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多所中小学试推行无人监考
近日,北京市东城、朝阳、海淀等部分区县多所中小学推行了“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方式。学校在实行免监考试前,都会征得学生的同意或者由学生自愿申请参加。在二零六中学,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班主任会将有关“免监考试班”的申请事宜传达给学生,如果同意申请免监考试班,班内的每个人都要签署《考试免监申请书》。经过民主表决程序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对班级能否获得免监资格进行审核。考试期间,会有巡视老师在考场外进行不定期巡视,以应对和解决突发状况,如学生身体不适等。每个免监班的班长拥有“特殊行使权”,一旦遇到特殊情况,而巡视老师又不在考场周围时,他们可以走出来告知。东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监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方式,鼓励学校在品格育人方面的各种自主尝试。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指出,“无人监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通过考生的自我监督来净化考场风气,保证考场纪律,这是对学生诚信的一种考验,也是诚信教育的有益尝试。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2年11月8日)
常州:让“公开课”在市民与教育之间搭起一座桥
常州市教育局教育服务中心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举办了多场为市民专设的“课堂”——常州公开课。在这个课堂,市民们不仅了解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服务等知识,还近距离接触了哈佛博士岳晓东、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等著名专家学者。公开课始终坚持全额免费、完全公益的原则,其运作团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教育服务中心与当地新华书店展开合作,双方承诺不开展任何商业性活动,讲座嘉宾也不得借机推介自己的作品。每场讲座之后,组织方都会及时收集、汇总市民意见,并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市民,吸纳建议。从“校门内”到“校门外”,公开课拓展的不仅是空间,更是理念。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认为,家庭和社会积极、正确的观念一定会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公开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听意见、听想法,使教育发展更理性、更健康。”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9日)
尹邓安:鼓励家庭作业留白
日前,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给全校414名学生都發了一份《作业温馨提示单》,告知学生:“在做作业遇到困难时,你可以翻开课本重新温习所学内容或向同学以及身边的人请教。若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你可以留白。”对此,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尹邓安指出:学校允许家庭作业留白,让孩子们放下心理负担,愿意做作业,这种举措值得鼓励。家庭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和巩固,还应包括兴趣爱好的培养。前者如果适量,学生完全可以在学校完成;回家后,学生需要完成的应该是社会作业和亲情作业。尹邓安认为,不是所有家长都具有较高文化水平,都能辅导孩子作业。一旦家长不会辅导、没空辅导,就给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带来“隐患”,这种“隐患”的始作俑者就是学校。布置家庭作业是一种技术活,难度和量都要适当。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才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同时,家长也不能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和监督责任一味推给学校。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学习和品质的良好发展。
(来源:《长江日报》2012年10月31日)
城市高中生消费调查
重庆八中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的一项城市高中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男生开销项目前五名是日常伙食、节假日聚餐、网络电子游戏、零食购物、手机话费;女生则是日常伙食、护肤品购买、节假日聚餐、手机话费、交通出行。高中生手机话费在50元以下的约占60%;超过50元者,则意味着手机上网的情况相对较多;护肤品的购买已成为90后女生除生活费外的最大常规消费项目;AA制已成绝大多数90后学生的消费共识,占74% ;选择一人请客,大多是少数几个好朋友常常聚会、轮流坐庄。在购物心理调查中,男生的消费习惯和心态相对女生更冲动,男生“冲动消费”占比接近6成;64%的学生承诺长大后会还钱给父母,表明大多数90后学生具备感恩心和责任感;寒假消费主要是大件购物,如买电脑、手机或寒假旅游;储存压岁钱或上缴父母的比例达到65%,可见绝大多数90后学生拥有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用于其他”则涵盖了捐款、献爱心等行为。
(来源:《重庆晚报》2012年10月31日)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发布
日前公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 57.8%的家长表示能与孩子保持正常的沟通交流,积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97.4%的家长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既要保持权威性,又要建立朋友关系。50.2%的家长能够做到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33.9%的家长表示和孩子之间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孩子的学习。49.1%的家长普遍采用“表扬鼓励”“耐心说理”等教育方法,也有14.8%的家长采用“适当惩罚”的方法;“打孩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64.1%的家长认为可采取“打”“吓唬”的方式;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33.2%的家长认为应该首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85.9%的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多数家庭明确规定了孩子在家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但能够执行的孩子只占49.6%。“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教育孩子 的意见经常不一致”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最大烦恼,三项合计比例高达92.3%;目前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提高的途径太少,49.8%的家长都是通过看书自学的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90.6%的家长表示愿意参加系统的“家长课程”学习。
(来源:重庆教研网2012年11月2日)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精神关怀
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日益弥漫全球的精神危机,遏制物质主义的泛滥,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倡导者,对美国盛行的品格教育进行反思,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为了幸福为目的,在理论和行动上形成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并日益显现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21世纪的新走向。精神关怀教育理论认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因而成就幸福理应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其道德教育模式是以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为途径培养关心人的人,这种道德教育模式是对以灌输美德为主的传统品格教育的一个超越。而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基本策略则包括理解、关怀、育德、学习、伴随学习和暴露式学习。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8期)
周兴国:班级管理应从学生行为意义出发
周兴国在《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6期撰文指出,班级管理因日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而使得行为主义倾向盛行,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切都是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观察的行为出发,根据学校或班级的规章制度或规范并以此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对学生行为加以直接的评判,以便对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由此忽略了学生行为所隐含的意义。
任何学生个体的行为都被学生赋予了特定的意义,都是学生为了满足其内在的心理需求而实施的。因此,行为意义应是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应通过研究学生生活体验理解其行为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更需要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行为的意向性。理解学生包含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二是必须要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行为意义;三是必须要通过一种现象学研究,了解学生行为的意向,了解学生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究竟想要满足一种怎样的主观欲求。真正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应从学生行為意义出发,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更应该通过研究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学生行为的意向。
王挺、肖三蓉等:应关注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王挺、肖三蓉等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自从“心理健康 ”的概念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来,许多父母和老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结到“心理问题”,而较少关注道德判断问题。实际上,从更深的层次看,很多心理现象是两种道德力量之间的冲突,是孩子对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发出的挑战。孩子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事情作出评估,当评估的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成年人不能给予他们认可的解释和引导,他们就会产生困惑,甚至还有可能进入道德误区。
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初二和高二年级;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男生。因此,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引导青少年道德心理发展时应考虑其年级和性别特征。教师和家长们在引导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参考道德发展的年级特征和性别特征来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
潘跃玲、熊和平:生命教育应是关于如何体验生命的教育
潘跃玲、熊和平在《教育导刊》2012年第8期撰文指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如片面地将生命教育理解为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或者生命技术教育等。生命是建立在身体知觉基础上的,并且只有将身体的感知给予意识后,生命才能达到身与心的和谐交融。关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应该是关于如何体验生命的教育,即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将这份感知给予意识,进而达到身与心的和谐交融。唯有体味到这种最纯粹的生命的美好,去掉强加于意识或身体的规训,才能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本能的怜悯和恻隐。只有如此,生命的美好才能在个人的切身体验中得以体现,生命也将在这份体验中得到尊重与珍惜。因此,生命教育应是关于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身体对世界的感知,以及这份感知映射于意识后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体验式的,也是令人愉悦的。
近日,北京市东城、朝阳、海淀等部分区县多所中小学推行了“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方式。学校在实行免监考试前,都会征得学生的同意或者由学生自愿申请参加。在二零六中学,每个学期的开学初,班主任会将有关“免监考试班”的申请事宜传达给学生,如果同意申请免监考试班,班内的每个人都要签署《考试免监申请书》。经过民主表决程序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对班级能否获得免监资格进行审核。考试期间,会有巡视老师在考场外进行不定期巡视,以应对和解决突发状况,如学生身体不适等。每个免监班的班长拥有“特殊行使权”,一旦遇到特殊情况,而巡视老师又不在考场周围时,他们可以走出来告知。东城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监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方式,鼓励学校在品格育人方面的各种自主尝试。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孟繁华指出,“无人监考”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通过考生的自我监督来净化考场风气,保证考场纪律,这是对学生诚信的一种考验,也是诚信教育的有益尝试。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2年11月8日)
常州:让“公开课”在市民与教育之间搭起一座桥
常州市教育局教育服务中心自2011年9月成立以来,举办了多场为市民专设的“课堂”——常州公开课。在这个课堂,市民们不仅了解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服务等知识,还近距离接触了哈佛博士岳晓东、浙江大学教授郑强等著名专家学者。公开课始终坚持全额免费、完全公益的原则,其运作团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教育服务中心与当地新华书店展开合作,双方承诺不开展任何商业性活动,讲座嘉宾也不得借机推介自己的作品。每场讲座之后,组织方都会及时收集、汇总市民意见,并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市民,吸纳建议。从“校门内”到“校门外”,公开课拓展的不仅是空间,更是理念。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明认为,家庭和社会积极、正确的观念一定会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公开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听意见、听想法,使教育发展更理性、更健康。”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19日)
尹邓安:鼓励家庭作业留白
日前,武汉市武昌区解放桥小学给全校414名学生都發了一份《作业温馨提示单》,告知学生:“在做作业遇到困难时,你可以翻开课本重新温习所学内容或向同学以及身边的人请教。若还不能解决问题时,你可以留白。”对此,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特聘专家尹邓安指出:学校允许家庭作业留白,让孩子们放下心理负担,愿意做作业,这种举措值得鼓励。家庭作业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和巩固,还应包括兴趣爱好的培养。前者如果适量,学生完全可以在学校完成;回家后,学生需要完成的应该是社会作业和亲情作业。尹邓安认为,不是所有家长都具有较高文化水平,都能辅导孩子作业。一旦家长不会辅导、没空辅导,就给孩子家庭作业的完成带来“隐患”,这种“隐患”的始作俑者就是学校。布置家庭作业是一种技术活,难度和量都要适当。教师还应该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这才能体现出教师的智慧。同时,家长也不能把孩子的教育责任和监督责任一味推给学校。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学习和品质的良好发展。
(来源:《长江日报》2012年10月31日)
城市高中生消费调查
重庆八中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的一项城市高中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男生开销项目前五名是日常伙食、节假日聚餐、网络电子游戏、零食购物、手机话费;女生则是日常伙食、护肤品购买、节假日聚餐、手机话费、交通出行。高中生手机话费在50元以下的约占60%;超过50元者,则意味着手机上网的情况相对较多;护肤品的购买已成为90后女生除生活费外的最大常规消费项目;AA制已成绝大多数90后学生的消费共识,占74% ;选择一人请客,大多是少数几个好朋友常常聚会、轮流坐庄。在购物心理调查中,男生的消费习惯和心态相对女生更冲动,男生“冲动消费”占比接近6成;64%的学生承诺长大后会还钱给父母,表明大多数90后学生具备感恩心和责任感;寒假消费主要是大件购物,如买电脑、手机或寒假旅游;储存压岁钱或上缴父母的比例达到65%,可见绝大多数90后学生拥有正确的理财观念;同时,“用于其他”则涵盖了捐款、献爱心等行为。
(来源:《重庆晚报》2012年10月31日)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发布
日前公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显示, 57.8%的家长表示能与孩子保持正常的沟通交流,积极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97.4%的家长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既要保持权威性,又要建立朋友关系。50.2%的家长能够做到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33.9%的家长表示和孩子之间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孩子的学习。49.1%的家长普遍采用“表扬鼓励”“耐心说理”等教育方法,也有14.8%的家长采用“适当惩罚”的方法;“打孩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有64.1%的家长认为可采取“打”“吓唬”的方式;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33.2%的家长认为应该首先“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85.9%的家长能够积极主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大多数家庭明确规定了孩子在家上网、看电视的时间,但能够执行的孩子只占49.6%。“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没有时间教育孩子、教育孩子 的意见经常不一致”是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最大烦恼,三项合计比例高达92.3%;目前多数家长认为学习提高的途径太少,49.8%的家长都是通过看书自学的方式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有90.6%的家长表示愿意参加系统的“家长课程”学习。
(来源:重庆教研网2012年11月2日)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精神关怀
为了应对新世纪以来日益弥漫全球的精神危机,遏制物质主义的泛滥,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以内尔·诺丁斯为首的精神关怀道德教育倡导者,对美国盛行的品格教育进行反思,以关怀伦理为基础,以为了幸福为目的,在理论和行动上形成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股新势力,并日益显现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在21世纪的新走向。精神关怀教育理论认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因而成就幸福理应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其道德教育模式是以榜样、对话、实践和求证为途径培养关心人的人,这种道德教育模式是对以灌输美德为主的传统品格教育的一个超越。而崇尚选择的幸福教育基本策略则包括理解、关怀、育德、学习、伴随学习和暴露式学习。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第8期)
周兴国:班级管理应从学生行为意义出发
周兴国在《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第16期撰文指出,班级管理因日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而使得行为主义倾向盛行,具体表现为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一切都是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观察的行为出发,根据学校或班级的规章制度或规范并以此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对学生行为加以直接的评判,以便对学生的不合规范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由此忽略了学生行为所隐含的意义。
任何学生个体的行为都被学生赋予了特定的意义,都是学生为了满足其内在的心理需求而实施的。因此,行为意义应是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应通过研究学生生活体验理解其行为意义。这不仅需要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更需要深入学生内心世界,了解学生行为的意向性。理解学生包含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二是必须要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行为意义;三是必须要通过一种现象学研究,了解学生行为的意向,了解学生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究竟想要满足一种怎样的主观欲求。真正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管理应从学生行為意义出发,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行为,更应该通过研究学生的生活体验,理解学生行为的意向。
王挺、肖三蓉等:应关注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王挺、肖三蓉等在《教育学术月刊》2012年第9期撰文指出,自从“心理健康 ”的概念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来,许多父母和老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归结到“心理问题”,而较少关注道德判断问题。实际上,从更深的层次看,很多心理现象是两种道德力量之间的冲突,是孩子对成年人道德观念淡漠发出的挑战。孩子会利用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事情作出评估,当评估的结果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如果成年人不能给予他们认可的解释和引导,他们就会产生困惑,甚至还有可能进入道德误区。
研究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初二和高二年级;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高于男生。因此,中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引导青少年道德心理发展时应考虑其年级和性别特征。教师和家长们在引导青少年道德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参考道德发展的年级特征和性别特征来选择适当的德育方法。
潘跃玲、熊和平:生命教育应是关于如何体验生命的教育
潘跃玲、熊和平在《教育导刊》2012年第8期撰文指出,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如片面地将生命教育理解为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或者生命技术教育等。生命是建立在身体知觉基础上的,并且只有将身体的感知给予意识后,生命才能达到身与心的和谐交融。关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应该是关于如何体验生命的教育,即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周围的环境,并将这份感知给予意识,进而达到身与心的和谐交融。唯有体味到这种最纯粹的生命的美好,去掉强加于意识或身体的规训,才能唤起青少年对生命的本能的怜悯和恻隐。只有如此,生命的美好才能在个人的切身体验中得以体现,生命也将在这份体验中得到尊重与珍惜。因此,生命教育应是关于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身体对世界的感知,以及这份感知映射于意识后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体验式的,也是令人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