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充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和导”的因素的教学。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而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让学生跟在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让她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下面我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浅谈几点做法。
一、导趣,激发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力争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的支持点,贴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各种手段方法导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为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条件。如创设动画情境,动手操作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一位五年级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建设新农村,东村李大爷和西村张叔叔各自在对方村庄租了一块地耕作,李大爷的地是平行四边形的,张叔叔的地是长方形的,因为要跑到别村去耕作不方便,为了方便耕作,李大爷想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地和张叔叔的长方形地调换,这个时候,李大爷产生了一个疑问,你们猜猜李大爷的疑问是什么?”于是,学生就纷纷猜测李大爷的心头疑问,当然学生提的疑问有各种各样,但这时老师就有意选取有用的问题,即“两块地的面积一样大吗?”这时候教师在适时提出,两块地,一块长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要求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李大爷会求,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李大爷不会求,所以请同学们帮帮李大爷的忙。于是,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要帮李大爷的忙,这时老师就适时导入新课,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变成了学生自己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就非常高,并且积极主动要去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导学,增强合作意识
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的前提下,加强小组合作,相互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要让一个个问号像一个个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索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合作探讨,进行操作实践,操作过程中解决一些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把圆切割拼成长方形后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带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这样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逐一解决,有效地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使课堂讨论更激烈更精彩。
三、导疑,挖掘潜能
课堂上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已经对整堂课产生了好奇,有了想学愿学的欲望,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惟书、不惟师,积极、大胆质疑,并恰当使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促进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开阔。所以,创设一个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能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让学生以轻松积极的心态融入课堂,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例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后进生怯怯地举起手,似乎有什么疑问。我请他说出来,他轻声问:“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高为什么还要除以2呢?”见他很羞怯,我敛住微笑说:“在课堂上,人人平等,每个人也都可以出错,‘对和错’都说明你在认真思考,不管是什么疑问,都请你说出来吧,况且老师心里也有很多疑问呢!”课堂一片安静,大家似乎都在用眼神鼓励他。接着我说:“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都喊“我愿意!”刚才提问的学生也笑了,再也不用害怕因为说错或提的问题简单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大胆质疑意识才能被唤醒,潜能才能被挖掘,正是由于有了质疑,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以“导”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满怀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使班级的学习气氛更加浓烈,课堂教学活动更为精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一、导趣,激发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力争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新知识的支持点,贴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各种手段方法导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火花,为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造条件。如创设动画情境,动手操作情境,游戏情境等,把学生引到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动脑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一位五年级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建设新农村,东村李大爷和西村张叔叔各自在对方村庄租了一块地耕作,李大爷的地是平行四边形的,张叔叔的地是长方形的,因为要跑到别村去耕作不方便,为了方便耕作,李大爷想用自己的平行四边形地和张叔叔的长方形地调换,这个时候,李大爷产生了一个疑问,你们猜猜李大爷的疑问是什么?”于是,学生就纷纷猜测李大爷的心头疑问,当然学生提的疑问有各种各样,但这时老师就有意选取有用的问题,即“两块地的面积一样大吗?”这时候教师在适时提出,两块地,一块长方形,一块平行四边形,要求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李大爷会求,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李大爷不会求,所以请同学们帮帮李大爷的忙。于是,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要帮李大爷的忙,这时老师就适时导入新课,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变成了学生自己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出来,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兴趣就非常高,并且积极主动要去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导学,增强合作意识
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质疑,自主探索的前提下,加强小组合作,相互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要让一个个问号像一个个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索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让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合作探讨,进行操作实践,操作过程中解决一些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把圆转化成什么图形?”“把圆切割拼成长方形后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带着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这样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逐一解决,有效地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使课堂讨论更激烈更精彩。
三、导疑,挖掘潜能
课堂上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已经对整堂课产生了好奇,有了想学愿学的欲望,此时,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惟书、不惟师,积极、大胆质疑,并恰当使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有成就感。作为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促进学生情绪高涨,思维开阔。所以,创设一个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能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能让学生以轻松积极的心态融入课堂,展开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例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后进生怯怯地举起手,似乎有什么疑问。我请他说出来,他轻声问:“三角形的面积用底乘高为什么还要除以2呢?”见他很羞怯,我敛住微笑说:“在课堂上,人人平等,每个人也都可以出错,‘对和错’都说明你在认真思考,不管是什么疑问,都请你说出来吧,况且老师心里也有很多疑问呢!”课堂一片安静,大家似乎都在用眼神鼓励他。接着我说:“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都喊“我愿意!”刚才提问的学生也笑了,再也不用害怕因为说错或提的问题简单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大胆质疑意识才能被唤醒,潜能才能被挖掘,正是由于有了质疑,学生才能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以“导”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满怀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之中,使班级的学习气氛更加浓烈,课堂教学活动更为精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