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se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而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需要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其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上创设一种美的科学研究的情境。情境教学就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环境是与现实相似的问题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处理信息,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达到最终教学目的实现以现行教材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新颖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现实性情境
  衡量一个情境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情境和现实性。教学现实性是指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自觉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轻轻松松地学数学。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情境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
  二、构设探索性情境
  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是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的情境和途径,促使学生自己分析、处理信息,亲身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情境。
  1.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使学生面临着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情境时应注意,问题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相联系,给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来激发学生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2.创设喻意情境。喻意情境就是把数学中一些比较抽象、枯燥、易混淆、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形象直观地比喻为学生易见易想的客观现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气氛,把那些机械的深奥的数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直观有趣。
  3.提供新异情境。传统的教学内容较少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服务,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才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提供新异的情境,奇异的东西能给人以美感,能于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引起学生观察思考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一个生动活泼、乐趣乐学的教学局面。
  【案例】圆的周长,教师用课件在屏幕上演示:直径为1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
  师:从刚才的演示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了3分米多一些。
  生2: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再来看看直径为2分米的圆板在米尺上滚动一周,你会发现什么?(课件演示)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演示,说说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归结: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种用课件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们一种新鲜感,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注重开放性情境
  数学教学是教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抽象性、统一性、多重性,所以需要发散思维。
  【案例】在几何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练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题:用一张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动手实践,老师适时点拨,最终得出最佳答案,这样学生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也只有这样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实践,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情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以上为《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的重要理念。因此,精心设置问题,我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原有分数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阴影部分表示出一个圆片、一张长方形纸的1/2、2/4、4/8,然后请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很快就提出了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一样呢?还有与它们相等的分数吗?哪些分数一样大?怎样才能使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在自己所设情境的驱动下,都会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积极思考,大胆探索 ,当然,课堂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传统的教学内容较少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服务,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才能。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所以教师要不断创设新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教界。因为好的教学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要适合“人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关注学生——人的本身!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形成以人教人、以心教心、以情对情,平等的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大语文的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终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不是空洞的说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人”。  【关键词】 人的发展 语文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语文的观念 终生观念    上世纪末,《北京文学》为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学会耐心等待,给学生自由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再作适时恰当的调控,这样学生对知识就有了内化的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思维是知识得以存在、发展、创新的生命之泉,知识是促进思维活动的导师和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是合二为一、密不可分的重要环节。思维的积极性、广阔性在知识的发展创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  教学中,思维的惰性是影响知识进步、发展的绊脚石,而思维的积极性则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教学的重点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政治高考复习课堂缺乏师生互动,从而影响复习课堂氛围和效率的问题,从理论上探讨了高考复习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特点,提出师生互动的形式主要包括:情感互动、目标互动、知识互动、教法学法互动、交流互动、思维互动和角色互动。此外,还以“历史唯物主义主观题答题能力专题训练”教学为实例,从实际课堂操作上阐述了如何在高考复习课中设计和贯穿师生互动。  【关键词】政治复习课中师生互动 互动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清亮的小女孩专心地做一件事。”小女孩针对“扎蝴蝶结”这一问题,历经“你慢慢来”的过程,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同样,启人以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毋庸置疑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所在。  问题之一:让问题成为探究的目标,环环紧扣,寻思求百通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
选择题作为历史高考的基本题型,其分值比例大,客观性强,评分误差小,一直处于决定考生高考历史学科成绩优劣的关键所在。但高考历史试卷中选择题数量多,命题点分散,可供命题者选择的余地较大,因而对其命题规律较难准确把握,所以对选择题的备考复习,多年来实际上停留在对教材知识拉网式的“扫荡”或用题海战术应付的水平之上。这不仅加大了学生的复习量和教师的工作量,也降低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人以近几年的典型试题
【摘要】近几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历史命题强调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整体性把握和综合分析,注重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教育新理念。新的考试方式要求我们进一步改革历史高考复习的模式和方法,本文就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历史专题复习 策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其基本思路是从横向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历史,建立一个网络化的立体知识系
小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教学包括许多要素,如:作文备课、作文准备、作文指导、作文讲评、作文修改等。其中,在讲评课中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在讲评课中解决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且,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好文章都是通过反复修改方闻名于世的。对初学写作者尤其重要。因此,小学
传统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做精彩的表演,学生在下面做忠诚的听众,认真地做笔记,专心地听讲,反复地读着老师勾出的重点段落或练习题;或者是一问一答,做所谓的“启发式教学”。这样塑造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虽然头脑灵活,但没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差等。新的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说明老师是引路人,不能全权负责满堂灌。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理科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和文科学习有根本的区别。作业在数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通过作业,可以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学习的完成,可以对自己课堂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检验自己实际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探讨传统数学作业设计的弊端,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更好地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