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声。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已成为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其视野。
如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列举“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等。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15000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亿~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激发兴趣又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另外。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碱性物质通常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巩固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在实验时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通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氯气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要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教师应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做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怎样渗透环保教育,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如氧气、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煤、石油等内容时。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其视野。
如在硫酸的工业制法这一节,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在授课时我们可列举一些实例。比如。列举“世界上著名的八大公害”“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海湾战争等。再增加一些具体数据,如每年全世界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有15000万吨。产生的废渣超过30亿吨,废水6000亿~7000亿吨;我国农业因遭受酸雨而每年损失达15亿元……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激发兴趣又印象至深,再对照结合课本内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
另外。结合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回收处理,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例如,在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废气,为了不使它们扩散到大气中去。你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分别除去?又怎样利用这些废气制得有用的化工产品?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最后归纳为:对于酸性物质,一般可用碱溶液吸收或制成相应的化工产品(如NO,NO2,可用NaOH溶液吸收);碱性物质通常用酸液来吸收(如NH3用浓H2SO4吸收);某些有毒物可使它转化为沉淀或可溶物(如H2s可通入CuSO4溶液中。转化为CuS沉淀)等。这样使学生掌握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的简单原理。使他们明白既要消除污染,又要使废物得到充分利用,变废为宝。
此外。还可以结合平时作业、单元练习、单元测验,在不偏离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穿插安排排除杂质气体、提纯溶液和消除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思考题、习题。以巩固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以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化学实验。特别是像制备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等气体,做铜与硝酸、浓硫酸的反应实验等,往往毒化教室、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在实验时可将制备过程中多余的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通过导管再经一个倒挂漏斗,通入相应的吸收液(如多余的氯气通入碱液吸收),将有害气体作化学处理。以消除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要不断改进化学实验(如用实验方法鉴别浓HNo3、稀HNo3时,铜片改用铜丝。不需反应时,只要抽出铜丝,反应即停止),尽可能采用微型化学实验(如在进行氯离子的检验、碘升华实验时),这样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减少废液、废渣和有害气体的产生;实验后的废液、废渣尽可能回收利用(如银镜反应的废液的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则应倒在规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
三、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教师应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通过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做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