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把创新教育巧妙地、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显得至关重要。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有创造性的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适时总结,检查落实他们的阅读情况。
注重学生口头作文训练。我具体的做法是:坚持课前5分钟演讲,全班学生轮流上台,每位1—2分钟。七年级布置些较简单的话题,比如“自我介绍”、“我们的班集体”、“介绍一件物品”等;八年级训练“班级或学校中发生的一件事”、“说一段精彩的描写”等;九年级训练“就某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评××书”,“我最满意的一段随笔”等。并且每次进行打分,把成绩作为学期语文平时成绩的重要指标。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讲得不理想,允许下节语文课重新演讲,成绩取高的一次。在教授新课过程中,我还经常抓住时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口头作文内容,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分析过多,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造成学生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不良习惯。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可以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培养其创造力。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脑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蛔》一课时,课前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学习起来自然也格外来劲。学生除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可带来了大收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这种通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爱创、乐创,成为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育之道,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形成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我在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再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学习校本课程“走进茶文化”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我采用的开场白是:我们白州人有喜欢饮茶,以茶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平时饮用的茶叶是哪里出厂的?白州有茶叶出厂吗?白州出产哪些茶?最有名的茶是……学生的想象被“激发”后,会带着类似的疑问去上网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茶馆考察;去欣赏茶艺精彩表演,甚至有的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茶道演练。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
总之,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责 编 李新海)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有创造性的指导。首先,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其次。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如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以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此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适时总结,检查落实他们的阅读情况。
注重学生口头作文训练。我具体的做法是:坚持课前5分钟演讲,全班学生轮流上台,每位1—2分钟。七年级布置些较简单的话题,比如“自我介绍”、“我们的班集体”、“介绍一件物品”等;八年级训练“班级或学校中发生的一件事”、“说一段精彩的描写”等;九年级训练“就某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评××书”,“我最满意的一段随笔”等。并且每次进行打分,把成绩作为学期语文平时成绩的重要指标。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讲得不理想,允许下节语文课重新演讲,成绩取高的一次。在教授新课过程中,我还经常抓住时机,临时改变教学计划,增加口头作文内容,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宰课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提问、分析过多,醉心于自己的“艺术表演”,造成学生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不良习惯。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可以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培养其创造力。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电脑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如我们在学习法布尔的《绿色蝈蛔》一课时,课前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网上寻找蝈蝈,终于在辛苦得来的大量图片中筛选出一只浑身翠绿,有着鼓溜溜大眼睛的帅气蝈蝈。还有一只玲珑剔透,造型生动的“冰糖蝈蝈”。当制成的课件一展示出来,就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喝彩声。他们戏称“大眼睛”的为“蝈蝈王”,一看就喜欢上了,学习起来自然也格外来劲。学生除仔细观察蝈蝈的外貌外,还十分认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习性、嗜好以及科学工作者们对它的评价等。小图片可带来了大收获,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静止的、被动的转变为动态的、主动参与式的。这种通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爱创、乐创,成为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育之道,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形成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我在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后,再去进行探究学习。如学习校本课程“走进茶文化”时,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我采用的开场白是:我们白州人有喜欢饮茶,以茶待客的习俗,你们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我们平时饮用的茶叶是哪里出厂的?白州有茶叶出厂吗?白州出产哪些茶?最有名的茶是……学生的想象被“激发”后,会带着类似的疑问去上网搜寻,去图书馆查找;去附近茶馆考察;去欣赏茶艺精彩表演,甚至有的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茶道演练。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得到了两点启发:一是学生学习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一些学生完全能够独立地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二是面对大量的信息,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
总之,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责 编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