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模糊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已逐步地认识到模糊语言是思维的自然属性。它与语言的明确性一样,都是语文本质属性的一种表现。既然如此,那么它就必然体现在教学语言之中。为此,在教学中要追求教学语言信息的最佳效能,教师常常是不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过分的明确往往是教学语言繁琐冗长、平淡无味、不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使教学语言简明、含蓄,有主有次,有明有暗,有吸引力,教师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是十分必要的。模糊语言的运用,归纳起来,在教学中常见的有两种情况,本人分析如下:
一、学科内容带有模糊性的特点,与之相适应,在教学中也必须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见。这是因为文学形象具有可言传性又不可全言传的微妙复杂的意蕴,它是一种带有模糊性的意蕴。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其意蕴,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潜能加以补充、想象、体验。要想切实做到这些,教师就要避免使用过于精确的语言描述,而应当巧妙地运用暗示性的模糊语言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使学生深切体验到那种不即不离、不黏不脱、亦此亦彼的朦胧的审美意象。
比如《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写的是怀人之情,但诗中的意象是模糊的。所谓“伊人”是谁?是贤人还是恶人?男人,还是女人?诗中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再就是诗人对“伊人”是现实的找寻,还是精神上的追求……这些也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在教学中,一些不必要明确交待的语句,不必苛求学生理解或者翻译成句法连贯、意义单一的句子。教师只要含而不露地运用模糊语言,略加轻轻地点拨、淡淡地暗示,就能以模糊语言独有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特性带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和余地。
二、学科本身不带有模糊性,但是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师教学语言只要在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即可,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词语的标准性、语法的规范性。这种认识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从现代模糊语言理论的观点来看,仅仅强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情况下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也是语文明确性必要的补充。也就是说,在语言实践中,语文的模糊性语言往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很多时候“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且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的确,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能带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多样性、暗示性,能给接受者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定能够使其简洁利落,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教师上课之前或之后,经常会简略地概述本单元、本课的大意,有时候是简介,有时候是纲要,有时候是摘要。这样的叙述很简略,因而也模糊,但包含的信息更丰富。在课堂教学提问时,教师在有些地方要交代清楚,但是在谁回答,何时回答,怎样回答的问题上,有时候模糊一点也好。例如:叫学生思考某一问题后作答,教师常说:“请认真思考一下”“想好了的同学请回答”,“谁先考虑好,谁先回答”。由于使用模糊语言,回答问题的学生具有不确定性。这样,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动脑子思考问题。
总之,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模糊语言,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一、学科内容带有模糊性的特点,与之相适应,在教学中也必须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见。这是因为文学形象具有可言传性又不可全言传的微妙复杂的意蕴,它是一种带有模糊性的意蕴。在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其意蕴,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全部心理潜能加以补充、想象、体验。要想切实做到这些,教师就要避免使用过于精确的语言描述,而应当巧妙地运用暗示性的模糊语言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翔起来,使学生深切体验到那种不即不离、不黏不脱、亦此亦彼的朦胧的审美意象。
比如《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首诗写的是怀人之情,但诗中的意象是模糊的。所谓“伊人”是谁?是贤人还是恶人?男人,还是女人?诗中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再就是诗人对“伊人”是现实的找寻,还是精神上的追求……这些也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在教学中,一些不必要明确交待的语句,不必苛求学生理解或者翻译成句法连贯、意义单一的句子。教师只要含而不露地运用模糊语言,略加轻轻地点拨、淡淡地暗示,就能以模糊语言独有的不确定性、不精确性的特性带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和余地。
二、学科本身不带有模糊性,但是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
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教师教学语言只要在语音、语调、语法等方面合乎规范即可,强调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词语的标准性、语法的规范性。这种认识当然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从现代模糊语言理论的观点来看,仅仅强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某种情况下适当地运用模糊语言也是语文明确性必要的补充。也就是说,在语言实践中,语文的模糊性语言往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很多时候“描述的不确切性并不是坏事,相反,倒是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且对复杂的事物作出高效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的确,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能带来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多样性、暗示性,能给接受者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定能够使其简洁利落,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教师上课之前或之后,经常会简略地概述本单元、本课的大意,有时候是简介,有时候是纲要,有时候是摘要。这样的叙述很简略,因而也模糊,但包含的信息更丰富。在课堂教学提问时,教师在有些地方要交代清楚,但是在谁回答,何时回答,怎样回答的问题上,有时候模糊一点也好。例如:叫学生思考某一问题后作答,教师常说:“请认真思考一下”“想好了的同学请回答”,“谁先考虑好,谁先回答”。由于使用模糊语言,回答问题的学生具有不确定性。这样,更有利于激励学生动脑子思考问题。
总之,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正确使用模糊语言,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