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性葡萄膜炎诊断及治疗一例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100730,
【出 处】
:
中华眼底病杂志
【发表日期】
:
2019年35期
其他文献
病理性近视(PM)是眼科学领域最具研究挑战的临床病种之一,其疾病的准确定义、标准分级、发生演进机制、预防治疗策略都尚在探索研究中。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为PM眼底病相关资料的解析提供了强力工具。通过PM患者眼底影像资料标准化采集辅助、眼底生理结构的自动化分割和定量分析、PM经典病灶的自动化检测、分析和PM临床诊疗决策辅助多个方面,人工智能使得临床医师在PM的临床工作和临床研究中获得更多、更精确的数据
目的观察面部美容注射后发生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收治的面部美容注射后眼动脉及脑动脉阻塞患者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女性18例18只眼,男性2例2只眼。平均年龄(29.8±1.4)岁。就诊时间3.5~480.0 h,就诊中位数时间40 h。均于院外美容机构进行面部美容注射;注射后1~10 min出现视力障碍伴眼眶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疾病。目前为止发现有6个基因与其病变相关,分别是Wnt受体卷曲蛋白4、Norrie病、共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四旋蛋白12、锌指蛋白408、驱动蛋白家族成员11基因。其临床表现、病变过程及遗传方式均呈多样性,且表现出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同一个体、同一家系、同一基因突变之间不同症状;父母双方或单方
视盘旁萎缩弧现通过不同的检查手段可以分为α区、β区、γ区和δ区4种类型。每种类型的影像及组织学特征及相关性都有差异。视盘旁萎缩弧在人群中并不少见,受年龄等因素影响,还与近视、青光眼、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眼病有关。视盘旁萎缩弧因其形态多样和影响因素复杂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对视盘旁萎缩弧进行正确分类与测量,评估视盘旁萎缩弧变化程度,有助于揭示近视、青光眼等
目的观察小鼠形觉剥夺对不同类型RGC形态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60只B6.Cg-Tg (Thy1-YFP)HJrs/J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形觉剥夺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8、32只。形觉剥夺组小鼠右眼通过遮盖片进行单眼遮盖2周作为剥夺眼,同时纳入对侧眼进行分析。对照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取右眼作为对照眼。形觉剥夺前及形觉剥夺后2周,测量两组小鼠屈光度及眼轴相关参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视网膜上表达黄色荧
目的对比观察高度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单纯高度近视患眼以及正常眼黄斑区血流参数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mCNV的40例40只眼(mCNV组),年龄、性别及屈光度与之匹配的单纯高度近视患者40例40只眼(高度近视组)以及年龄和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健康者40名40只眼(正常组)纳入本研究。比较3组间OCT血管成像
眼内炎症性疾病病因繁多且诊断过程复杂繁琐。现有和新出现的系统性和眼部辅助检查和(或)检验对眼内炎症性疾病的病因确定虽有重要价值,但其临床应用也同时存在诸多误区,对其应用策略不清,甚至过度夸大其作用。"大包围"、无原则性的选择检查和(或)检验不但不能提高病因确定效率,还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构建眼内炎症性疾病的一般诊断思维,规范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诊断过程,提高诊断效率并减轻患者因接受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综合治疗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保眼综合治疗的RB患儿456例573只眼,其中治疗期间出现RRD的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9例9只眼。双眼RB 13例,单眼RB 7例。RB平均诊断年龄为25个月。RB分期中,C、D、E期分别为1、
目的观察分析炫彩多色共焦眼底层析激光成像联合扫频OCT (SS-OCT)成像对病理性近视漆裂纹及牵拉条纹(MSL)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性研究。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高度近视专科门诊就诊的病理性近视患者58例8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0例30只眼,女性38例53只眼。年龄24~70岁,平均年龄(50.65±12.02)岁。患眼平均BCVA0.37±0.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为目前治疗病理性近视(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因PM发展程度、人口学特征以及治疗过程等因素的差异,治疗后预后情况不尽相同。完整的椭圆体带、较小的基线病灶直径与较好的基线视力是抗VEGF药物治疗预后良好的重要预测因素,而发生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或PM相关并发症则预示预后较差。年龄、种族、光动力疗法治疗史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对治疗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