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多年来致力于人类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逐渐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得到运用。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提出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3-0163-02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MI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传统的智商理论坚持两个原则:即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所依据的这两个基本假设,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基本的智能;后来,又在其模型中加入第八种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即:
语言智能:指能够有效运用语言及文字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指能够有效运用数字及推理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能: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
身体/运动智能:指能够有效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改造事物的能力。
音乐智能:指能够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内省智能: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指对周遭环境的动物、植物、人工制品,及其他事物进行有效辨识及分类的能力。
随后,霍华德·加德纳还讨论了第九种智能(存在智能)存在的可能性。加德纳指出,这些智能不是僵化的分类,所有人都具备这八种智能,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每一种智能,则每一种智能都可以发展。因此,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丰富的环境与指导,每个人都有能力将所有八种智能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全球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关注。
在多元智能理论中,加德纳打破了传统概念中以“智商为核心”的智力结构理论,他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界定智力结构,强调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并认为“智力是在特定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体现着多种智力的组合,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主要是由于智力之间的组合不同造成的。加德纳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各种智力得到提升,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开发和培育,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突出优势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平衡发展。所以,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人才的培养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就是说,教育不仅仅是某种“才”的教育,而是一种“人”的教育,要关注每个人的智能结构类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强调的不是人的素质“特殊化”,而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应采取全面开发的教育策略,挖掘人的多元智能,完善人的素质结构。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教学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应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而不是要求学生来适应教师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二、集中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对于英语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只重视认知目标,把掌握领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它关注的只是英语学科的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布鲁纳认为任何课程应关注到学生在认知、情感和交往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结构看做是多维的和开放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真正落实到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只围绕学生的某几种智能(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而教学、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一)侧重于大学英语课程模式的研究
由于没有固定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根据加德纳本人的实验研究及其他研究者的工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课程模式就是多元模式课程。在这种课程模式中,多元智能作为教学工具,为学生学习英语知识提供多元切入点,比如,可以从课文的背景知识作为切入点;也可以从当今热点问题的讨论作为切入点;还可以结合学生本身的关注点作为切入点,等等。让学生有多种机会了解教学内容,以及补充英美文化知识,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拓展视野。
(二)侧重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设计的研究
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把智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看待,把智力看做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和培养的潜能,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教学环境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课堂教学环境也是如此。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可为活动类型的“多元化”。侧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创新课堂设计。在课堂活动设计时,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如,让肢体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多做一些快速反应游戏;让空间智能有欠缺的学生多做些“导游”型活动;让性格内向的学生多参加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侧重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智能等等。
三、多元智能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多元智能型教师
为兼顾不同的学习者,教师要成为具备多元智能的教师,并发挥其多元智能,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在课堂上设计各种方式来刺激八种智能,使课堂充满活力。教材的语言素材是固定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面对教材,发挥创造性,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材料充分发挥其作为语言输入的作用。如语音清晰、用字讲究、语言幽默(语言智能);概念清楚、条理清晰、时间掌控得宜(逻辑/数学智能);将文字立体化、创造图像(空间智能);善于利用肢体语言,讲话时配合生动的肢体动作(身体/运动智能);讲课时声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音乐智能);气氛良好的互动对话,提出能引起学生热烈反应的问题(人际智能);情绪稳定、启示性的教导,稍事停顿、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消化,或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内省智能)以及讲课时提及一些大自然的事物(自然观察智能,等等。多元智能的课堂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师要不断地变换讲课方法,通过调动不同的智能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创新教学设计形式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个性化教学
1.课程个性化
课程个性化是指应开设一些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本土文化课程。加德纳指出“除了学生的家庭成员及监护人员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特别是博物馆都应积极介入教育过程”。他很欣赏师徒制的教育作用,师徒制是充分利用社区和本土资源的一种形式。学生成为社区拥有专业知识的人士的“徒弟”,既可以观察专业人士的工作情况并与之互动,又可以进行个别训练,从而使课程个人化,并达到开发多元智能、“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的目的。运用到医学院校的话,可以让学生学习英文原版的西医书籍或者杂志,还可以开设中西医的英语课程,用英语去了解和描述中西医。
2.课堂教学个性化
在个性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然后去探索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方法,让学生能够展现他学到什么,能做什么。这是个性化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当然学生数量越少越容易实现。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教师一对一地进行教学,才是个性化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技术的帮助下,将来每个学生可以依靠电脑实现个性化课堂教学。电脑并不能取代人,但它能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电脑上模拟很多事情,如做一台手术,或处理一个交通问题的英语对话。之后,电脑会给出理想的对话范文。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概念,才能变革教育,这就是个性化课堂教学,但这样的个性化教学并不容易。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去了解学生们的智能结构、学习需求、学习偏好等,然后给学生们提供能够包容其个体特征的教学。实施个性化课堂教学有两种好方法:其一是找一个与自己智能结构相似或者互补的高年级学习伙伴一起学习,这是一种利用榜样作用实现的方法;另一种是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合作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比如英文短剧表演,这样,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的贡献,在角色的对换过程中,以及教师对不同学生问题的反馈中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三)发展智能与培养人格紧密结合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关注人的成长,尤其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要求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多元智能理论虽以发展智能为主要目标,但是它所说的智能是针对全人而言的,其中就包括健全人格的塑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提高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直接关系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的成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如何看待英美国家目前发展的状态,如何看待焦点问题,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些都是英语教学中,涉及文化方面的知识,也是教师需要为学生的认知观掌握方向和积极引导的重要教学内容。
总之,教师在确立英语学科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尽可能地顾及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培养,包括扩展文化视野,努力开展愉快的教学活动。伴随着英语语言的习得,使学生的运动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结
多元智能理论给大学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尤其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它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使英语教学重视为学习者创造更有利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英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但同时,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重视在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密不可分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
参考文献:
[1]Gardner 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
ences[M].NewYork: Basic Books,1983.
[2]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梁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能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钟启泉,李燕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金延凤,吴希红.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