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种地”无关读书无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137889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北人苗卫芳2008年考取河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苗卫芳没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铁饭碗”工作,最终回到村里种地。苗卫芳回乡后,其父苗风山感觉压力巨大,选择了服毒自杀。一些村民以苗卫芳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学。”(10月17日《河北青年报》)
  有选择就是有希望
  新闻的主人公曾应聘到灵寿县护驾疃中学、行唐龙州中学任教,每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但他并不满足,他羡慕的是公立学校的老师,捧着“铁饭碗”,寒、暑假里工资照拿。读完研之后,苗卫芳寻找的是一份既稳定,而又能有写作环境的工作,为此在几经挣扎之后选择了回家种地。
  苗卫东以41岁的相对高龄读研而失业,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也能够说明一些问题。首先,与其他低教育层次的就业者相比,大学生在就业方面仍具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大学生们所遭遇的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就业难,而是择业难问题。因此大学生毕业时的暂时失业,绝大部分情况是一种自愿性放弃或有目的的等待现象,而不是长久性被迫失业。其次,面对苗卫芳回家种地的选择,乡民们指指点点,父亲一死了之,缺乏一种理性的态度。这更说明公众缺失对隐逸文化认同,尤其是在被人遗忘的乡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等抒写隐逸情怀的诗句,留给人更多的是一种不合作的、不容于世俗的形象,而不是隐者们所希望的超然拔世的形象。底层视界依旧停留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传统局限上。如果没有“货与帝王家”,通俗地讲就是争得一个铁饭碗。那么当事人就是学艺不精,就会成为反面教材。
  其实,高考,读大学,乃至读研、读博再就业,只是一种预想的最顺风顺水的制度安排,而真正的人生可能多种多样。并且很多成功、精彩而传奇的人生,大都不是这样书写的。无论是不惑之年读研的苗卫芳,还是20多岁正当年的年轻人,或者是上了年纪的父辈都应该改变固有的观念。读研是一种自我的选择,选择了不代表一定成功,但选择了那必定努力过。无论过程如何,结果怎样,有选择的社会就是有希望的,有选择的人生就是幸福的。
  读书无用不是空穴来风
  因身为研究生的儿子回乡种地,父亲深感颜面尽失而选择服毒自杀,的确是一个不该发生的家庭悲剧,但研究生苦读数年而返乡种地,是不是中国式教育失败的案例值得商榷。令人担心的是,当地由村民从艳羡到鄙夷的态度逆转而刮起的“读书无用”风潮,这或许才是更需要关注与反思的真正悲剧。
  曾几何时,“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格言,鼓舞了多少寒门学子发奋读书,跳出农门,求学成才。即便是在打破大学生包分配的教育体制的今天,“高学历”作为好就业、就好业的“敲门砖”,仍不失为农村娃改变现状的人生梦想。但知识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才会显示其力量,只有当其转化为职业能力时才有可能改变命运。上学不等于就业,“高学历”不代表有能力,是人们不得不直面的社会现实。
  应该说,苗卫芳的“高不成低不就”,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自己的心态自闭和能力不济。事实上,读研究生如同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一样,不过是储备知识、打实基础、练就本领的过程,就业成才还要靠胜任实践和适应社会的现实能力。从苗卫芳的求职经历看,其就业目标只定位于“铁饭碗”,而谋职的目的也并非爱岗敬业,而是便于实现“写作”的梦想。但他显然已经忘记生存第一、骑马找马的道理。这种挑剔择业的心态正是其就业悲剧的根源所在。
  退一步讲,即便是“研究生种地”,也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回到原点”。受过高等教育的苗卫芳已是有别于父辈、掌握新知识的新型农民。而“种地”也不过是“务农”的代名词,只要思想解放,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二月兰”精神,在农村同样可以大有作为,依旧可以怀揣“写作”的梦想。在猪肉价格飞涨的那些日子里,不是曾有大学教授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养猪吗?更何况学兄们早有出摊卖肉、外出打工和当村干部的先例。即便是果真“种地”,同样可以搞科学种田、多种经营。
  “成才”的真正涵义是干事创业并非一定要谋职就业,而有知识储备的人便是干事创业的“潜力股”。读书益智,迟早“有用”;不读书愚昧,终究“无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种地”并非“读书无用论”的活标本,而是反思就业观念、矫正人生坐标的清醒剂。
其他文献
一  梅雨时节,整个镇子像被泡在水缸里,湿答答的。她怀抱着几本书急匆匆地往家赶,身旁的女伴絮絮叨叨地说:“新来的国文先生好生厉害,昨日在大会上当面批驳校长,校长脸都绿了,那場面真是难得一见!”她敷衍地“嗯”了一声,心想,自己不过请了两日病假,怎么感觉这风向都变了?女伴还在念叨:“不过那先生真像是古画里走出来的人物……”  隔日,她见到了传言中的先生,果真是不食人间烟火气。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
每年的两会,代表和委员总是媒体追逐的对象,高校又是代表和委员来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代表,他们的教育观点和言论也一样受到媒体的关注。这些代表和委员的言论,往往能够化为具体的政府行动建议甚至法律,所以分外受到媒体和教育界的关注。针对两会期间媒体的公开报道,在此做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如下表所示(按姓氏笔画多少升序排列)。  观点摘要  李培根:应在国家层面确立学生自由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
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生网民普及率和网瘾学生数量都有上升趋势。然而,网络普及导致网瘾问题对大学生辍学的影响研究还相对滞后。在我国,从九年义务制教育、高中到高等教育,辍学问题屡见不鲜。辍学浪费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效益,对教育公平提出严峻挑战。  辍学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辍学问题可以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种族学等多学科理论交叉作用进行解释,并且这些影响具有协同性而较难从学科角度划出清晰的界限
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学校氛围  《中小学管理》2013年第2期刊登李希贵文章指出,营建校园里的平等氛围需要各领域的共同努力。学校管理者除了减少行政力量,淡化管理痕迹之外,还要在校园里努力构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过去我们面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想到的是处理,而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其背后的原因,以平等的心态与当事学生对话。过去许多时候,我们对学生的想法不够敬畏,总是以挑剔的目光,以我们的想法取代学生的想
漫步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处处翰墨飘香,呈现着浓郁的校园文化。近年来,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坚持践行“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依托传统文化,大力推行书法教育,扎实开展“诵经典美文,习中华书法”活动,让学生在翰墨书香中立德、怡情、启智、健体,快乐成长,展翅飞翔。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得以提升,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营造氛围 达成书法传承共识  
张文,长春工程学院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楷模、高校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标兵,长春市师德标兵,长春工程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三育人”标兵。  “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力量”。——摘自张文《自传》  出了名的“小才子”  张文,1955年出生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花乡的农村,地处松嫩平原南部,这里有享誉中外的旅游圣地查干湖,是著名的鱼
“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最重要的道德修养。”这是临邑师范附属小学教师滕春红日记本封面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一直伴随着她行走在小学教师这条路上,一走就是25年。  滕春红是山东省德州临邑师范附属小学教师,她气质优雅,是在人群中忍不住会多看一眼的那种人。她在讲台已经站了25个春秋了,对此,她说很满足,跟学生在一起,有辛勤的播种,也有快乐的收获,她从参加工作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将她的学生点滴进
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高校法人的自律。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后,其自律经验颇具特色。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是战后日本大学的一次重要制度变迁,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的自主与自律,从而更有利于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日本大学重点化建设战略的实施。  监察制度与大学法人化改革同步  日本实行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伊始就同步安排了对于大学法人的监察制度。日本学者认为,目前,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监察制度如下: 
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成立于1992年,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并由新加坡政府全额资助,是新加坡唯一能颁发“国际技术技能证书”的学院,也是2005年新加坡第一所获得新加坡质量奖的教育机构。新加坡质量奖是新加坡政府对于该学院作为培养优秀企业人才这一独特教育机构的认可,同时也是该学院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发展现状  学院经历近多年蜕变,发展到现在拥有11座遍布新加坡的现代化校园,不同的校区分别提供不同的课程,
就业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特别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更值得关注和研究。当前社会,出现了一些贫困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甚至异常而导致不幸事故发生的案例,这提醒我们要关注和研究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其走出心理障碍,走向健康的心理,从而实现良好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