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江湖游医”登堂入室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上一不留神冒出了大量的所谓“名医”,他们自称“教授”,或神侃于电视节目,或露脸在街头小报;或坐堂于路野诊所,或“义诊”于街道小区。招摇过市,不亦忙乎!
  他们的“行医路线图”大同小异:陷民于病痛,刮病患之钱财,置生命于不顾!他们榨取钱财的第一步是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或者“义诊”直接告诉普通百姓,“你们有病了!” 然后以百姓甚至专家也百思不得其解、牛头不对马嘴的诸如“原子基因”一类的“术语”告诉你,这病是因此这般的发生,要治疗只有用他们“克毒元素”之类的伟大发明,而且是一劳永逸的“根治”。
  其实,这些“名医”们本没有什么新的创意。20世纪初,远在法兰西的一个叫柯诺克的“医生”,他买通媒介,公告民众,有医生为大家免费义诊,在他“健康的人都是病人,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我们这个健康的地区,近年已遭各种疾病入侵……”等言论的蛊惑下,他的诊室里挤满了前来接受义诊的大众,生意异常红火。
  柯诺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的人如何被愚弄成病患。你看现在,那些在媒体上,在形形色色的诊所里,在街区的“义诊”台前亮相的“名医”,正不断地将诸如“阳痿”、“肾虚”一类的编造出来的病症,灌输给本来身体健康的大众,把只有部分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可能转变为肝硬化、肝癌,说成是只要有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就必得用他们的方法来治疗,否则定转化为肝癌。他们的伎俩并不新鲜,目的却十分明确:把没病说成有病,把小病说成重病,一些没有太多知识的百姓吓得胆战心惊,不得不急忙掏腰包来消除自己的恐惧。
  可悲的是,现在少数专业医生、团体,也在为了金钱出卖灵魂,加入这一打着科学的幌子,谋取非法利益的行列中来。从本质来说,他们都应该称为“江湖游医”。
  无论是江湖游医还是有合法手续的医疗机构,他们的这种做法,本质上都是反科学的!
  这些人这样做之所以屡屡得手,相当一部分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把社会庸医当成了身怀绝技的“再世华佗”,误以为庸医所言是真,无形中陷入这些庸医设下的圈套。其实,他们的这些手段,不过是巫医利用缺乏医学知识的人的恐病心理,要人们花钱消灾的变种罢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普及医药知识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中小医院,因利益驱使,把科室或房屋出租给别人,争相办起了“院中院”,从中收取租金。这些被承包出去的科室,一般总会打出“祖传秘方”、“××专科”、“××专家坐堂”之类的旗号,听起来蛮像样,其实良莠不齐,有些“院中院”中的所谓医生甚至是从外地找来的“村医”。而所谓的知名专家,大多也名不副实,只不过是变个手法卖药而已。
  这些"院中院"头顶的是正规医院的牌子,许多平民百姓自然难以看清其真面目,花冤枉钱的事时有发生。一位患下身皮炎的患者,在某“院中院”接受电脑检查时,被告知是得了尖锐湿疣症。她还被告之,这是性病的一种,传染速度很快,应及时治疗。在花了2000余元治疗费而“病情”仍未见好转时,她才醒悟过来,转到正规皮肤病性病医院诊治,结果确诊是皮炎。病人花了冤枉钱是小事,如延误了病情,该谁来负责?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医疗改革的全面启动,医疗市场“假名医”乱飞、“院中院”泛滥的现象,将逐步得到规范。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应该严格管理,取消那些让患者看不懂的“院中院”,净化医疗市场。而要让这种现象杜绝,还得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质,能够真正的依赖科学,相信科学,有病到正规的医院诊治,使这种反科学的行医行为彻底没有市场。
其他文献
介入溶通术可直接将溶栓药物、扩血管药物及中药制剂注入股骨头供血动脉,从而改善股骨头的供血情况,治疗股骨头坏死。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单侧或双侧股骨头供血障碍,引起股骨头活性成分(骨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细胞等)坏死的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病变可导致关节功能丧失,致残率很高。目前关于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可以分为改善股骨头血液循环的保守治疗和以股骨头置换为主的手术治疗。 
每天,当我们打开报纸、面对荧屏都能感受到维生素、矿物质制剂广告大战的硝烟,城市的大药房乃至超市,各种维生素产品可谓琳琅满目.近年来这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在
十滴水具有健胃和驱风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其制剂主要有酊剂和软胶囊两种.
肠易激综合征这个名词还不为大多数老百姓所熟知,但其发病却相当常见.
■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多半是警语,如列出该药的慎用、忌用和禁用对象。危险性较高的药品,多半有许多注意事项,包括孕妇、哺乳期间、孩童使用的安全性或与其他药品共同使用产生“相互作用”的情况。  绝大多数的药品说明书上都印有“慎用”、“忌用”、“禁用”的事项,可能有人对此不易理解,不知道其区别。这三个词总的来说是嘱咐患者要注意,药不能乱吃。但嘱咐的轻重程度就大不相同了。  “慎用”提醒服药的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