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际有效的学习,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学习中来。然而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简单、数学过程忽略、媒体喧宾夺主等现象依然存在。细细反思,观念与行为之间总有那么一段距离。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在反思当前的数学教学行为中,拟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反思一:情景设置简单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然而许多老师却对教学的情境化进行了简单化地错误理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内容以“谁的包裹多”替换了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两幅逼真的动物对话图引入,很有趣。题目的确很有创意,而老师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是为了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机突然叫起来(老师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公开课还带手机,心里很纳闷):喂,是老牛……,是小马……
原来是一段老牛与小马的对话,听课的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对这样的情境设计,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探讨。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为了搞好教学的情境设计,费尽了脑子。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位老师的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老师为什么要搞这种“冥思苦想”似的教学情境化设计?我想他们似乎认为:
如果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理解,以 “生活化”、“活动化” 单纯冲淡“数学味”,其实即使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请同学自己扮演角色来设计情境也比这个设计来得好:因为学生的扮演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反思二:知识形成过程忽略
数学思想的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学生习得的思维经验,其中的一个关键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所以教师应当采取妥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开展正确的学习活动。所谓妥善的引导必定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它可以是一种启迪,为迷路的学生恰当地辨明方向;也可以是一种激励,为畏难的学生点燃精神的火炬。然而,部分老师仿佛认为知识的获得只能寄希望于探索的全过程。
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一位老师受到新课程的理念的“影像”,作了这样的引导设计。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4㎝,请量出斜边是多少?
生(甲):4.9㎝
师:再量一次(希望同学们达到他的要求)
生(乙):5㎝
师:你们是不是都是5㎝呀?(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同学们再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5㎝、12㎝,量出他们的斜边长
生(丙):13㎝
师:对,这位同学画了又快又准确(学生的回答让他很满意)
师:从这两个三角形你们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
学生(哑无声)
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很骄傲的站起来:“老师,很简单,5与4的和正好是3的平方,13与12的和正好是5的平方,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和等于较短的直角边的平方。”(学生兴致很浓,高兴地向老师宣布他的新“发现”。)
师:你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以后要注意,在学新知识前要预习课本。(学生兴冲冲的等待表扬,但是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训后,灰溜溜的坐下)
师(提示):算一下,32+42=? 52+122=?
学生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想要的结论。
开始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过程是正确的,当学生的思维火花已经燃起,只是偏离教师思维的轨道时,教师的主导变成了“硬导”,将课本的意志强压给学生。白白葬送掉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机会,让学生失去了发现的快乐。
学生思维的随机性,决定了探索的过程不可能成为千篇一律的模式。我们可以在获得新知识的道路上设立“路标”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探索,在探索中学得新知识;但我们决不能把这些“路标”变成“路障”,把探索变成硬性的规定。否则我们的探索教育,就会走进僵化的死胡同。
反思三:多媒体喧宾夺主
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课改中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所以,现在只要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好像觉得这节课准备的不充分。特别是教坛新秀评比、优质课评比。应该说给我的印象是:教师们课件制作水平很不错。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许多老师还适当的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但美中不足又引起我的思考,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奴隶,而多媒体教学程序的粉墨登场,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
有这样一节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课主要介绍我们生活在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应该说这个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老师也确实想把这种美带给了大家,教师想尽可能把生活中的轴对称展示给学生,所以在课件的导入上就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欣赏的时间太长,学生只顾看那么美丽的图片,完全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搁置一边。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师生的默契!学生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个微笑都已经淡化了,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已至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走到了多媒体教学的极端。
总之,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给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支持和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课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反思一:情景设置简单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然而许多老师却对教学的情境化进行了简单化地错误理解。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内容以“谁的包裹多”替换了原来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两幅逼真的动物对话图引入,很有趣。题目的确很有创意,而老师在上这一节公开课是为了创设情境,这位老师是这样安排的: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手机突然叫起来(老师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公开课还带手机,心里很纳闷):喂,是老牛……,是小马……
原来是一段老牛与小马的对话,听课的老师们才恍然大悟。对这样的情境设计,我们不妨来做一番探讨。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老师为了搞好教学的情境设计,费尽了脑子。
其次需要反思的是,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位老师的设计还停留在形象思维训练的初级阶段。结果学生被老师创设的情境过度吸引,而不能理性的进入学习,使得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老师为什么要搞这种“冥思苦想”似的教学情境化设计?我想他们似乎认为:
如果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这其实是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简单化理解,以 “生活化”、“活动化” 单纯冲淡“数学味”,其实即使是借助于形象思维,请同学自己扮演角色来设计情境也比这个设计来得好:因为学生的扮演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
反思二:知识形成过程忽略
数学思想的形成,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学生习得的思维经验,其中的一个关键即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所以教师应当采取妥善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开展正确的学习活动。所谓妥善的引导必定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它可以是一种启迪,为迷路的学生恰当地辨明方向;也可以是一种激励,为畏难的学生点燃精神的火炬。然而,部分老师仿佛认为知识的获得只能寄希望于探索的全过程。
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一位老师受到新课程的理念的“影像”,作了这样的引导设计。
师:请同学们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并且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4㎝,请量出斜边是多少?
生(甲):4.9㎝
师:再量一次(希望同学们达到他的要求)
生(乙):5㎝
师:你们是不是都是5㎝呀?(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同学们再画一个直角边分别为5㎝、12㎝,量出他们的斜边长
生(丙):13㎝
师:对,这位同学画了又快又准确(学生的回答让他很满意)
师:从这两个三角形你们能发现什么?(启发学生)
学生(哑无声)
终于有一个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很骄傲的站起来:“老师,很简单,5与4的和正好是3的平方,13与12的和正好是5的平方,也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与斜边的和等于较短的直角边的平方。”(学生兴致很浓,高兴地向老师宣布他的新“发现”。)
师:你的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以后要注意,在学新知识前要预习课本。(学生兴冲冲的等待表扬,但是听了老师“语重心长”的教训后,灰溜溜的坐下)
师(提示):算一下,32+42=? 52+122=?
学生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想要的结论。
开始教师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过程是正确的,当学生的思维火花已经燃起,只是偏离教师思维的轨道时,教师的主导变成了“硬导”,将课本的意志强压给学生。白白葬送掉发挥学生主体精神,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机会,让学生失去了发现的快乐。
学生思维的随机性,决定了探索的过程不可能成为千篇一律的模式。我们可以在获得新知识的道路上设立“路标”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探索,在探索中学得新知识;但我们决不能把这些“路标”变成“路障”,把探索变成硬性的规定。否则我们的探索教育,就会走进僵化的死胡同。
反思三:多媒体喧宾夺主
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课改中已经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所以,现在只要是公开课如果不用多媒体好像觉得这节课准备的不充分。特别是教坛新秀评比、优质课评比。应该说给我的印象是:教师们课件制作水平很不错。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的制作中,许多老师还适当的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但美中不足又引起我的思考,教师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奴隶,而多媒体教学程序的粉墨登场,却成了课堂教学的主宰。
有这样一节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课主要介绍我们生活在充满对称的世界之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轴对称,应该说这个老师收集了许多图片,老师也确实想把这种美带给了大家,教师想尽可能把生活中的轴对称展示给学生,所以在课件的导入上就花费了将近20分钟的时间,但是由于欣赏的时间太长,学生只顾看那么美丽的图片,完全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搁置一边。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淡化了师生的默契!学生的一个眼神,老师的一个微笑都已经淡化了,而让多媒体喧宾夺主,越俎代庖,已至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走到了多媒体教学的极端。
总之,新课改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给我们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空间,我们只有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支持和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立于课改的潮头,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