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
有选择就是有希望
新闻的主人公曾应聘到灵寿县护驾疃中学、行唐龙州中学任教,每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但他并不满足,他羡慕的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捧着“铁饭碗”,寒、暑假里工资照拿。读完研之后,苗卫芳寻找的是一份既稳定,而又能有写作环境的工作,为此在几经挣扎之后选择了回家种地。
苗卫东以41岁的相对高龄读研而失业,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首先,与其他低教育层次的就业者相比,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大学生们所遭遇的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就业难,而是择业难问题。因此大学生毕业时的暂时失业,绝大部分情况是一种自愿性放弃或有目的的等待现象,而不是长久性被迫失业。其次,面对苗卫芳回家种地的选择,乡民们指指点点,父亲一死了之,缺乏一种理性的态度。这更说明公众缺失对隐逸文化认同,尤其是在被人遗忘的乡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等抒写隐逸情怀的诗句,留给人更多的是一种不合作的、不容于世俗的形象,而不是隐者们所希望的超然拔世的形象。底层视界依旧停留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局限上。如果没有“货与帝王家”,通俗地讲就是争得一个铁饭碗。那么当事人就是学艺不精,就会成为反面教材。
其实,高考,读大学,乃至读研、读博再就业,只是一种预想的最顺风顺水的制度安排,而真正的人生可能多种多样。并且很多成功、精彩而传奇的人生,大都不是这样书写的。无论是不惑之年读研的苗卫芳,还是20多岁正当年的年轻人,或者是上了年纪的父辈都应该改变固有的观念。读研是一种自我的选择,选择了不代表一定成功,但选择了那必定努力过。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怎样,有选择的社会就是有希望的,有选择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读书无用不是空穴来风
因身为研究生的儿子回乡种地,父亲深感颜面尽失而选择服毒自杀,的确是一个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但研究生苦读数年而返乡种地,是不是中国式教育失败的案例值得商榷。令人担心的是,当地由村民从艳羡到鄙夷的态度逆转而刮起的“读书无用”风潮,这或许才是更需要关注与反思的真正悲剧。
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格言,鼓舞了多少寒门学子发奋读书,跳出农门,求学成才。即便是在打破大学生包分配的教育体制的今天,“高学历”作为好就业、就好业的“敲门砖”,仍不失为农村娃改变现状的人生梦想。但知识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会显示其力量,只有当其转化为职业能力时才有可能改变命运。上学不等于就业,“高学历”不代表有能力,是人们不得不直面的社会现实。
应该说,苗卫芳的“高不成低不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心态自闭和能力不济。事实上,读研究生如同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一样,不过是储备知识、打实基础、练就本领的过程,就业成才还要靠胜任实践和适应社会的现实能力。从苗卫芳的求职经历看,其就业目标只定位于“铁饭碗”,而谋职的目的也并非爱岗敬业,而是便于实现“写作”的梦想。但他显然已经忘记生存第一、骑马找马的道理。这种挑剔择业的心态正是其就业悲剧的根源所在。
退一步讲,即便是“研究生种地”,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原点”。受过高等教育的苗卫芳已是有别于父辈、掌握新知识的新型农民。而“种地”也不过是“务农”的代名词,只要思想解放,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二月兰”精神,在农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依旧可以怀揣“写作”的梦想。在猪肉价格飞涨的那些日子里,不是曾有大学教授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养猪吗?更何况学兄们早有出摊卖肉、外出打工和当村干部的先例。即便是果真“种地”,同样可以搞科学种田、多种经营。
“成才”的真正涵义是干事创业并非一定要谋职就业,而有知识储备的人便是干事创业的“潜力股”。读书益智,迟早“有用”;不读书愚昧,终究“无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种地”并非“读书无用论”的活标本,而是反思就业观念、矫正人生坐标的清醒剂。
有选择就是有希望
新闻的主人公曾应聘到灵寿县护驾疃中学、行唐龙州中学任教,每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但他并不满足,他羡慕的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捧着“铁饭碗”,寒、暑假里工资照拿。读完研之后,苗卫芳寻找的是一份既稳定,而又能有写作环境的工作,为此在几经挣扎之后选择了回家种地。
苗卫东以41岁的相对高龄读研而失业,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首先,与其他低教育层次的就业者相比,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大学生们所遭遇的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就业难,而是择业难问题。因此大学生毕业时的暂时失业,绝大部分情况是一种自愿性放弃或有目的的等待现象,而不是长久性被迫失业。其次,面对苗卫芳回家种地的选择,乡民们指指点点,父亲一死了之,缺乏一种理性的态度。这更说明公众缺失对隐逸文化认同,尤其是在被人遗忘的乡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等抒写隐逸情怀的诗句,留给人更多的是一种不合作的、不容于世俗的形象,而不是隐者们所希望的超然拔世的形象。底层视界依旧停留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局限上。如果没有“货与帝王家”,通俗地讲就是争得一个铁饭碗。那么当事人就是学艺不精,就会成为反面教材。
其实,高考,读大学,乃至读研、读博再就业,只是一种预想的最顺风顺水的制度安排,而真正的人生可能多种多样。并且很多成功、精彩而传奇的人生,大都不是这样书写的。无论是不惑之年读研的苗卫芳,还是20多岁正当年的年轻人,或者是上了年纪的父辈都应该改变固有的观念。读研是一种自我的选择,选择了不代表一定成功,但选择了那必定努力过。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怎样,有选择的社会就是有希望的,有选择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读书无用不是空穴来风
因身为研究生的儿子回乡种地,父亲深感颜面尽失而选择服毒自杀,的确是一个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但研究生苦读数年而返乡种地,是不是中国式教育失败的案例值得商榷。令人担心的是,当地由村民从艳羡到鄙夷的态度逆转而刮起的“读书无用”风潮,这或许才是更需要关注与反思的真正悲剧。
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格言,鼓舞了多少寒门学子发奋读书,跳出农门,求学成才。即便是在打破大学生包分配的教育体制的今天,“高学历”作为好就业、就好业的“敲门砖”,仍不失为农村娃改变现状的人生梦想。但知识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会显示其力量,只有当其转化为职业能力时才有可能改变命运。上学不等于就业,“高学历”不代表有能力,是人们不得不直面的社会现实。
应该说,苗卫芳的“高不成低不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心态自闭和能力不济。事实上,读研究生如同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一样,不过是储备知识、打实基础、练就本领的过程,就业成才还要靠胜任实践和适应社会的现实能力。从苗卫芳的求职经历看,其就业目标只定位于“铁饭碗”,而谋职的目的也并非爱岗敬业,而是便于实现“写作”的梦想。但他显然已经忘记生存第一、骑马找马的道理。这种挑剔择业的心态正是其就业悲剧的根源所在。
退一步讲,即便是“研究生种地”,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原点”。受过高等教育的苗卫芳已是有别于父辈、掌握新知识的新型农民。而“种地”也不过是“务农”的代名词,只要思想解放,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二月兰”精神,在农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依旧可以怀揣“写作”的梦想。在猪肉价格飞涨的那些日子里,不是曾有大学教授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养猪吗?更何况学兄们早有出摊卖肉、外出打工和当村干部的先例。即便是果真“种地”,同样可以搞科学种田、多种经营。
“成才”的真正涵义是干事创业并非一定要谋职就业,而有知识储备的人便是干事创业的“潜力股”。读书益智,迟早“有用”;不读书愚昧,终究“无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种地”并非“读书无用论”的活标本,而是反思就业观念、矫正人生坐标的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