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行企校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t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如何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文章从开放的办学模式,多元协作专业开发建设和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工作过程;订单培养
  作者简介:邹劲松(1975-),男,重庆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讲师。(重庆 40216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1-0032-02
  
  一、先进的办学理念:开放办学模式
  温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只有职业教育才是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温总理的讲话清晰地向我们传达了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开放,主要包含体系开放、机制开放和模式开放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真正面向全社会,要求高职教育体系的开放;二是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和境内外校际共同参与,要求高职教育机制开放;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高职教育模式开放。[1]如图1所示,开放办学模式整合了四方面资源,将从四个维度进行阐述。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资源出发,鼓励和号召校友对母校进行良好的口碑宣传,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欢迎有实力的校友通过馈赠等多种形式予以支持。同时,母校搭建“校友工作室”这样的平台,定期邀请校友回母校举办讲座,介绍自己成功的奋斗史,勉励师弟、师妹刻苦学习,规划人生等多种形式的帮助,最终也满足了校友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学院领导一个重要工作是对实力雄厚的大集团公司进行游说,拉赞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开放办学,在学校宣传公司理念、企业文化、产品,提高其公司的公众影响力。高职院校硬件建设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土、财政、信贷支持,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灵魂,一个成功、强大的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成千上万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又能促进区域、地方经济的强劲发展。故社会资源与学校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利机制。第二个维度是学校与行业企业资源进行整合,该维度在整个办学模式中起核心作用,是真正实行工学结合和校企深度融合的关键途径。学校可以为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改支持,为研发助阵;行业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材编写、顶岗实习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同时,行业协会在制定、指导、实施行业标准、规范等多方面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机制。第三个维度是学校与境内外校际资源的有效融合。高职教学办学质量源于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师资资源、课件资源、图书资料资源等各种软硬件资源。校际合作资源共享是优化拓展教学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而Internet则是不同地域院校轻松实现教学信息及资源共享的有力技术支持,通过网络视频学生还可以实现跨校听课和异地观摩,这为校际合作共同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跨校选课互修学分,真正做到优化教学资源的开放办学模式,同时,不同院校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教学经验、科研开发等交流学习和协作开发。[1]故学校与境内外校际合作资源之间建立了一种互惠机制。第四个维度是学校与政府资源的高效整合。政府主导办学方向、层次、结构和类型,也主导专业调控和经费投入。政府和学校之间应建立一种“缓冲机制”,即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行为起到一种宏观指导和分类指导作用,是一种“软着陆”。[2]故学校与政府资源之间通过缓冲机制进行有效调节。
  
  二、科学谋划专业建设:多元协作专业开发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高职专业建设需行业、企业、校际等多方多面协作开发,以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和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3]
  首先,如图2所示,行业在专业开发的过程中担负着行业规划指导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的重任。为把握专业开发的方向,学校在专业开发过程中要深度融入行规和行业标准,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同时,学校在专业开发的过程中可以邀请行业专家给予现场的指导。行业专家的参与可以避免企业的短視行为,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最终行业与学校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其次,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整个过程,这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将目前市场人才需求信息、车间工艺、操作技能、工程经验实时在专业开发中予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同时,企业也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使高职培养的人才能真正适应市场要求,毕业就是合格的员工,即企业与专业开发建立了一种“市场机制”。再次,境内外的友好学校也是专业开发的重要力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中优质高职学校际在专业开发时取得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向国家级示范高职兄弟院校在专业开发方面“取经”,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开发出“人无我有”的新兴复合专业,校际之间建立了一种“互惠机制”。
  
  最后,学校在专业开发中是由一个教学团队在进行,其中有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学生。专业教师把握专业课需多深层次的基础课支撑,比如数学、英语,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参与到专业开发过程中来;本专业的学生可提出自己的个性需求和职业志趣,把这些元素融入到专业开发中;辅导员根据平时与学生的谈心和观察结果,将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讲述给专业开发团队。最终形成了行业、企业、校际和学校为第一层次的多主体专业开发,在学校的专业开发中形成了以专业教师、基础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业学生为第二层次的多主体开发。两个层次的多主体专业开发相辅相成,彼此交融,这就是多元协作专业开发。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拟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为例,阐述其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
  本专业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运用实验机房、实训平台和实习企业立体式的培养手段,采用高校专家、教授、企业项目经理和工程师联合教学的体验式教学形式,培养具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销售、网络和网站建设维护,日文和英文听说读写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其内涵是:
  其一,学校“行校企合作理事会”、政府服务外包强大的扶持政策和联合办学的行业企业共同打造“订单培养平台”,坚持走政行企校多元协作开放式办学模式,行企校共商共建共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方向,全力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外包人才。
  其二,学院为落实重庆市政府关于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战略部署,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企业用人为标准,培养“高技能+实战经验+学历”复合型人才,依托强大的政府平台,坚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宗旨,在全国率先采用“3+2”办学模式(“3+2”即:3大优势:高技能+实践经验+学历;2大资源:政府+企业)。
  其三,采用国际最为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中国学生实际,因材施教。通过实际案例、现场实操、一对一指导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熟练掌握最前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赵明威,赵居礼.“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09,(7).
  [2]刘洪一.“官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创用”立体推进[J].高等工程教育,2009,(3).
  [3]周劲松.高等职业院校精品专业内涵建设的着力点[J].职教论坛,2008,(2):37-39.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在与许多已经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交谈中,我感受到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某些方面的缺憾,致使许多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多少存在浅窄和片面。由此, 思考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与大家商榷。  一、字词句的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十分注重字词句的教学,把学习字词句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而把阅读教学摆放在较为次要的位置,有些时候进行阅读教学只是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这是十分错误并且有害的
随着分子束外延(MBE)、化学束外延(CBE)以及金属有机物化学汽相沉积(MOCVD)等超薄层生长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成功地生长出原子级厚度和原子级平整的优质异质结构外延材料。
获得大面积的组成均匀的高质量HgCdTe外延材料是光伏型红外焦平面列阵探测器(FPA)制备的关键问题。HgCdTe液相外延(LPE)制备技术是现今HgCdTe红外探测器工业所使用的主流技
断裂是材料失效的重要方式之一。90年代,以宏细微观相结合研究损伤断裂机理成为力学和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原国家科委共同资助的“八五”重
1 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均匀化方法 基于均匀化方法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是近年来结构优化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进展。均匀化方法就是在均质基体材料中引入某种形状的材料或孔
受后现代多元思潮影响的台湾省教育改革,在教师的培育方式上呈现出了多元而开放的气象,许多人便是藉此机遇,举步迈向教师之路的。本文选了两个个案,通过两个世代的故事,诉说台湾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一个是借着教师培育多元管道且在教师需求大增的时期,成为了教师;一个却是因为错过了时机且在教师需求大幅下降的时期,不得其门而入的储备教师。  “学海之内的摆渡者”小圆—— 一个从小未曾想过当教师的人  在我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