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多元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言语表达能力虽然得到了有效的训练,而相对言语的表情、动作等的训练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另一种“非言语”语言——体态语言。从某种角度看,学生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属于他们与人交流信息时的语言。在某些情境中,表情、手势等“非言语”往往弥补了口头语言的不足,起着配合、辅助和加强言语表达的作用。
一、体态语言必须与口头语言协调配合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自身的传情达意的作用。要使体态语言发挥好这种作用,就必须在表情达意中,与口头语言协力配合。在一次观摩课上,有一位老师上《赶海》这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老师扣住里面的“闹”字说:“‘我’是怎样‘闹’的呢?谁来闹一闹,看谁能闹得舅舅答应?”然后由老师扮演舅舅,学生扮演“我”来“闹”。前几个学生苦苦请求,拉手拽胳膊的,“软”的不行来“硬”的,没有成功。最后上来一个学生,他一上来就拉住“舅舅”的胳膊,撒娇地说:“舅舅,带我去赶海吧!”继而搂住了“舅舅”的脖子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到海边玩了,再说您看书已看了好长时间了,到海边吹吹海风,也能好好休息一下!”后来干脆坐在地上,一边用手抹着眼睛“哭”起来,一边央求,有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架势。“舅舅”被他“闹”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位学生的口语交际成功了。教师也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中“表情、手势”等“非言语”的训练,也体现了“非言语”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二、体态语言必须是表情的自然流露
体态语言是表情的自然流露,做到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自然结合,合而为一,使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言语的表达力量。反之,如果带有盲目性,那就只能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受。鲁迅先生的著名《少年闰土》一文,文中讲到少年鲁迅与来自农村见多识广的闰土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生活的关系,闰土的父亲必须把闰土带走,文中对他们之间是怎样依依惜别的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这时就可联系文中的插图想象后进行口语交际: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可先让学生们在脑中再现生活中分别时的表情、话语,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动人场面。然后学生们毛遂自荐上讲台表演,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体会过分别之情,用语言直接表达,语言显得苍白无力;而有些学生真切地体会过分别之情,他们借用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等,表现了闰土和“我”依依不舍之情,体态语言用得恰如其分,分别之情溢于言表之中。使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场面实在感人。在这次的口语交际中,恰如其分运用了体态语言,使闰土和鲁迅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由此可见,这种信息的传递,情感表达的迅速性和深刻性是有声语言难以比拟的。
三、体态语言讲求表达的方式方法
体态语言在口语交际中要用得其所,用得其要,防止随便乱用,要正确发挥“以姿势助说话”的作用,还得讲求技巧,不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例如,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杜甫的欢乐情绪。教学时可以适时地让学生们进行口语交际:杜甫是怎样向别人传递喜讯的。学生们都知道“哈哈大笑”能表达一个人的快乐,但在这里,岂是一个“笑”字就能表达的?所以只运用了“笑”来表达杜甫欢乐情怀的同学感觉上像是一个傻子,让人误以为杜甫是受了什么刺激。而有的同学调动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讲求正确的表情达意的方法。用杜甫的眼神显示其飞扬的神采,用一个胡乱地卷起诗书的动作充分展示其“喜欲狂”,还有的通过杜甫上挑眉毛、捋胡子、拍手等体态语言,都生动地再现了现代版的杜甫形象,充分表现了体态语言的重要作用。
四、体态语言要注重个性的体现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区别,生活环境的差异,加上各自阅历的差别,学生在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时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包括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运用的体态语言。只有尊重学生的体验,他们才敢于同教师同学交流,敢于在群体中表现自我,使个性得到张扬。
比如,如在口语交际《学会请求》一课中可根据训练题中的文字提示和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几名学生扮演李春燕向奶奶提出自己的请求,老师扮演奶奶。根据学生说话的内容、态度、表情、姿态等,“奶奶”可作出不同的反应:或故作生气不答应李春燕的请求;或假装听不明白,反问李春燕为什么要调小电视机的音量;或立即满足李春燕的请求。然后全班交流,师生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口语交际的情况:请求什么,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提出请求是否有礼貌,表情、动作、姿态的运用是否恰当。使学生体会到一句相同的话配上不同的体态语言能表达出程度不同或完全不同的意思,达到不同的效果。学生们在口语交际中充分运用了个性化的体态语言,既张扬了个性,又通过各自的个性表现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该如何向别人进行请求。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要注意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体态语言的融合训练。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体态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恰当运用体态语言,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体态语言必须与口头语言协调配合
体态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有自身的传情达意的作用。要使体态语言发挥好这种作用,就必须在表情达意中,与口头语言协力配合。在一次观摩课上,有一位老师上《赶海》这一课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老师扣住里面的“闹”字说:“‘我’是怎样‘闹’的呢?谁来闹一闹,看谁能闹得舅舅答应?”然后由老师扮演舅舅,学生扮演“我”来“闹”。前几个学生苦苦请求,拉手拽胳膊的,“软”的不行来“硬”的,没有成功。最后上来一个学生,他一上来就拉住“舅舅”的胳膊,撒娇地说:“舅舅,带我去赶海吧!”继而搂住了“舅舅”的脖子说:“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到海边玩了,再说您看书已看了好长时间了,到海边吹吹海风,也能好好休息一下!”后来干脆坐在地上,一边用手抹着眼睛“哭”起来,一边央求,有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架势。“舅舅”被他“闹”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这位学生的口语交际成功了。教师也在有意或无意之中进行了一次很好的口语交际中“表情、手势”等“非言语”的训练,也体现了“非言语”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二、体态语言必须是表情的自然流露
体态语言是表情的自然流露,做到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自然结合,合而为一,使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从而提高言语的表达力量。反之,如果带有盲目性,那就只能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受。鲁迅先生的著名《少年闰土》一文,文中讲到少年鲁迅与来自农村见多识广的闰土相处了一段时间,他们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由于生活的关系,闰土的父亲必须把闰土带走,文中对他们之间是怎样依依惜别的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这时就可联系文中的插图想象后进行口语交际: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有什么表情和动作。可先让学生们在脑中再现生活中分别时的表情、话语,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动人场面。然后学生们毛遂自荐上讲台表演,有的学生由于没有体会过分别之情,用语言直接表达,语言显得苍白无力;而有些学生真切地体会过分别之情,他们借用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等,表现了闰土和“我”依依不舍之情,体态语言用得恰如其分,分别之情溢于言表之中。使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场面实在感人。在这次的口语交际中,恰如其分运用了体态语言,使闰土和鲁迅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里。由此可见,这种信息的传递,情感表达的迅速性和深刻性是有声语言难以比拟的。
三、体态语言讲求表达的方式方法
体态语言在口语交际中要用得其所,用得其要,防止随便乱用,要正确发挥“以姿势助说话”的作用,还得讲求技巧,不然,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
例如,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杜甫的欢乐情绪。教学时可以适时地让学生们进行口语交际:杜甫是怎样向别人传递喜讯的。学生们都知道“哈哈大笑”能表达一个人的快乐,但在这里,岂是一个“笑”字就能表达的?所以只运用了“笑”来表达杜甫欢乐情怀的同学感觉上像是一个傻子,让人误以为杜甫是受了什么刺激。而有的同学调动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讲求正确的表情达意的方法。用杜甫的眼神显示其飞扬的神采,用一个胡乱地卷起诗书的动作充分展示其“喜欲狂”,还有的通过杜甫上挑眉毛、捋胡子、拍手等体态语言,都生动地再现了现代版的杜甫形象,充分表现了体态语言的重要作用。
四、体态语言要注重个性的体现
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区别,生活环境的差异,加上各自阅历的差别,学生在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时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包括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运用的体态语言。只有尊重学生的体验,他们才敢于同教师同学交流,敢于在群体中表现自我,使个性得到张扬。
比如,如在口语交际《学会请求》一课中可根据训练题中的文字提示和情境图创设交际情境:几名学生扮演李春燕向奶奶提出自己的请求,老师扮演奶奶。根据学生说话的内容、态度、表情、姿态等,“奶奶”可作出不同的反应:或故作生气不答应李春燕的请求;或假装听不明白,反问李春燕为什么要调小电视机的音量;或立即满足李春燕的请求。然后全班交流,师生从以下几方面评价口语交际的情况:请求什么,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提出请求是否有礼貌,表情、动作、姿态的运用是否恰当。使学生体会到一句相同的话配上不同的体态语言能表达出程度不同或完全不同的意思,达到不同的效果。学生们在口语交际中充分运用了个性化的体态语言,既张扬了个性,又通过各自的个性表现进行比较,让学生领悟到该如何向别人进行请求。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要注意手势、表情、动作、眼色等体态语言的融合训练。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体态语言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恰当运用体态语言,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