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拒绝疑似阅读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阅读经典?
  
  有人曾问王安忆,能进入你视野的优秀作品是什么?她答,优秀作品除了句子以外,要看到人、人性,也要看到好的故事和戏剧性,否则我很难说一声好。
  王安忆所称的优秀作品,大约可算是经典作品了。只是读这些经典作品必须讲究方法,如果止步于疑似读书,读书的人怕是难以从中“看到人、人性”,也是看不到“好的故事和戏剧性”的。自然,经典作品之于疑似读书者便没有了意义,亦不是对象。
  记得上大学时,见同学们一本接一本地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我亦颇为心动。从学校图书馆搬回一大堆书后,便狼吞虎咽地阅读起来。而今回想,那种阅读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疑似读书,因为真正留在自己脑子里的,除了大体的故事情节之外,都已了无影踪。记得最深的是自己做教师的那些年里,当学生们提出种种的问题时,我多囿于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境地中。吃一堑,长一智,自此以后,我开始懂得并悟彻了读书方法的真谛:经典作品拒绝疑似读书。
  如果把一本书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阅读他(她)就必须细细揣摩它的神情和心灵,体察他(她)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感知他(她)的体温、呼吸和特殊气息,并隐约地去认识生之养之的那个人——作者。
  阅读经典作品,的确需要讲究阅读技法。通常情况下,对一些主题内容相近、表现手法相似的经典之作,我总是交叉着阅读。于是,在相互印证与补充中,加强了自我读书的深度与兴趣。不仅如此,多年以来,我还养成了凡是经典作品尽可能阅读两遍的习惯,因为第二遍的阅读,离散的是已经熟悉了的情节,筛选出的是文字以及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情致和氛围。
  拒绝疑似读书,是进入经典殿堂的必然选择,自古其然。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计划编写一部宋书,一辈子也没有完成。何故?还不就是因为疑似读书吗?
  每每拒绝了疑似读书,阅读经典作品时所展示的珍珠般的充满理性与哲学光芒的文字,就使我的思想不由自主地定格在了精神的天幕中,从而进入了隽永而久远的阅读状态。那种诗意的阅读状态是优美的,也是哲学的,但同时又是属于经典作品本身的,就如光有品茗行家是不够的,还得有上等的香茗。
  
  附景:
  阅读原著时,相应地伴读一些起辅助作用的文章,会缩短我们与经典名著的距离。
  
  伴读评论
  如果把原著比作千里马,那么评论就是伯乐。凡人是看不出千里马的妙处的,经过伯乐的指点和评说后,才会明白千里马的不凡之处。有些原著刚面世时,并未得到大众的认同,甚至连作者本人也没有完全意识到作品蕴含的伟大思想。评论家用他们的慧眼与慧心发现,以及他们精辟的论述和剖析,将作品的价值凸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像俄国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刚发表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位名作家为他写了评论后,人们才发现这部著作的伟大价值。所以伴读评论,避免了读原著时的不知所云。评论是帮助读者剥开名著这个大果实表皮的手,能让我们一眼看到里面精华的果肉。
  就读的顺序而言,先读原著后读评论,可以印证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加深对原著的了解;先读评论后读原著,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可以读得轻松一些,透彻一些;边读原著边读评论,则可以不断质疑和释疑,让隐匿的脉络在评论的剖析中逐渐清晰起来。
  
  伴读传记
  
  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意识、情感态度、政治倾向、性格气质等等都影响他的创作,都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了解一位作家一生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他创作作品时所处的生活时期和思想状态,是对原著阅读的一种补充和注释。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把一个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鼎盛家族向“大厦倾覆”般迅速衰朽的必然命运写得如此深刻和彻底,也把一群鲜活的艺术形象镂刻于不朽的文学殿堂之上,究其原因,就是由作者特殊的身世所决定的。正是从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少爷变为一个“举家食粥”的贫病文人的转折,才使他创作了《红楼梦》这样一部旷世奇著。作家的传记就如同作品的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作品丰富的底蕴内涵,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去认识一部杰出的作品,一个伟大的灵魂。
  就读的顺序而言,先读传记再读作品,则是在作品中寻找作家的影子,从似与不似之间体会原型的艺术加工;先读作品再读传记,则是在传记里探寻作品思想和情感的源头,从因与果之间重拾作家的智慧。
  
  伴读历史
  
  任何著作都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它既是作家思想的产物,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因而作品都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经典之作都有其产生的客观背景和社会条件。如果不去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状况,对作品中的一些内容就可能拿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因而产生误解。只有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足够的认识,才能给作品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美国斯陀夫人写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可以说是对罪恶蓄奴制的控诉书。今天读来,依然让人为黑奴悲惨命运潸然泪下。当时在美国南部,黑奴是“会说话的牲畜”,可以被任意买卖。这部作品一经产生,就引起巨大反响,并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作家被美国总统林肯称赞为“写了一部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社会问题一经文学作品的定格和艺术概括就成为一种尖锐的矛盾。
  就读的顺序而言,先读历史再读作品,遥远的环境不再陌生;先读作品再读历史,则能感受名著的远见与理性。
  当然,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经典时,依然能感受到正义与力量的不可战胜,爱与美的永不凋零。(摘自《中国教育报》)
  责编 文 冰
其他文献
拂开耳边那一绺黑色的卷发,艾瑞儿把她那只微型窃听器塞入耳中,倚在床上。  “……不知道,卡洛斯,”传入耳中的是艾瑞儿听惯了的母亲那极力压抑着的声音,“也许我们应该到此结束,再从头开始。我不喜欢她现在的样子,简直是个小精灵,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而且……”  父亲打断了母亲的话:“看在上帝的分上,兰亚,这已经是你要的第三个艾瑞儿了,我想你现在应该明白这一点!”  接下来是一段长长的、令人痛苦的沉默。艾
1948年底国共大决战胜负已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已饮马长江北岸,蒋介石政权四面楚歌,精锐丧尽……此时,毛泽东需要面对的是“宜将剩勇追穷寇”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还是“沽名学霸王”满足于“南北朝”?他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将革命进行到底”……  苏美企图利用蒋介石肢解中国  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不公平的会议。因为它不顾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为太平洋战场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不知情的情况
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同斯大林有何关联,有学者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以下简称为“选编”)记载的1950年10月1日、6日,斯大林先后给毛泽东发了两份电报(信), “要求”中国出兵,于是就推论:关于是否出兵,毛泽东想了一夜,终于明白斯大林还是要借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作用让中国出兵,如果中国不出兵,便会失去斯大林的信任。更有学者进一步推论:中国是迫于斯大林的压力或者说是按斯大林的要求才出兵朝
很久很久以前,有3只乌龟,分别是黑乌龟、红乌龟和蓝乌龟,它们是很好的朋友。由于它们走得很慢,几乎没有去过什么地方,于是它们决定在有生之年,去看看山上的景色。  于是,3只乌龟各自带了一碗泡面,向山顶出发了。它们花了10年的时间,终于爬到了山顶。当它们高高兴兴地拿出了准备好的泡面,想要好好地庆祝一番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它们发现自己竟然忘记了带热水!  没有了热腾腾的泡面,岂不是扫兴了?  于是
国王大布沙林对哲学家白得巴说:“请你举例说明轻率孟浪不考虑后果者的情况。”
诗三首:  (一)  巨笔如椽写妙篇,  龙蛇变化更无前。  中西学贯名遐迩,  德泽千秋五洲传!  (二)  语言泰斗白州人,  典籍如山更绝伦。  生花妙笔誉四海,  宗师藻鉴八方春。  (三)  博古通今钦巨擘,  承前启后仰鸿儒。  国粹敷弘扬大道,  黉门教泽勋绩殊!  对联:  语言巨擘、词林泰斗,大著雄篇钦国士;  黉门典范、学界楷模,华章妙彩仰宗师!  (作者为北大培文书画院院長)
昨天带着回忆默默地逝去,今天伴着希望悄悄地来临,而明天,有闪烁的光辉在等待着人们。有的人沉浸在回忆中,他们依恋昨天;有的人只迷醉在梦幻中,他们企盼着明天。这两种人,都忘记了最应该珍视的是宝贵的今天。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今天,不就是短暂的二十四小时吗?我从明天开始认真工作;今天,不就是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分之一吗?我从明天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有些人这样想,也是这样做
1935年1月1日,蒋介石派遣嫡系200多人组成参谋网,进驻四川省重庆市解放西路66号(后改为重庆行营),一心想以该部配合川军、困军、胡宗南部等,一举“消灭”长征经过川陕一带的红军部队,实现他在中国的独裁统治。参谋团入川“督剿”红军的背景  参谋团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之下入川的呢?白民国以来,四川军阀派系较多,他们圈地为营,各设防区,把持着地方财政,连年混战不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中央势力鞭长莫及
常听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平平,在学校没有什么特长。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才能等待开发,关键是看做家长的能否看到孩子的潜能并给他(她)创造恰当的机会。  我的一位朋友,她做得很好。女儿在读小学时,她总会抓住各种机会,向教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某些特长,孩子升初中前,她又向初中的班主任介绍自己孩子在朗诵、讲故事等方面的特长。开学后由于该学生在老师心目中有了一定印象,不久就被选进了校广播站,使她在小
黄逸峰,又名黄承镜,1906年7月生于江苏东台,先后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公学、复旦大学商学院等,1925年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斗争中加入共青团,后转人中国共产党。他是书生,先后执教于江苏南通中学、泰国曼谷新民中学、新加坡华侨中学、上海沪江大学和广西大学。他是军人,先后出任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中将设计委员,新四军联抗部队司令、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