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的孩子好?

来源 :家庭之友·爱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max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的家长虽然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父母都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几乎每个父母心里都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相信,下面的话,大家看了一定不陌生,如:
  “同一个老师教的,人家XX考那么高的分,你咋考这么低?”
  “你看你,你再看看人家!”
  “你怎么什么都不如别人,长大后,有什么出息?”
  “XX被评为三好生了,你怎么没评上?”
  “你看XX多乖,多懂事!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甚至有的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时,也会不由地把自己的孩子和电视里表演的孩子做比较。
  “哟,这个小孩口才真好,我家孩子要是能像他那样就好了。”
  “你看看XX,这么小就敢登台表演,而且演得那么好,你连学校的演出都不敢参加,真丢人!”
  ……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家长说这些话本意是好的,无非是想激励孩子奋发图强,向优秀的孩子学习。但孩子的感觉呢?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孩子的感受。
  “妈妈每天都唠叨许多遍,真的很烦。”
  “他们爱别人胜过爱我。”
  “我比别人差,我天生不如他。”
  “他们越说,我越和他们对着干,气死他们。”
  “在爸妈眼里,我什么都不如XX。我讨厌他,恨不得他出车祸。”
  ……
  看到了吗?这些话不仅没让孩子奋发图强,反而打击了孩子的自尊,挫败了孩子的信心,甚至让孩子产生破罐破摔以及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其实,这种比较是绝对没有道理的。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设在一次聚餐中,你的爱人当着众人的面指责你:“你看人家小王和你同一年毕业,现在在北京有车有房,可你呢,要车没车,要房没房,你怎么混的?你是什么感受?
  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一味地拿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而忽略了对孩子人品的教育。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过一句:“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作为家长,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不管什么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优点,我们应该抱着欣赏的心态去接纳,去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不是瞧不起别人或者嫉妒中伤。
  其实,有比的必要性吗?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已经研究出每个人身上都至少有八项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所以,把所有孩子都放在同一天平上去衡量,绝对是不科学的。
  另外,把孩子比来比去有什么可怕的后果呢?
  拿自己孩子的长处跟别人孩子的短处比,会滋生孩子骄傲自大、自我优越感、瞧不起别人、爱慕虚荣、虚夸浮躁等心理。
  拿自己孩子的短处跟别人孩子的长处比,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自卑,逆反、不敢冒险,不愿挑战的心理,并且把原来擅长的智能优势也压制住了。最重要的,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孩子耳濡目染,也学会了攀比、学会了嫉妒。别人穿名牌,我也要;别人用什么手机,我也要;别人都谈女朋友了,我不谈没面子;同学都会玩魔兽游戏,我不会玩太老土!这样的孩子不会有大作为,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他的人生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其他文献
孩子第一次发生性行为,中国父母一般都不知道,就算父母察觉到了什么,也难以开口和孩子探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传统文化和习惯在那里摆着,我们真的不好讲什么。  但是讲到有关美国人的性行为,许多人都会冒出一个词:开放。嗯,美国的性行为是也做也说,而中国的性行为是只做不说。前些年,美国父母们一致反对年轻孩子在家里发生性行为,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个现实。但是,最近几年,美国父母们却开始觉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