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应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善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着手,作综合研究,这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施教教学目标
前言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某些误区: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虽然教材淡化了文言文语法,却总想从教材中寻找出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虽然记住了文言知识,却无处可用;教材蕴含的精髓文化教育意义却一带而过;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该学的知识没有学会,失去了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张嘴、—支粉笔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只好被动的接受的知识,老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怎样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露出它的弊端。 一堂语文课教师—讲到底,不但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而且抹杀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不用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了完全依赖老师的讲。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这也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语文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学生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求教师有统筹兼顾的能力,在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基础上,细读所教年级教材,研读单元教材、每篇文章或章节内容,吃透教材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教材的联系,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和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切入点,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细致做出对教材处理的构想,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为有效备课打牢基础。其次要充分了解掌握学情。 要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想学生所想,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企划掌握知识点的难易层次,从而把握学生日常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准备的应变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是盲目而随意的,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要老师灵活准确的点拨和贴近生活的示范,再结合对知识点浅显易懂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又有效率。
三、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对学困生来说时间不够,对优秀生来说,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抓好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等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为各个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好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仔细考虑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提问等具体问题。
上课时,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上课,在教师的心中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划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层次的问题。 积极鼓励每个学生达标。 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有所得,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要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会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 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会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定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结语与展望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减负成为共识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尤其是文言文课,在今天的学科体系中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提高课堂效率尤显重要。 如何提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要老师们的思维放得开,敢于自由、大胆地创造,敢于相信学生,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灵动,学生就会和老师们一起愉快地学习,课堂的效率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施教教学目标
前言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某些误区: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虽然教材淡化了文言文语法,却总想从教材中寻找出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虽然记住了文言知识,却无处可用;教材蕴含的精髓文化教育意义却一带而过;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该学的知识没有学会,失去了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张嘴、—支粉笔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向学生传输知识,学生只好被动的接受的知识,老师怎样讲学生就怎样记、怎样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露出它的弊端。 一堂语文课教师—讲到底,不但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而且抹杀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更不用说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了,久而久之学生就变成了完全依赖老师的讲。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这也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局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语文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学生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求教师有统筹兼顾的能力,在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基础上,细读所教年级教材,研读单元教材、每篇文章或章节内容,吃透教材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教材的联系,把握知识深度与广度、知识的内涵和教材以外的相关信息,明确知识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切入点,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加工处理,细致做出对教材处理的构想,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为有效备课打牢基础。其次要充分了解掌握学情。 要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想学生所想,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企划掌握知识点的难易层次,从而把握学生日常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准备的应变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最终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应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学习是盲目而随意的,有了明确的目标,还需要老师灵活准确的点拨和贴近生活的示范,再结合对知识点浅显易懂的练习设计,让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而又有效率。
三、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对学困生来说时间不够,对优秀生来说,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抓好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等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 在为各个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好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仔细考虑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提问等具体问题。
上课时,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上课,在教师的心中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划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层次的问题。 积极鼓励每个学生达标。 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有所得,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四、要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会得以充分发挥。 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对文本的正确把握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 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 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会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果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用自己的激情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定会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结语与展望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减负成为共识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尤其是文言文课,在今天的学科体系中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提高课堂效率尤显重要。 如何提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只要老师们的思维放得开,敢于自由、大胆地创造,敢于相信学生,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灵动,学生就会和老师们一起愉快地学习,课堂的效率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