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路径探析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以育德为核心、在完整的实践探究中开展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项目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适切路径.基于劳动教育、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三者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高中思政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须包含“项目规划—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反思总结”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并重点考察“主题内容、实践形式、集体协作、榜样示范、评价反思”五个核心要素.
其他文献
课程是学习发展的核心和载体.课程建构要体现文化特色、历史传承,就必须从“每一个”走向独特的“这一个”.定制性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能发展学生,也能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建构“立于本”“成于道”“行于术”.实践中,要找准“逻辑起点”、强化“特色建构”、形成“操作工艺”.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整体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五育融合”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其在学校落地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化开设、难以常态化,学科割裂、五育分离,价值体认缺乏等问题,亟需解决.从“五育融合”的视角出发,审视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现实问题,构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以保障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
家长是家校合作的主体之一,其主体性“在场”使家校合作共育具有真实性、发展性、实效性.然而,在家校合作实践中往往出现家长主体性“在场”缺失的问题,其具体情形为主体性不“在场”、主体性“伪在场”、主体性超常“在场”.为了促使家长主体性回归,提高家校合作共育效力,不仅要支持家长角色构建,完善家校互动平台,还需强化家校合作引导.
整本书与单篇文章相比信息量更大,结构和意蕴更为丰富,为了满足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多样化需求,可以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通过统整要素,创生阅读场域,优化设计,活化思维路径,精准评价,靶向能力层级三方面的融通,以多维视角展开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统编教材设置的语文要素扭转了传统理念下语文能力点杂乱无序的窘状,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难以真正借助语文要素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语文要素的落实,需要巧妙地联系旧知、无痕地顺势推进、有序地拾级而上、扎实地梳理反思,在举重若轻之下,助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中,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儿童友好型学校是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不仅要为儿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基于儿童的年龄属性及生活方式,加强对游戏的研究及开发,开展高质量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不仅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的需要,也是教育永恒的话题.
“双减”政策下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可以从三方面探讨小学高段数学总复习微作业单的优化设计:在总复习前期,从梳理维度考虑,聚集专题,将知识点串成线,以线织就知识网;在总复习中期,从运用维度出发,充分考虑复习目标的达成、形式的多元和学生的层次;在总复习后期,要从增值维度出发,提升学生成绩,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