掉过一滴泪。他一辈子最遗憾的事情是,没有看见过老婆白娃的俊模样儿。白娃是解放初期全县闻名的美人儿。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怎么会落到一个又老又丑的瞎子手里?这在当年的斩城算是一桩奇事。但细说起来,奇事也不算奇。  得娃在县剧团拉硬弦,许多事情睁眼人都做不到,他却能做到。剧团发工资,他用手一摸,就知道是三十六块八:三张十块的,一
一手拿板凳,一手牵奶奶。6岁的我蹦蹦跳跳,奔跑在去看僮子戏的小路上。  远远望去,田间早已搭好了戏台,戏台下也已经坐了好多人,我的小伙伴们也来了好几个。一阵锣鼓响,台上一人吆喝了声“沉香救母”,戏便开始了。台上几个男女打着转,用方言一会儿说一会儿唱。台下老人们听得专注,时而来句“唱得不丑”,于是演员就更卖力了。  台上沉香大战二郎神的戏码还早,年幼的我们就忍不住跑去田野里先演练一番了。空旷的田野里
人生处处是考场。考试,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它意味着考前要挑灯夜战;考时会肚子抽筋,额头冒汗,两腿发抖,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考后会忐忑不安,翘首以盼。但是,每一次考试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从幼儿园入学面试,到决定人生走向的中考、高考,每一次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让我们的心灵实现蜕变。人生如考卷,让我们手执笔墨,写完一张张满意的答卷。  古往今来高考路:我国考试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一  生活中的好多事情,都是事儿赶事儿赶到那儿的,看似是巧合,其实是宿命。发生在法官刘世续身上的事儿,就是如此。本来,这件事跟他半毛钱关系也没有,就因为他为人热心,这事就跟他关联上了。当然了,一年前他要不是作为优秀法官调到诉讼服务中心来锻炼,即便他再怎么热心,也不会遇到这件事。因为诉讼服务中心是法院的窗口单位。  这天上午快接近中午时分,当事人马鼎盛来到诉讼服务中心大厅,诉讼服务中心大厅有很多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