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药双向调节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12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是我国的国宝,它有着许多奇妙而且特殊的作用,比如一味中药能治疗病理相反的疾病。以三七为例,此药有活血化淤之功,然而其化中有止,并能止血;益母草能调经止血,然而其止中有化,又可活血通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药双向调节作用。
  为什么中药具有这么神奇的双向调节作用?尽管目前还没有完全揭开其中的奥秘,但人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探索,部分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
  药量不同,药物的效应不同
  在中药中经常出现小剂量和大剂量药理作用相反的情况。比如,川芎小剂量能使受孕子宫收缩加强,而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黄芪小剂量时能升血压,大剂量时则降血压;大黄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内钙释放影响不大,而对钙内流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剂量增加钙内流减少;黄芪水煎液在高浓度时能抑制T淋巴细胞转化,低浓度时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转化;三七皂甙对血凝素诱导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免疫功能,具有低浓度促进和高浓度抑制的双向作用。
  炮制前后,药物的效用不同
  通过对药物进行一定的加水、加热、加辅料(如酒、醋、盐水、蜂蜜、药汁)等炮制处理后,药物不仅在物理性状上发生改变,而且其化学成分也发生变化。炮制使药物的纯度、溶解度、有效成分的质和量发生改变,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亦因之而变。如生黄芪具抗利尿及升压作用,炒黄芪有利尿及降压作用;生地黄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熟地黃有滋阴补肾、补血调经的作用;蒲黄生用能活血化淤,炒黑则能止血。
  配伍以后可产生不同于单味中药的非凡作用
  同一药物由于配伍不同,则作用迥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药物配伍组合成方后,其相互之间产生协同、拮抗或相乘作用,生成新的物质或络合物,则整体作用发生改变。从现代医药学角度考虑,单味中药的成分尚且是一个多成分的集合体系,在复方中,则更是多个集合体的叠加,使原本已经很复杂的体系更加复杂。故复方中药理作用相反的成分同时出现的几率就更大。如四君子汤中既含有兴奋胃肠平滑肌的水溶性成分,也含有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脂溶性成分,两类成分共同完成对小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该作用是四君子汤治疗脾虚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的重要药理依据。在桂枝汤中,既含有升压成分,亦含有降压成分,它们一起共同完成对血压的双向调节。桂枝配麻黄,能起增强发汗解之功,而配白芍,则能达到收敛止汗之目的。
  个体差异使不同的人体对相同的药物作出不同的反应
  药物的作用是以人体的机能状态为基础。人体的机能状态不同,对同一药物可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如,益母草对受孕子宫呈抑制作用,对产后子宫呈兴奋作用;黄芪在人体免疫反应偏低时可使之升高,反之偏高时可使之降低;甘草煎剂能增强应激状态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而对安静状态下的小鼠则呈抑制作用;人参对血压偏低者有升压作用,对血压偏高的人则有降压作用;麦冬在调节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中,当组织蛋白质过剩时,能减弱核酸的生物合成,当组织蛋白不足时则加强核酸的生物合成;白术对处于兴奋状态的肠管有抑制作用,对处于抑制状态的肠管有兴奋作用,所以白术既能治疗腹泻又能治疗便秘;人参、黄芪、刺五加、杜仲、阿胶等对人体的免疫反应过高或过低都有双向调节至正常的作用;金匮肾气丸既能治疗少尿浮肿的患者,又能治疗多尿或夜尿多的患者。
  同一种中药中含有作用相反的成分
  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每一味中药都是一个小的复方,同一种药可能含有药理作用一致的多个成分,也可能含有一定数量药理作用相互对立的化学成分,因而同一种药可能具有不同的或者相反的两种作用。如,大黄中含有的番泻甙A,为大黄泻下作用最强的有效成分,另外还含有鞣质,具有收敛止泻作用;附子中提取的去甲乌药碱能使外周动脉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血压下降,但附子中提取的氯化甲基多巴胺却具有升压作用。
  总之,中医中药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有些已经为现代科学所揭示,有些尚有待将来被揭示。当医生用同一种药物为你或他人治疗相反疾病时,你千成不要轻易下“医生用错药”的结论,也许医生正是在利用这种中药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生活中长瘊子的人不少。所谓瘊子就是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  既然瘊子是一种病毒感染,那么病毒从何而来呢?  本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即身上长了瘊子的人和健康带病毒者。后者是指那些已經感染病毒,还没有长出肉眼可见的瘊子但是已有传染性的人。瘊子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病毒可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即瘊子
某公司的程会计是我的老邻居,公园中“广场舞之花”。一段时间不见,她竟愁容满面。知道我是医生,程会计便来问我:“王医生,我这病痛怎么来了一个又一个?”  怎么回事?我一问,程会计就全盘倒出来——  “我半年前发现自己有高血压,社区医生给我开了降压药,吃了一个月,血压降下去了,可老觉得头晕,又觉得恶心,吃不下饭,脚踝还经常肿。于是我又去医院看病,社区医生给我开了去水肿的药和肠胃药,吃了药,胃口好了,但
气虚型感冒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补气乏力等原因引起体虚易感外邪、反复感冒或感冒后难以治愈的一种常见类型感冒。主要症状有平素体虚、自汗恶风、脸色苍白、舌淡胖、脉浮迟等。治疗气虚型感冒使用化学药物疗效不明显,且副作用多,而使用中成药却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并几乎无不良反应。为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就气虚型感冒使用中成药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玉屏风口服液(颗粒、片、胶囊、丸、散、袋泡茶):伴肾病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大多是因病变先破坏邻近关节面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造成坏死。其主要症状,从间断性疼痛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再由疼痛引发肌肉痉挛、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如果不加治疗,最终会导致髋关节完全破坏,严重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使其失去工作能力,甚至无法自理。此病发病率不低,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笔者就临床诊治經验,就此谈谈诊治股骨头
冬季进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而选用中成药进补尤为适宜,其方法简便,疗效确实。不过,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差异,后天调养不同,导致体质有异,因而所需进补方法亦有别,宜根据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程度,选择不同的中成药进补治疗。气虚体质  气虚是指机体活动能力减退,常由久病体虚、劳累所致,主要有肺气虚、脾气虚。气虚体质者进补,旨在增强机体的活动能力,尤其是肺脾二脏的功能。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
身体突然没知觉,手脚不协调,出现偏瘫,很多人会认为是中风。其实,不一定,这还可能是患了脑胶质瘤。就像65岁的张先生,身体突然出现偏瘫,一查竟发现颅内有个拳头大的胶质瘤。  身体突偏瘫一查竟患胶质瘤  去年9月, 65岁的张先生突然发现右边手脚有点轻微的不协调,出现轻度偏瘫症状,但张先生并没当回事。直到1个月后症状突然加重,右边身体没有知觉,家人才送去当地医院检查。结果一查,医生就发现张先生大脑内有
我国的脑中风发病率很高,这除了和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控制不佳有关,还和另外一种常见的疾病——房颤密切相关。  20%脑中风因房颤而起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我国约有1000万人患有房颤。房颤在人群的发病率为0.5%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7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高达10%以上。有专家估计,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病之一。  房颤时,心
周末了,然然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野外玩耍。看到山坡上绿油油的嫩草、颜色亮丽的小花,然然兴奋地向前奔去,等他跑到山坡上,一回头才发现已经把爸爸妈妈甩的很远了。然然自顾自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