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的感召: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相遇
清亮的童谣、高窗中飞出的纸飞机、永远的怀念、来自地狱的天籁铸就了一个狷狂不羁的天才孩子的辉煌,是那群在世俗眼光中已沉入池塘底部的孩子们给予马修老师最珍贵的理解与最纯净的慰藉;悠扬的笛声、神奇的小丑服、独特的教学方式、专属于一个特殊孩子的绘画大赛,是尼克老师送给孤独幽闭童年的真心与虔诚……每一次滚烫泪水的溢出,都伴随着强烈的心灵震荡,都会使我倍感作为师者的神圣与幸福。艺术颠覆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习惯性认识,重新诠释了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超越。教育艺术化的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未来性,它表达了人们对理想教育的渴念,昭示出教育应有的内在张力与未来方向。我以为,我们真的应当像他们那样……
这是一位教师在参加完学校举办的系列影视沙龙活动后的留言。其实,真正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显然,这是电影与教育交集于艺术的反应。此刻以一位教师的主体自觉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跨界共情,并揭示出未来教师元素在艺术理解中的萌芽。
真实的幸福: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重叠
说到未来教师,当然关乎未来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必须认识,它本身是为什么的。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此归根结底,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这样看来,只有在“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促进社会发展变革中,教育才能够发挥其核心作用,也才能够让人看见真实的幸福。这里所说的“看见”,其实是一种意向,它表达的是理想教育与美好未来在现实时空中的互动与关联。
我们难以回避教育现实中无处不在的虚假幸福,他们遮蔽了教育的真实价值与梦想可能,使教育丧失了它应有的灵动与感性,构成了教育走向未来的巨大挑战。直面未来学校教育的挑战,显然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让教师发展始终朝向未来。电影语境中的教育恰巧艺术地打破了现实的沉重,赋予了创造的自由,将教育放在历史中、放在现实中、放在丰富的人文情怀中、放在蒙太奇的独特情境中,为未来教师角色重塑和任务再认提供了鲜活的参照。
角色与任务: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期许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角色是建立在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上面的。这些期望,从另一方面说来,是来自别人对我们期望的主要方面。”我以为,找到真实幸福的未来教育一定是离不开爱与理解、牵引与激发、守望与悦纳、等待与创造的元素,这些元素在教师那里分别对应着如下的角色:守护者、启蒙者、陪伴者、摆渡者。
这一切,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印证与丰富,它所赢得的感应告诉我们艺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雕刻灵魂的事业需要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更为适切的理性探索,一切都是不多不少的、不早不晚的、不疾不徐的、唯一的、刚刚好的、不一定完美却一定盛满真心的,它告诉我们教师以这样的方式走向未来的可能。
1.爱与理解——守护者(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代表人物:马修)
一直感念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阐释的对儿童的爱与理解,有人称赞它是“一个爱与音乐交织的故事,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一对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它告诉我们:爱,在理解的尽头。
喧闹沸腾的教室、戏谑的绘画、被滑倒的尴尬、被四下抛传的皮包,马修老师与那群被社会漠视的孩子们的初会充满混乱。为了不让孩子们遭到惩罚,他选择了用善意的谎言帮助他们掩饰错误,在错愕中,孩子们开始承认马修作为教师的身份——马修老师的爱从宽容开始。
选择音乐,申请教育实验,取消传统禁令——马修老师的爱在消除恐惧中弥散。
走进儿童生活,触摸儿童心灵,感受儿童疾苦,找到唤醒儿童尊严的音乐密码,建设独特的儿童课程——马修老师的爱在艰苦坚持中生根。
马修老师的爱在其黯然离去时升华,这正是他表达对童年理解的最独特的方式。虽然有人质疑马修老师的一些矛盾做法,但就凭马修老师拼尽一切守护童年的这种境界,也值得当下的教师向他致敬。
教育无法选择孩子,就像儿童无法选择他们的生存环境一样。儿童袒露天真的同时,也袒露脆弱与不完美。无论儿童来自何方,当我们以师者的身份接纳他们的时候,我们接过的只是一个孩子吗?不,我们接过的是一个生命。教育植根当下却关乎未来,是一份需要呵护与尊重的自主生长的权利与自由。
作为教师,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理应成为儿童的“守护者”。守护者,爱之切也。我们需要用爱来充盈儿童置身于学校教育时那大大小小的心理空间,一如柔软的防护,慰之以安全的感受!然而,仅仅是纯粹的情感尚显乏力,还需要熔铸对儿童深邃的理解——尊重、信任、期待、宽容……更需要包含基于儿童成长所经历的问题、曲折与困境的洞悉、理解与消融,就像马修老师那样。
当然,这里提及的爱和理解绝不仅仅是无原则的溺爱,也非无限的包容与迁就,一定是建立在理性规约下的呵护。
当下,我们不乏对儿童的爱,但缺少对儿童的理解。面向未来,小学教师应该成为在认识儿童、理解儿童领域的先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诠释好作为儿童守护者的角色与意义。
2.牵引与激发——启蒙者(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代表人物:尼克)
一点点甜蜜,一点点微笑
一点点靠近
不要离我太远
所有我需要的,需要的
所有我需要的,
只是自由
仿佛触手可及,
但又突然消失,像魔法一样
缥缈的梦啊,如羊毛衫一样温暖
远处的白云深处
是我的世界
让我进去,用不着大声地呼救 让我进去,我有个疑问
这有很多很多和我一样的人
我不再孤独
我在梦境中漫步,但却睁大双眼
一步、一跌
我不再孤独,梦境漫步,但却睁大双眼
一步、一跌
这是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描述伊夏内心世界的一段歌词,它唱出了伊夏童年的忧伤,仿佛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将患有读写障碍的伊夏牢牢包裹,屏蔽在了一个孤独无助的世界,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有人说,是当下的教育缔造了一个“复制人偶的年代”,有多少学校与教师有意或无意地频频参与对童年的“集体谋杀”?童年怎可陷入“反季节”发展的怪圈!
我以为伊夏只是一个象征,是那些所有来到学校的蒙童的象征。在成为他们自己的途中,他们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艰辛,一步一跌,艰难向前,他们需要的是“尼克式”的牵引与激发——那种关乎灵魂发现与成长的启蒙。
启——自由之思
“没有必要禁锢我们的思考”,未来教育中,“自由之思”将从被忽略和悬置转变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启蒙者,教师应该是儿童自由之思的领路人,或者说教师是点亮儿童自由精神的人。看看尼克老师来到孩子们中间的神奇一刻,笛声、舞蹈、小丑的样貌,他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活”起来,解放肢体,更解放灵魂,自由在禁锢与恐惧消退之后绽放,课堂终于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启——美德之心
以德育人,绝非“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定是唤醒内在动机、价值观之后的实践。我相信,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儿童美德之心的实践载体。作为启蒙者,教师应以美德之心的实践帮助学生打开通往真实幸福的窗口。尼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孩子们不认识的字符,拿来一面镜子,开始变戏法。在这一次神奇的反转中,孩子们在镜子中看到了他们认识的单词,他们在反观中走进了伊夏的世界,理解了伊夏的无助。而伊夏也终于走出了心理重围。
启——理性之智
我们不排除感性的未来,但是我相信,真实的幸福与理性更有缘。作为启蒙者的教师需要不断培育学生的理性之智,以使他们逐渐成长为一株高大巍峨的橡树,并且结满幸福的果实。影片中,尼克老师正是用最感性的方法让伊夏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在那个最盛大的绘画比赛中,伊夏惊喜地发现那个原本灰色无望的自我原来可以如此美好,他拥有独特的才能,拥有他人的爱与认同,他是一个可以幸福自由成长的孩子。
遵循自然节律、尊重自然生长,童年应当被充分尊重和理解,童年应当被牵引与激发。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幸福可言,教师才能成为儿童的启蒙者,并在追求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过程中洞见教育幸福的真实面貌,并成为幸福的一部分。
3.守望与悦纳——陪伴者(美国影片《春风化雨》, 代表人物:基汀)
“是做一个体制之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是我所看到的对《春风化雨》的一些影评中最让我难忘的话语,因为这是一个即将走上讲台的大学生的自我追问。
影片描述了美国教育体制内的教育对青春的限制,那些富有个性的年轻灵魂成长得那样辛苦艰难,有些人甚至为成长付出了生命。影片告诉我们,一个人,原来可以改变一些人的一生!基汀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是船长!是为那些充满野性与叛逆的年轻生命开始人生探险导航的船长!他的课堂充满激情,从打破陋习开始,带领学生撕毁代表传统束缚的教科书,带领学生站上课桌,高声呼喊出内心的声音。他告诉孩子们“学会融入社会,并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如何成长”,让孩子们感悟到“以免当我死时,发现我从未活过”。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陪伴者!
在基汀老师所处的时代里,教育并不是天堂,它深深地陷在现实的痛苦里。可贵的是,基汀老师愿意深深地卷入孩子们的成长之中。在此间悦纳,在此间守望,悦纳与守望不再静止,陪伴者的陪伴成为一种充满激情的教育行动,点燃自己,点燃他人。
我以为,无论是马修、卢克还是基汀,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学生深深眷恋的老师,正是源自于师生彼此的守望与悦纳,与“他者”彼此陪伴。这也恰恰验证了一切真教育的伟大、悲悯与神圣!
面向未来,教师当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者,还应逐步过渡为学生学习经验建立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激励学生思考的导师、交换意见的真诚伙伴、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智者、学生成长情感经历最安全的分享者、为学生不断打开视窗的引领者。师生双方需要在不可或缺的互动过程中,主动诠释所处环境,并交互反应。他们的行为常常会互相影响,他们的情感理应产生共鸣。因而,作为陪伴者,我相信,只有以守望者的姿态才能更好地悦纳,也只有悦纳才会有真实的幸福存在。如此,儿童才会有真正的未来,世界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未来。
守望未来,教师要相信儿童一定能够通过自身成长到达自由和美好的境界;悦纳现在,教师一定要让教育成为一个悦纳的过程,悦纳知识、悦纳困难、悦纳失败、悦纳收获、悦纳成功、悦纳环境等。在悦纳中彼此守望,在守望中彼此悦纳。
4.等待与创造——摆渡者(美国影片《心灵捕手》,代表人物:肖恩)
影片《人工智能》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我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关于这个世界。”这是典型的成人话语,许多时候,我们虽然没有这样向孩子们表达,但我们却真实地在教育行动中传递了它。我们真的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每一个言行面向儿童时他们的反应与感受,也许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少,也许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多……于是,童年被教育遗弃了,就像影片中妈妈遗弃了这个机器孩子!更多的时候成人是以爱的名义,逼迫孩子走向成人所理解的现实。这实际上只是一种粗暴而简单的占有,因为我们希望孩子们仅仅成为我们所希望的,这其实只是一种膨胀的私欲!
“他是机器,它的程序是爱……”多么无奈的宿命!在我看来,这个叫大卫的小机器人就是当下童年的隐喻。所有迷失的儿童,都梦想着回归!所有儿童原本都应当是因爱而生、为爱而生的,为什么成人世界就不能够给予他们需要的完整而适切的爱呢?我们对儿童的精神的遗弃为什么还时常在发生?
教育最终难道不是应该关乎心灵的吗?
这让我想到了马特达蒙主演的影片《心灵捕手》。尚恩老师对天才学生(准确地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扫工)威尔的教育主要涉及心灵。这是一个驯服与拯救的故事。威尔是个天才,天才到他不上课也能解出麻省数学教授布置的难题,能戏弄心理专家,能洞悉国家情报工作的冷血与无情。另一方面,威尔又是一个“病人”,因为他在成长的路上迷失了自己,这个自负而又无助的青年就如笼中之兽,他已经无法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建立亲密与信任的关系,他对自己也同样无能为力。尚恩教授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驭心”,他通过真诚沟通、建立同感、形成澄明、运用对峙、反复逼问等心理辅导技法,帮助威尔结束了残酷而漫长的孤独人生长跑,走出了心灵的幽暗,走向了新的生活。
中国佛教中有一个词语叫“戒舟慈棹”,它的意思是“佛教中的戒律和慈善就像航船一样摆渡众生”。行走在大地上的众生有快有慢,有高有矮,但佛教的航船一直在等待,在等待中创造了未来。面向未来,也只有依靠等待与创造的力量,教师才能将学生摆渡到与幸福比邻的人生彼岸。这便是未来教育给予教师的摆渡者的角色。
面向未来,学校教育需要为人类的发展承担重要任务,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没有既定的解决模式和成功经验。作为摆渡者,教师能够让学生离开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并将他们交给一段未知的旅程的底气来自哪里?也许是等待的胸襟,也许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努力。
面向未来,正如非“舟棹”而是“戒慈”摆渡了众生一样,学校教育,是“摆渡者”,是用“等待与创造”敞亮了学生心头蔚蓝的天空。
我是谁?人生归宿为何?光是“跟着心走”是不够的……
这句话是尚恩说给威尔的。但我以为,这话也同样说给我们,说给我们这些每天做教育的人。
所以,为了这些,让我们像他们那样!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清亮的童谣、高窗中飞出的纸飞机、永远的怀念、来自地狱的天籁铸就了一个狷狂不羁的天才孩子的辉煌,是那群在世俗眼光中已沉入池塘底部的孩子们给予马修老师最珍贵的理解与最纯净的慰藉;悠扬的笛声、神奇的小丑服、独特的教学方式、专属于一个特殊孩子的绘画大赛,是尼克老师送给孤独幽闭童年的真心与虔诚……每一次滚烫泪水的溢出,都伴随着强烈的心灵震荡,都会使我倍感作为师者的神圣与幸福。艺术颠覆了人们对教师角色的习惯性认识,重新诠释了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超越。教育艺术化的过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未来性,它表达了人们对理想教育的渴念,昭示出教育应有的内在张力与未来方向。我以为,我们真的应当像他们那样……
这是一位教师在参加完学校举办的系列影视沙龙活动后的留言。其实,真正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显然,这是电影与教育交集于艺术的反应。此刻以一位教师的主体自觉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跨界共情,并揭示出未来教师元素在艺术理解中的萌芽。
真实的幸福: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重叠
说到未来教师,当然关乎未来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必须认识,它本身是为什么的。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它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其如此。因此归根结底,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这样看来,只有在“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的过程中,只有在促进社会发展变革中,教育才能够发挥其核心作用,也才能够让人看见真实的幸福。这里所说的“看见”,其实是一种意向,它表达的是理想教育与美好未来在现实时空中的互动与关联。
我们难以回避教育现实中无处不在的虚假幸福,他们遮蔽了教育的真实价值与梦想可能,使教育丧失了它应有的灵动与感性,构成了教育走向未来的巨大挑战。直面未来学校教育的挑战,显然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任务,让教师发展始终朝向未来。电影语境中的教育恰巧艺术地打破了现实的沉重,赋予了创造的自由,将教育放在历史中、放在现实中、放在丰富的人文情怀中、放在蒙太奇的独特情境中,为未来教师角色重塑和任务再认提供了鲜活的参照。
角色与任务: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期许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角色是建立在我们对自己的期望上面的。这些期望,从另一方面说来,是来自别人对我们期望的主要方面。”我以为,找到真实幸福的未来教育一定是离不开爱与理解、牵引与激发、守望与悦纳、等待与创造的元素,这些元素在教师那里分别对应着如下的角色:守护者、启蒙者、陪伴者、摆渡者。
这一切,在电影艺术中得到了印证与丰富,它所赢得的感应告诉我们艺术对于教育的意义与价值,雕刻灵魂的事业需要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更为适切的理性探索,一切都是不多不少的、不早不晚的、不疾不徐的、唯一的、刚刚好的、不一定完美却一定盛满真心的,它告诉我们教师以这样的方式走向未来的可能。
1.爱与理解——守护者(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代表人物:马修)
一直感念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所阐释的对儿童的爱与理解,有人称赞它是“一个爱与音乐交织的故事,一把找回遗忘记忆的钥匙,一对勇敢追求梦想的翅膀”,它告诉我们:爱,在理解的尽头。
喧闹沸腾的教室、戏谑的绘画、被滑倒的尴尬、被四下抛传的皮包,马修老师与那群被社会漠视的孩子们的初会充满混乱。为了不让孩子们遭到惩罚,他选择了用善意的谎言帮助他们掩饰错误,在错愕中,孩子们开始承认马修作为教师的身份——马修老师的爱从宽容开始。
选择音乐,申请教育实验,取消传统禁令——马修老师的爱在消除恐惧中弥散。
走进儿童生活,触摸儿童心灵,感受儿童疾苦,找到唤醒儿童尊严的音乐密码,建设独特的儿童课程——马修老师的爱在艰苦坚持中生根。
马修老师的爱在其黯然离去时升华,这正是他表达对童年理解的最独特的方式。虽然有人质疑马修老师的一些矛盾做法,但就凭马修老师拼尽一切守护童年的这种境界,也值得当下的教师向他致敬。
教育无法选择孩子,就像儿童无法选择他们的生存环境一样。儿童袒露天真的同时,也袒露脆弱与不完美。无论儿童来自何方,当我们以师者的身份接纳他们的时候,我们接过的只是一个孩子吗?不,我们接过的是一个生命。教育植根当下却关乎未来,是一份需要呵护与尊重的自主生长的权利与自由。
作为教师,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理应成为儿童的“守护者”。守护者,爱之切也。我们需要用爱来充盈儿童置身于学校教育时那大大小小的心理空间,一如柔软的防护,慰之以安全的感受!然而,仅仅是纯粹的情感尚显乏力,还需要熔铸对儿童深邃的理解——尊重、信任、期待、宽容……更需要包含基于儿童成长所经历的问题、曲折与困境的洞悉、理解与消融,就像马修老师那样。
当然,这里提及的爱和理解绝不仅仅是无原则的溺爱,也非无限的包容与迁就,一定是建立在理性规约下的呵护。
当下,我们不乏对儿童的爱,但缺少对儿童的理解。面向未来,小学教师应该成为在认识儿童、理解儿童领域的先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诠释好作为儿童守护者的角色与意义。
2.牵引与激发——启蒙者(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代表人物:尼克)
一点点甜蜜,一点点微笑
一点点靠近
不要离我太远
所有我需要的,需要的
所有我需要的,
只是自由
仿佛触手可及,
但又突然消失,像魔法一样
缥缈的梦啊,如羊毛衫一样温暖
远处的白云深处
是我的世界
让我进去,用不着大声地呼救 让我进去,我有个疑问
这有很多很多和我一样的人
我不再孤独
我在梦境中漫步,但却睁大双眼
一步、一跌
我不再孤独,梦境漫步,但却睁大双眼
一步、一跌
这是影片《地球上的星星》描述伊夏内心世界的一段歌词,它唱出了伊夏童年的忧伤,仿佛有一层透明的薄膜,将患有读写障碍的伊夏牢牢包裹,屏蔽在了一个孤独无助的世界,怎么也找不到出口。
有人说,是当下的教育缔造了一个“复制人偶的年代”,有多少学校与教师有意或无意地频频参与对童年的“集体谋杀”?童年怎可陷入“反季节”发展的怪圈!
我以为伊夏只是一个象征,是那些所有来到学校的蒙童的象征。在成为他们自己的途中,他们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艰辛,一步一跌,艰难向前,他们需要的是“尼克式”的牵引与激发——那种关乎灵魂发现与成长的启蒙。
启——自由之思
“没有必要禁锢我们的思考”,未来教育中,“自由之思”将从被忽略和悬置转变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启蒙者,教师应该是儿童自由之思的领路人,或者说教师是点亮儿童自由精神的人。看看尼克老师来到孩子们中间的神奇一刻,笛声、舞蹈、小丑的样貌,他能让所有的孩子都“活”起来,解放肢体,更解放灵魂,自由在禁锢与恐惧消退之后绽放,课堂终于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启——美德之心
以德育人,绝非“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定是唤醒内在动机、价值观之后的实践。我相信,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儿童美德之心的实践载体。作为启蒙者,教师应以美德之心的实践帮助学生打开通往真实幸福的窗口。尼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串孩子们不认识的字符,拿来一面镜子,开始变戏法。在这一次神奇的反转中,孩子们在镜子中看到了他们认识的单词,他们在反观中走进了伊夏的世界,理解了伊夏的无助。而伊夏也终于走出了心理重围。
启——理性之智
我们不排除感性的未来,但是我相信,真实的幸福与理性更有缘。作为启蒙者的教师需要不断培育学生的理性之智,以使他们逐渐成长为一株高大巍峨的橡树,并且结满幸福的果实。影片中,尼克老师正是用最感性的方法让伊夏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在那个最盛大的绘画比赛中,伊夏惊喜地发现那个原本灰色无望的自我原来可以如此美好,他拥有独特的才能,拥有他人的爱与认同,他是一个可以幸福自由成长的孩子。
遵循自然节律、尊重自然生长,童年应当被充分尊重和理解,童年应当被牵引与激发。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幸福可言,教师才能成为儿童的启蒙者,并在追求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过程中洞见教育幸福的真实面貌,并成为幸福的一部分。
3.守望与悦纳——陪伴者(美国影片《春风化雨》, 代表人物:基汀)
“是做一个体制之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是我所看到的对《春风化雨》的一些影评中最让我难忘的话语,因为这是一个即将走上讲台的大学生的自我追问。
影片描述了美国教育体制内的教育对青春的限制,那些富有个性的年轻灵魂成长得那样辛苦艰难,有些人甚至为成长付出了生命。影片告诉我们,一个人,原来可以改变一些人的一生!基汀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是船长!是为那些充满野性与叛逆的年轻生命开始人生探险导航的船长!他的课堂充满激情,从打破陋习开始,带领学生撕毁代表传统束缚的教科书,带领学生站上课桌,高声呼喊出内心的声音。他告诉孩子们“学会融入社会,并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如何成长”,让孩子们感悟到“以免当我死时,发现我从未活过”。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陪伴者!
在基汀老师所处的时代里,教育并不是天堂,它深深地陷在现实的痛苦里。可贵的是,基汀老师愿意深深地卷入孩子们的成长之中。在此间悦纳,在此间守望,悦纳与守望不再静止,陪伴者的陪伴成为一种充满激情的教育行动,点燃自己,点燃他人。
我以为,无论是马修、卢克还是基汀,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学生深深眷恋的老师,正是源自于师生彼此的守望与悦纳,与“他者”彼此陪伴。这也恰恰验证了一切真教育的伟大、悲悯与神圣!
面向未来,教师当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者,还应逐步过渡为学生学习经验建立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激励学生思考的导师、交换意见的真诚伙伴、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智者、学生成长情感经历最安全的分享者、为学生不断打开视窗的引领者。师生双方需要在不可或缺的互动过程中,主动诠释所处环境,并交互反应。他们的行为常常会互相影响,他们的情感理应产生共鸣。因而,作为陪伴者,我相信,只有以守望者的姿态才能更好地悦纳,也只有悦纳才会有真实的幸福存在。如此,儿童才会有真正的未来,世界也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未来。
守望未来,教师要相信儿童一定能够通过自身成长到达自由和美好的境界;悦纳现在,教师一定要让教育成为一个悦纳的过程,悦纳知识、悦纳困难、悦纳失败、悦纳收获、悦纳成功、悦纳环境等。在悦纳中彼此守望,在守望中彼此悦纳。
4.等待与创造——摆渡者(美国影片《心灵捕手》,代表人物:肖恩)
影片《人工智能》中有一段经典的对话:“我很抱歉,我不能告诉你,关于这个世界。”这是典型的成人话语,许多时候,我们虽然没有这样向孩子们表达,但我们却真实地在教育行动中传递了它。我们真的很少去考虑自己的每一个言行面向儿童时他们的反应与感受,也许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少,也许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多……于是,童年被教育遗弃了,就像影片中妈妈遗弃了这个机器孩子!更多的时候成人是以爱的名义,逼迫孩子走向成人所理解的现实。这实际上只是一种粗暴而简单的占有,因为我们希望孩子们仅仅成为我们所希望的,这其实只是一种膨胀的私欲!
“他是机器,它的程序是爱……”多么无奈的宿命!在我看来,这个叫大卫的小机器人就是当下童年的隐喻。所有迷失的儿童,都梦想着回归!所有儿童原本都应当是因爱而生、为爱而生的,为什么成人世界就不能够给予他们需要的完整而适切的爱呢?我们对儿童的精神的遗弃为什么还时常在发生?
教育最终难道不是应该关乎心灵的吗?
这让我想到了马特达蒙主演的影片《心灵捕手》。尚恩老师对天才学生(准确地讲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扫工)威尔的教育主要涉及心灵。这是一个驯服与拯救的故事。威尔是个天才,天才到他不上课也能解出麻省数学教授布置的难题,能戏弄心理专家,能洞悉国家情报工作的冷血与无情。另一方面,威尔又是一个“病人”,因为他在成长的路上迷失了自己,这个自负而又无助的青年就如笼中之兽,他已经无法与他人、与这个世界建立亲密与信任的关系,他对自己也同样无能为力。尚恩教授的伟大就在于他能够“驭心”,他通过真诚沟通、建立同感、形成澄明、运用对峙、反复逼问等心理辅导技法,帮助威尔结束了残酷而漫长的孤独人生长跑,走出了心灵的幽暗,走向了新的生活。
中国佛教中有一个词语叫“戒舟慈棹”,它的意思是“佛教中的戒律和慈善就像航船一样摆渡众生”。行走在大地上的众生有快有慢,有高有矮,但佛教的航船一直在等待,在等待中创造了未来。面向未来,也只有依靠等待与创造的力量,教师才能将学生摆渡到与幸福比邻的人生彼岸。这便是未来教育给予教师的摆渡者的角色。
面向未来,学校教育需要为人类的发展承担重要任务,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难和挑战来自于对未来的未知,没有既定的解决模式和成功经验。作为摆渡者,教师能够让学生离开现阶段的学校教育,并将他们交给一段未知的旅程的底气来自哪里?也许是等待的胸襟,也许是培养创造精神的努力。
面向未来,正如非“舟棹”而是“戒慈”摆渡了众生一样,学校教育,是“摆渡者”,是用“等待与创造”敞亮了学生心头蔚蓝的天空。
我是谁?人生归宿为何?光是“跟着心走”是不够的……
这句话是尚恩说给威尔的。但我以为,这话也同样说给我们,说给我们这些每天做教育的人。
所以,为了这些,让我们像他们那样!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