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中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研究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f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时期如何培育大学生的公民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目标,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教学创新,拓展培育途径,增加社会参与才能进一步培育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公民素养;培育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的飞速增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有”新人培育目标也在不断地丰富其自身的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应该明确公民素质教育这一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展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公民素养培育。
  一、公民素养的理论内涵
  公民(citizenship),又译为公民身份、公民权等。公民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政治文化之中。在政治哲学中公民主要解决的是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它的存在与政治一样久远,而且公民本身也内涵着民主、平等、自由等政治哲学概念内容。在我国,自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运行以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发生了重大的颠覆性改变。在《辞海》中,公民的定义为“公民通常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力并承担义务的人。”通过中西方对公民的不同定义,以及当今全球化发展态势下的公民内在内容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公民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中,人的权利与义务的总和。
  二、思政课中大学生公民素养的教育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展开公民素养培育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1.理论与现实断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素养培育的主要方式,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知识的传授来培养学生信念的树立,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课上教学的互动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成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的“应付性”学习现象,导致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从而导致大学生无法知行合一来完善自身的社会能力,更加无法真正理解公民素养的真正内涵。
  2.权责意识不清
  大学生对于公民素养基本常识的欠缺,必将导致它们法律以及权利意识的淡薄。因此在大一阶段,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就设置了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形成法律以及权利意识,以及学习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很少主动思考相关的问题,因此,整体的公民意识仍然停留在比较朴素的层面,不能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权利意识,因此毕业之后仍然无法更好的适应社会。形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思想对公民意识发展产生了束缚。在我国,历经了“臣民”、“草民”、“子民”的历史发展,迎来了“人民”和“公民”的社会角色转变,同时我们的法治与社会发展也日益完善,因此,我们的社会整体还没有形成健康的权责意识,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3.创新创业能力薄弱
  进入21世纪,我国对于人才能力的要求逐渐转变,本科教育由原有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毕业就业也不再遵从单位分配制度。因此,从容就业,敢于创业也成为了新时期公民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对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创新型能力培养问题上力度不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对此没能形成重视。
  三、思政课中大学生公民素养的培育途径
  1.转变教学主题激发创新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知识的传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解决听课率低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本科期间要主修的必修课程,成绩进入总体的专业排名,与评优秀、评奖学金相互作用,形成激励,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考研政治的内容,在教学环节中创新教学内容,增加考研真题练习,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道路。这一部分往往是被政治理论课教师忽略的内容,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该转变主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
  2.将培育公民意识转化为增加公民参与
  作为公民素养的基础,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目前很多高校培育人才的重点目标,通过教学主题的转变,使学生掌握夯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而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如何转变内在的“意识”为外在的具体行为将成为高校培育人才的重点难点。在日常学校的事物以及社会上的志愿者行动之中,学生们虽然有主动参与的意识,但是大多数人仍然缺乏付诸行动的实践,在处理社会事物的过程中更加体现了这样一种状态,热情很高涨,但是,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学生却十分稀少。当大学生成功建构起扎实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将培育公民意识转化为增加公民参与更加重要,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机会让大学生更多的真实参与到学校的各项事务当中,并将劳动所得以奖学金,助学金的形式发放,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从学校参与拓展到社会参与。
  3.明确培育主体拓展社会平台
  公民素养的培育主体是大学生,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必须扩展社会平台。戈登·怀特曾指出“公民社会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领域,这个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主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因此,当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了深厚扎實的理论知识之后,要通过学校活动的参加,转化为社会活动的参与。实现“校园人”像“社会人”的转变,自觉将“公民素养”体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创业动力”,在升学与创业之间走出应用型人才的宽广道路。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雷骥,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研究领域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
  [3]ZIDERMAN A.Financing Student Loans in Thailand:RevolvingFund or Open-Ended Commitment[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2(4):371-373.
其他文献
摘 要:亚里士多德面向现实世界,看到了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多样性以及各自的目地的独特性,承认善的多样性以及现实性。他认为在这些各不相同的善之间存在着高低的等级之分。亚里士多德强调柏拉图的抽象的神秘的善理念是我们无法实行和获得的善,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人可以实行和获得的善。善是现实的幸福。为了达到至善,人首先应该获得至善的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学是研究至善的科学。因此,人
70年前,有一种困境,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国内局势,推翻独裁政权、迎接独立民主与和平统一新中国的愿望士气高涨;70年前,有一封信函,书写着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团结合作的坚定决心和真诚意愿,邀约志同道合的社会贤达,共商建国大计;70年前,有一种呼声,分外强烈,团结中国共产党,成立联合政府、加强政治协商,是随社会大潮而动且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描绘了一幅新中国政权蓝图的
摘 要: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向学生言传身教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要让学生在学校、教室的点滴氛围中感知传统文化:班级环境布置要“传统化”,黑板报的布置偏向“传统化”,语文老师也要适当“传统化”,课堂教学要注重“传统化”,课外阅读要偏向“传统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居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承载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个世上不平凡事很多,但究其根本,我们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我们始终是平凡的个体。纵使有不凡,也是极少人将平反之事做到了极致所成就的。了解到了这一点,便能在这纷繁的尘世中安于本心,脚踏实地,不断向前。  对于大多数老一辈人来说,命运都像是一个巨大的桎梏,里面圈着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而为了解决这一种恐惧与不安,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了“算命”,在无神论者的中国,很难相信这些数量众多的算命者,他们还有市场且市
摘 要:刘照进是沿河作家群散文作家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在《民族文学》《中国民族报》等一些知名刊物上发表。其散文弥漫着浓烈的关怀意识,显现出一种大的境界,笼罩着对卑微者的观照和悲悯情怀,他像一个倾听者匍匐在沿河的大地上,聆听着那些苦难的呻吟。  关键词:刘照进;散文;评论  一、倾听那些卑微的苦难生灵  刘照进的散文打破了浅唱低吟的小格局,承载了文学安放灵魂的责任担当。他将犀利的目光投向沿河大地,
摘 要:文学是自发自产于民间的,有着平凡的、通俗的、朴素的以及大众化的等鲜明的特点,从古至今,文学皆被视为神圣之物,文学之所以产生,纯粹归因于人类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它天生不具备抗恶与防暴的功能,但正是由于文学这种天生的性质,使其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危机:它把世界看作是唯一的表达对象,但自从不平等和权势出现了在这世界上,文学就不能如当初般任意表达、肆意渲染,尤其是初生的文学更是无立足之地。本文将对现今
摘 要:针对中学生普遍喜爱英语流行文化,而在英语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欠缺这一现状,英语教师应注重英语流行文化在学生的英语学习方面的运用,尝试将英语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并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而有效的运用这些文化元素,达到最佳的寓教于乐的英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流行文化;英语教学;英语歌曲;英文影视材料;  一、英语流行文化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教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作文内容是《学习抒情》,这一章节写作实践部分题目为《我的烦恼》。批阅完两个班级的作文后,大吃一惊,有好些同学都写到了自己喜欢玩手机的烦恼。  任紫依同学写的:“我妈妈常说我周末我就知道玩手机,一天到晚不沾书一下边。我这个人一碰到手机就会打游戏,玩抖音,聊QQ。我会一心一意玩手机,一心二意做作业。妈妈总是跑到我房间来,你猜我在干什么?当然是在玩手机!妈妈好几次打开门都是
摘 要:中学阶段,是每个孩子身体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不仅仅是身体方面的生长发育,同时还有心理方面的生长发育,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心理方面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这些因素主要有学习方面的压力,与人交往处事的关系因素,还有青春期的懵懂与躁动,以及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一而足,家庭观念及因素影响,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
摘 要:学生的德育发展是教师的责任之一,其不仅关乎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其未来在社会中发挥的功效。因此,各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需积极做好德育思想的渗透和教育。然而纵观我国的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德育途径较为单一,尤其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仅有思政课及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德育,方式被动低效,也忽视了其他学科渗透德育的隐性辅助作用。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且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实施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