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辽宁是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为了加快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步伐,有必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新的战略性的措施去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辽宁;老工业基地;国际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把辽宁构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 是推进辽宁开放的整体概念和战略目标。 当前省内一些大的开放动作,如建设东北东部纵贯铁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等,都可以用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的概念加以包装和整合, 作为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措施。
一、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的组合型航空枢纽港
建设区域性的国际航空枢纽, 是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的重要战略环节。 要以沈阳桃仙机场为核心整合省内的机场资源,建设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的组合型枢纽航空港。在省内形成两个地区性枢纽机场(沈阳、大连)相互衔接、多个支线机场(丹东、锦州、营口等)作为辅助补充的网络格局,共同扩大对日、韩、俄直航航线,增加对欧、美、澳的直航航线。 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带动省内交通基础设施新一轮的建设,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港口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现代交通网络,增强辽宁商品、旅客的集散功能,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便捷服务。
丹东、锦州、营口等支线机场:主要提供省内支线航空服务,对沈阳、大连机场起到补充作用,同时承担国内、国际周边地区的支线辅助运输功能。 还应有选择地建设新的支线机场,满足全省开放和发展的需要。
二、打造两个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 沈阳、 大连两个城市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远远超出省内和东北地区的其他城市。 在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的过程中,要继续发挥两个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提高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当前尤其要利用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宏观调控形成的机遇, 尽可能多地吸纳东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研发机构和资金,提高沈阳、大连的国际化水平,使它们尽快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
沈阳要加快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一体化进程, 打造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强沈阳经济区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对接,强化并充分利用“同城效应”,创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科学配置、高效流动的环境。大连一定要打好東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这张牌, 建设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中心。 紧跟世界航运中心的发展趋势,高标准地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大连港为核心的辽宁沿海港口资源, 组建港务集团, 建立组合港间利益“补偿机制”。 以建成第三代综合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不断开辟国际客货新航线,增强面向国内、面向东北亚、面向全世界的商品、资本、信息、技术集散功能。
三、形成三个日、韩投资热点地区
中、日、韩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多边合作的核心。 借助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重点加大同日、韩的合作力度。 从微观层面入手,推进各类企业同日、韩企业的合作。 利用各市现有的工业园区、开发区,重点面向日、韩招商引资,形成一些同日、韩合作的重点领域,使之成为日、韩工商界关注的投资热点地区,为东北亚其他国家的企业进入辽宁省树立典范。
大连保税港区、长兴岛和丹东产业园区在开放政策、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等方面具有省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尽快形成三个日、韩投资热点地区,推动全省各地与日、韩合作的深入发展。大连保税港区: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政策效应,逐步向腹地放大延伸,与辽宁及东北、内蒙东部腹地形成三个层次的互动发展。一是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在互惠的基础上,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尤其是“五点一线”形成细化腹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放格局;二是与东北及内蒙东部的沈阳、长春、哈尔滨、赤峰等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以临港企业、临港产业为龙头,向腹地延伸产业链,与内陆企业和产业形成互补互动的发展态势;三是与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丹东等边境口岸的互动发展, 以保税港区为核心编织和打造出东北亚地区最发达、最便捷的国际物流网,利用保税港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及服务功能,为腹地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开拓畅通无阻的国际交通通道。
四、搭建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交流平台
要在国内、 国际大张旗鼓地宣传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态度、政策和措施,以多种形式搭建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平台,让外界了解辽宁。
1.创办国际论坛。 推出一个类似国际上的达沃斯、国内的海南博鳌论坛这种高层次、高规格的论坛。 为方便交流,丰富未来的讨论内容,论坛可设立在沈阳或大连,采用初次举办地或体现辽宁特点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论坛最终要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由政府要员、商业领袖、知名学者、民间团体全方位、多层次参与, 共同探讨东北亚区域合作重大问题, 推进区域合作、达成共识的对话平台。
2.举办国际博览会。 博览会以 “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推进东北亚全方位合作”为宗旨。 对外,要积极加强与东北亚诸国的省、道、州、县联系,实现与东北亚诸国联合办展、共办共赢。 同时,要积极吸引东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参展、参观,以便向外宣传和推介辽宁。
3.建立东北亚区域合作网站。 网站一方面为论坛和博览会服务,介绍论坛和博览会的基本信息和发展动态,负责与国内外客商联络,提供合作信息,为企业长年交易和洽谈提供新的载体;另一方面旨在双向宣传辽宁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进展,公布相关合作信息,介绍辽宁省投资环境及相关合作进展,介绍东北亚诸国的合作项目、贸易及投资环境与政策,为推进东北区域合作提供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向平.关于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标准与建议[J].咨询建议,2008(08).
[2]鄣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遣业结构升级[J].中国投资,2008(05).
[3]郭励弘.从全球视角看辽宁结构调整[N].辽宁日报,2005-11-2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1lslktjjx-94)基于产业互动的东北亚区域合作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辽宁;老工业基地;国际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把辽宁构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 是推进辽宁开放的整体概念和战略目标。 当前省内一些大的开放动作,如建设东北东部纵贯铁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建设等,都可以用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的概念加以包装和整合, 作为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战略措施。
一、加快建设面向东北亚的组合型航空枢纽港
建设区域性的国际航空枢纽, 是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的重要战略环节。 要以沈阳桃仙机场为核心整合省内的机场资源,建设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的组合型枢纽航空港。在省内形成两个地区性枢纽机场(沈阳、大连)相互衔接、多个支线机场(丹东、锦州、营口等)作为辅助补充的网络格局,共同扩大对日、韩、俄直航航线,增加对欧、美、澳的直航航线。 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带动省内交通基础设施新一轮的建设,形成铁路、高速公路、沿海港口相互支撑、相互依托的现代交通网络,增强辽宁商品、旅客的集散功能,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便捷服务。
丹东、锦州、营口等支线机场:主要提供省内支线航空服务,对沈阳、大连机场起到补充作用,同时承担国内、国际周边地区的支线辅助运输功能。 还应有选择地建设新的支线机场,满足全省开放和发展的需要。
二、打造两个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
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 沈阳、 大连两个城市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远远超出省内和东北地区的其他城市。 在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的过程中,要继续发挥两个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提高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当前尤其要利用世界金融危机、国内宏观调控形成的机遇, 尽可能多地吸纳东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企业、研发机构和资金,提高沈阳、大连的国际化水平,使它们尽快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东北亚区域中心城市。
沈阳要加快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一体化进程, 打造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加强沈阳经济区内基础设施的共建和对接,强化并充分利用“同城效应”,创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科学配置、高效流动的环境。大连一定要打好東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这张牌, 建设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中心。 紧跟世界航运中心的发展趋势,高标准地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以资产为纽带,整合大连港为核心的辽宁沿海港口资源, 组建港务集团, 建立组合港间利益“补偿机制”。 以建成第三代综合资源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不断开辟国际客货新航线,增强面向国内、面向东北亚、面向全世界的商品、资本、信息、技术集散功能。
三、形成三个日、韩投资热点地区
中、日、韩合作是东北亚区域多边合作的核心。 借助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重点加大同日、韩的合作力度。 从微观层面入手,推进各类企业同日、韩企业的合作。 利用各市现有的工业园区、开发区,重点面向日、韩招商引资,形成一些同日、韩合作的重点领域,使之成为日、韩工商界关注的投资热点地区,为东北亚其他国家的企业进入辽宁省树立典范。
大连保税港区、长兴岛和丹东产业园区在开放政策、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等方面具有省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尽快形成三个日、韩投资热点地区,推动全省各地与日、韩合作的深入发展。大连保税港区: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政策效应,逐步向腹地放大延伸,与辽宁及东北、内蒙东部腹地形成三个层次的互动发展。一是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在互惠的基础上,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尤其是“五点一线”形成细化腹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放格局;二是与东北及内蒙东部的沈阳、长春、哈尔滨、赤峰等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以临港企业、临港产业为龙头,向腹地延伸产业链,与内陆企业和产业形成互补互动的发展态势;三是与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丹东等边境口岸的互动发展, 以保税港区为核心编织和打造出东北亚地区最发达、最便捷的国际物流网,利用保税港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及服务功能,为腹地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开拓畅通无阻的国际交通通道。
四、搭建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交流平台
要在国内、 国际大张旗鼓地宣传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态度、政策和措施,以多种形式搭建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平台,让外界了解辽宁。
1.创办国际论坛。 推出一个类似国际上的达沃斯、国内的海南博鳌论坛这种高层次、高规格的论坛。 为方便交流,丰富未来的讨论内容,论坛可设立在沈阳或大连,采用初次举办地或体现辽宁特点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论坛最终要成为一个相对固定,由政府要员、商业领袖、知名学者、民间团体全方位、多层次参与, 共同探讨东北亚区域合作重大问题, 推进区域合作、达成共识的对话平台。
2.举办国际博览会。 博览会以 “构建东北亚区域合作先导区,推进东北亚全方位合作”为宗旨。 对外,要积极加强与东北亚诸国的省、道、州、县联系,实现与东北亚诸国联合办展、共办共赢。 同时,要积极吸引东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参展、参观,以便向外宣传和推介辽宁。
3.建立东北亚区域合作网站。 网站一方面为论坛和博览会服务,介绍论坛和博览会的基本信息和发展动态,负责与国内外客商联络,提供合作信息,为企业长年交易和洽谈提供新的载体;另一方面旨在双向宣传辽宁与东北亚国家合作的进展,公布相关合作信息,介绍辽宁省投资环境及相关合作进展,介绍东北亚诸国的合作项目、贸易及投资环境与政策,为推进东北区域合作提供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向平.关于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标准与建议[J].咨询建议,2008(08).
[2]鄣怀英.韩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遣业结构升级[J].中国投资,2008(05).
[3]郭励弘.从全球视角看辽宁结构调整[N].辽宁日报,2005-11-21.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辽宁省社科联2011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2011lslktjjx-94)基于产业互动的东北亚区域合作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