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舞的“蝴蝶”

来源 :发明与创新(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文科生是理科知识的文盲,作为文科生的她,却在科技发明的园地里奏响了最美妙的梦之曲;
  都说兴趣是坚持最好的动力,她却抛开兴趣的链条,站在兴趣引导者的肩膀上,用细腻的视角开创自己的科技梦之旅。
  不怕破蛹而出的疼痛,她就是生活里飞舞的蝴蝶,细心捕捉每一次科技的新发现;
  不怕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她是破晓时最坚强的第一道曙光,敢于等待,勇于凝聚小小的“奇思妙想”汇成科技的汪洋。
  最坚强的勇者、最谦虚的学者、最不张扬的“小发明家”,她,吉林省松花江中学的高三学生柳蔚迪,演绎着最平凡的人生,也描绘着最闪耀的创新蓝图。
  她,最普通,也最耀眼。发明小作品展现在眼前,许多生活的小“麻烦”迎刃而解;一摞摞的获奖证书,是她最真实的蝶变!
  柳蔚迪,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踏入科技创新的神秘殿堂,她觉得一个文科生不会跟理科的活动沾上丝毫的关系,再说,文科生对理科的知识可以说是一窍不通的。
  但是,令她自己也惊奇的是,她自从上高中后,就被学校开展的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活动深深吸引着。
  创新课上的那些小发明作品,就像一颗颗磁石,让她对科技发明的乐趣萌生并不断增强,引导她去接触这些发明,步步前进,涉足科技世界。
  她说,科技焕发着神奇的无穷魅力,创新作品便是她入门的启蒙“导师”。
  在一次科技课堂上,科技老师在讲解科技创新时,展示了许多别的学校的同学和老师的发明创新作品,让她感到非常新奇。
  其中,她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的一件作品:它是根据我们平时在肯德基取吸管的盒子原理而设计的一个类似的盒子,创造性地应用在课堂上,用来取粉笔。
  这个发明大大方便了老师的教学,也最大限度地能够让课堂中除学习外的时间不被浪费,彻底地向45分钟要效率。
  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她发现了发明的乐趣所在。并且也意识到,其实科技发明不仅仅是孤立的发明,作品不是冰冷的展示,它们其实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要是有更多这样的作品,我们的生活不是会更便捷吗?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柳蔚迪却不只是停留在学习的层面,她每时每刻都是抱着足够谦虚的态度向兴趣学习,并贯穿在生活中的小细节,小点滴中。
  不断地去深入生活,从此,她对发明创新的兴趣便一发不可收拾了,越陷越深。
  深知兴趣很好产生却很难坚持下去,柳蔚迪利用自己文科生特有的优势,将目光锁定在生活中的许多小漏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她有一双细心的眼睛,不断寻觅发现生活中需要完善的地方。
  然后,她充实自己的科技知识,利用自己熟知的原理或知识,多角度地思考,用可行的办法去解决这些或简单或难解的问题,一点点地优化。
  她常常说,自己的创造灵感没有诀窍,只在于这种细腻的独特视角。
  小视角,大世界。柳蔚迪不正是在诠释她“以小见大”的创意来源吗?
  在科技发明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是感觉到自己身为一名文科生在科技知识方面的匮乏。柳蔚迪于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汲取科技知识。
  她重新捡起了在初中的时候订阅的有关科技知识的杂志与书籍,一一仔细阅读,弥补之前的空白,同时又不忘记每月即时的杂志和书籍的订阅学习。新知与旧识融汇,为创意发明制造铺垫最坚实的基石。
  平时上网时,她也会格外关注一些关于科技创新与发明的信息和最新报道,甚至阅读相关的博客和贴吧,彻底地深入科技创新的广阔世界,尽情呼吸科技新空气。
  那些曾经被她轻易地半途放弃的奇思妙想,也再一次被她拾起。她细心分析之所以没有成功地变为发明作品的原因,在一次又一次的往返学校与家中的短短的路途中,不断地在脑中重组、删除、修改。
  不管多少次的重来,她都不放弃,直到完全成型展现在眼前。
  参与到科技发明比赛当中来,柳蔚迪自称,自己当初完全也是个底气不足的家伙。一个文科生带着兴趣去做科技小发明也就算了,但是要在发明的赛场上跟各路高手一决高低,她倒是有些胆怯了。
  当她报名参加太阳能小车比赛时,其实她内心并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参加比赛。
  但她转念一想,那些获奖的人刚开始不也是不能确定自己会获奖吗?更何况这不但是能否会获奖的问题,更是一个挑战自己,开阔眼界、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好机会。
  自己要成为支持自己的首要力量,于是她在那一段充满担心的日子里,自己不停地给自己打气,并坚信自己可以和别人一样做到。
  最后在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活动中,他们学校荣获团体一等奖,她也因为作品出色,荣获“创新学生奖”。
  关于参加发明比赛的想法,她在第一时间告诉了自己的家人。起先他们也是和她一样有些怀疑她的能力。但不久后,家人还是决定相信她的实力,全心地支持她,并表示只要她喜欢、能坚持下去就行!
  后来的比赛中,家人以实际行动表示他们的支持:爸爸积极地为她查找资料,妈妈热心地为她整理和打印材料。
  学校方面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也给予了柳蔚迪很大的支持,还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地参加,同时为她提供了练习场地和一些实验器材,成为她科技创新行程里最基础的物质保障。
  自我、家人、学校,各方的积极支持,就像是科技创意的羽翼,为她的科技发明全程护航。
  在文化课学习与科技创新之间,难免会出现两者“撞车”的情况。虽然柳蔚迪是科技发明的热衷者,但在时间的安排上,她会尽量在自习课、课间或者午休的时候去做,使其不要太耽误学习时间。
  平时一有空闲的时候,她就会在那里静静地思索,自己的发明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行优化,该怎么解决。她把这种思考也当作是一种休息与放松。
  有的时候,课本上的一些原理与现象也会促使她更进一步地改进作品。
  更有意思的是,她越来越意识到,文化课与创新科技二者并不是冲突的矛盾体,而是可以相互互补的。它们有着相似之处——对于知识的不懈探求,前者是理论与基础,而后者则是实践与应用。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柳蔚迪的创新之路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坎坷,但她善于将阻力变成动力,加倍努力去探索前行。
其他文献
2010年10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头版发布了一个整版的讣告及人物介绍,报纸上市后,数以千计的市民来到法拉格特广场,他们在那里点燃蜡烛由衷地哀悼。如果你认为这位离世者一定是某位政要或者科学家、慈善家或者富豪,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位不幸病逝的人,只是一位街头小贩,他的名字叫卡尔洛斯。  卡尔洛斯去世时42岁,小时候艰苦的生活环境没能使他念更多的书,所以长大后,他只能在美国华盛顿的法拉格特广场
当亨利·库柏发现某些事有点不对劲时,他已在月球上待了将近两个星期了。  起初,只是一种古怪的怀疑,这种预感并不能使一个科学记者太在意。毕竟,库柏来到这里是应联合国太空署的要求。他再次巡游月球,每天传回两千字的稿子。  尽管新鲜感已经消失,库柏面前仍旧静卧着一个非洲般大小的充满神秘和奇迹的世界——一个有详细地图但几乎完全没被开发的世界。  离加压罩、实验室和航天港一箭之遥的地方就是那沉睡中的空间,它
一个教师在讲“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各个数位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上课教师顿时被问得瞠目结舌。  我因此思考:我们教学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实行导致了这个学生的“为什么”。为此,作此文与同行探讨。  对于“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种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一:  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计数器开展教学,让学生自主探
大亚湾项目经理李小男介绍,大亚湾实验室项目是中美共同领导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方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深圳市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共同支持,投资1.6亿元,在我国开创了国家、地方与企业共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先河;美方则投资了相当于80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  “相对于难度巨大、要求极高的工程,这些钱真不多,不省着花还有点捉襟见肘。”李小男说。项目总工艺师白景芝回忆,项目刚开始时什么
王国维论求学必经三重境界:第一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文亦是。   “独上高楼”,遣词酌句显露阅读广博;“为伊消得人憔悴”,穷思竭虑,提炼和修改;“蓦然回首”,读了别人的文章后,一拍后脑勺:“这是我天天经历的呀,怎么没想到!”如果依次进入这三层境界,写出的文章一定富含新意。   那么,撰写符合学生心理,鼓励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家住在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子里。  我们家是卖灯笼和蜡烛的。  一天夜里,一个牛倌来我们家买灯笼和蜡烛。  “娃子,对不住了,帮我把蜡烛点上吧。”牛倌对我说。  我那时还没有划过火柴呢。  我战战兢兢地抓着火柴杆的一头,划了一下。顿时,火柴头着起了一团蓝色的火苗。  我把火凑到了蜡烛上。  “呀,谢谢了。”  说完,牛倌把点亮的灯笼挂在了牛的侧面,走了。  剩下我一个人了,我
19世纪中叶,英国伦敦飞速发展,数以千计的新房屋、商店、办公楼、工厂和学校在马路两边林立起来,但由于马路窄小,人流如潮,城市交通变得十分拥挤。一旦有马车通过,整条街道便被堵得水泄不通,严重妨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政府主管部门虽然忧心忡忡,但一时却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决定广泛征集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的良策。  有位名叫查理斯的法官也参与到其中来。他常常站在伦敦街头想:马车载人少,而且行走速
加斯顿驾着迷你式飞行器达到一定高度以后,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而向埃维尔国家公园驶去。微机系统应该及时接向蓄电池,但指示灯却一直没亮。加斯顿有一种可怕的预感,他查看了蓄电池匣,果然,里面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张购买蓄电池的广告!  加斯顿继续朝这片灰绿色的平原沼泽地带掉落下去,下面荒无人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丛和杂草。在最后一秒钟,他又想起了自己根本没系好安全带和戴上头盔,然后飞行器就跌落在水面上,接着又
学校校园内外都有许多芙蓉树,每当秋天悄然而至,颜色艳丽的芙蓉花总令人流连忘返。最让人称奇的是,这些芙蓉花都会经历从白色到粉红色、再到紫红色的颜色变化过程。  为什么芙蓉花会变色?哪些因素能影响花瓣中显色物质的生成?花瓣中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能应用于化学实验或生产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开始对芙蓉花变色原因与芙蓉素的化学应用进行探究。  一、探究目的  通过查询资料得知,芙蓉花显现不同颜色与花中所含的色素
日本东京大学和奥地利约翰·开普勒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研发出了世界上最薄、最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厚度仅为2微米,可随意弯曲。  研究小组此前还利用超薄高分子薄膜,成功开发出由碳分子材料组成的超薄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晶体管集成电子回路。此次发明的新技术可使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晶体管等元器件集成在同一个高分子薄膜上,比先前的同类电子设备更轻薄、实用。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