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仅满足于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如何激发、鼓舞、唤醒学生。低年级儿童的数学现实就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直接可接触的事与物,可能是玩具、文具、食物,也可能是美丽的童话故事、小谜语等。创设现实的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自主探索知识的前提。
作为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年龄特征及知识经验,来灵活使用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达到学生接受最佳化,课堂效果最优化。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数学教材《认识除法》中,我就运用了这一方法。理解除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且这一含义很抽象,并且本节课又是前几节课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综合,例题习题较多、零碎。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烦琐内容条理化,枯燥内容生动化,我精心设计了“旅游”这一情境,将教材中的几个例题与习题设计成几个旅游景点,并互相串联:登山——逛动物园——参观学校——闯智慧宫。生动有趣的情境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在欢乐声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又掌握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动手操作能力的空间,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用手又用脑,长大不得了。”动手操作、善于创新是新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小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教学所易忽视的一个方面。
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手段。比如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基本内容是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引导学生依据边的数量给有关图形分类、命名,进一步积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体验。边的概念在生活中有丰富的现实原型,而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不陌生。由此出发,完成本单元的基本内容还是比较轻松的。那么我们应该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哪儿呢?仔细研究教材,深入揣摩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个着重点应该放在组织各种操作性的活动上。如,折、剪、拼等。要让学生在折、剪、拼的活动中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平面图形的变换关系,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空间与图形的愿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又如,教学“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时,如果光凭口头讨论,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结论。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想一想、折一折,学生发现得到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五边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三角形,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结果的多样化。同时,学生也会被这种奇妙的变化所吸引,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自然产生。再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几块拼你熟悉的图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释放了出来,拼出的图形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做学生的伙伴,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允许学生有失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允许学生发生争议。让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被点燃。如,我在教学“减法的验算方法”时,先让学生自主猜测、尝试,很多学生想出了用“减数 差=被减数”的方法。当我问有无其他方法时,只有一名学生举起了小手,说:“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也可以。”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同学都认为是错误的。我呢,也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让学生再进行验证,再合作交流,终于在质疑、商讨、笑声中,证实了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也可验算减法,达成了两种方法都行的共识。同时,学生都向那位想出用“被减数-差=减数”验算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我也对他进行了大大赞扬。能够坚持己见,能够标新立异,有个性思维,这种创新型人才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吗?
总之,教师心中要时时有学生,处处有学生。教师应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的规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孩子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的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如何激发、鼓舞、唤醒学生。低年级儿童的数学现实就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曾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直接可接触的事与物,可能是玩具、文具、食物,也可能是美丽的童话故事、小谜语等。创设现实的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能够有效唤醒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自主探索知识的前提。
作为教师,应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年龄特征及知识经验,来灵活使用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达到学生接受最佳化,课堂效果最优化。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数学教材《认识除法》中,我就运用了这一方法。理解除法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且这一含义很抽象,并且本节课又是前几节课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的综合,例题习题较多、零碎。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烦琐内容条理化,枯燥内容生动化,我精心设计了“旅游”这一情境,将教材中的几个例题与习题设计成几个旅游景点,并互相串联:登山——逛动物园——参观学校——闯智慧宫。生动有趣的情境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学生在欢乐声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又掌握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动手操作能力的空间,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啥也做不好。用手又用脑,长大不得了。”动手操作、善于创新是新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小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传统教学所易忽视的一个方面。
动手操作是学生思维的源泉与起点,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把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转变成丰富的表象,是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展思维的手段。比如二年级数学《认识图形》,基本内容是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引导学生依据边的数量给有关图形分类、命名,进一步积累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体验。边的概念在生活中有丰富的现实原型,而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不陌生。由此出发,完成本单元的基本内容还是比较轻松的。那么我们应该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哪儿呢?仔细研究教材,深入揣摩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这个着重点应该放在组织各种操作性的活动上。如,折、剪、拼等。要让学生在折、剪、拼的活动中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平面图形的变换关系,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问题,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空间与图形的愿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又如,教学“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时,如果光凭口头讨论,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结论。而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想一想、折一折,学生发现得到的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五边形,可能是四边形,也可能是三角形,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结果的多样化。同时,学生也会被这种奇妙的变化所吸引,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便自然产生。再如,在教学“有趣的七巧板”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几块拼你熟悉的图形。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释放了出来,拼出的图形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做学生的伙伴,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允许学生有失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允许学生发生争议。让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被点燃。如,我在教学“减法的验算方法”时,先让学生自主猜测、尝试,很多学生想出了用“减数 差=被减数”的方法。当我问有无其他方法时,只有一名学生举起了小手,说:“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也可以。”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同学都认为是错误的。我呢,也没有直接给出答复,而是让学生再进行验证,再合作交流,终于在质疑、商讨、笑声中,证实了用“被减数-差=减数”的方法也可验算减法,达成了两种方法都行的共识。同时,学生都向那位想出用“被减数-差=减数”验算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我也对他进行了大大赞扬。能够坚持己见,能够标新立异,有个性思维,这种创新型人才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吗?
总之,教师心中要时时有学生,处处有学生。教师应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的规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孩子轻松地学习,快乐地学习,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的乐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