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艺术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la_d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应讲究艺术性的。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 艺术
  
  一、以景激趣——导入妙趣横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任何一个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善于使学生对自己的课感兴趣,使自己课有吸引力的教师。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深刻钻研教材,理清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关系,使导课更具创造性、新颖性。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父母》时,我以一个真实的故事导入新课,将学生带入“父母深爱孩子”的情境中: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故事讲完后,我马上介绍: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下面我们要听的这首歌曲《天亮了》,正是韩红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写的就是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紧接着,播放歌曲《天亮了》,让学生从中体会父母之爱,并谈出感受。通过听真实的故事以及感受歌曲,营造了一个父母深爱孩子的教学环境,既给学生带来父母深爱孩子的情绪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导入新课,不仅能很快让学生进入到课堂的情境中,而且能够很自然地调动学生的情感,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
  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二、以课保趣——引导积极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要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现在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力强、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活动教学中,通过参与辩论、知识竞赛、课堂游戏等多种活动方式,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要么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又如教《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展示“10=1”这个在数学中不能成立的等式,使大家疑点顿生。这时,让学生带着疑点作拉稻草演示:10根稻草一根一根分开拉,结果都断了,“10=1”,10根和1根的命运不是一样吗?怎样才能不易拉断呢?于是,又让学生把10根稻草拧成一根,再试拉,就不易拉断了。大家从中悟出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使课堂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和乐园,巩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在教学中应尽量做到:每堂课里采用不同的教法和手段;不同的项目之間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如通过参与小品、视频播放、音乐欣赏等多种活动方式,这样,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就来了。
  
  三、以行扩趣——实践丰富深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思品课要面向学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除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如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社会小调查等,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即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使学生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不断的发展。
  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学习兴趣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思品教学的过程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思品学习的积极热情,具有持久的学习驱动力,从而圆满达成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作者单位:山东章丘市圣井街道办事处中心学校;山东章丘市圣井街道办事处李福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Chomsky形式语言学框架中的语迹论和移动论对解决语言结构作出了贡献。本文运用这两个理论研究了:(1)not和-n’t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否定域;(2)not和-n’t縮合的基本原则和句法体现形式;(3) not和-n’t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意义关系。  [关键词]否定缩合 - n’t 否定域 句法结构    一、–n’t与not研究状况  国外许多研究工作者都对英语中的否定句作了研究。但是,对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缺乏自信,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这也是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参与意识差,自学能力弱,课堂气氛沉闷的症结所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本文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入手,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信,安排英语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现状 自信心     自信心是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
【摘 要】老师教育学生常用的教育方法是批评,而老师批评学生必须要讲究艺术。老师在批评学生前要做到有思考,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法,批评学生后要加强沟通。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良好的教育。  【关键词】批评教育 犯错误 批评目的    一、批评前要做到有思考    1.思考学生犯错误时的真实情况  批评的前提是批评要实事求是。有的学生为逃避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有学生
[摘要]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工作的稳定性却比较差。这样,作为指导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工作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部分已经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 成才    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
[摘要]高职学生大都存在着对专科课学习缺乏了解,对基础课学习认识不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团队协作的情境,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创设师生变换角色的情境,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关键词]高职 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环境,引导学生入境,从而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感悟、理解知识,以达到
【摘 要】书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求知和进步的需要。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书的价值会随之发生变化。中国封建社会的书反映的是农耕经济的价值观,是为宗法社会和专制政治服务的。近代中国的书反映的是救亡图强的价值观,是为革命服务的。新中国建立之后,关于书的价值观几经变迁,从中我们可以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  【关键词】书的价值 社会价值观念 圣贤之书 泰西之书 马列之书 人文与功利    一、
[摘要] 商业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高年级的主干课程,其在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及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市场调研,在品牌策略定位的指导下,进行包装设计构思。笔者以商业包装设计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设计教学细节,活化设计课堂,反思课堂教学组织问题。  [关键词] 包装设计 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 活化课堂 商业设计    商业包装设计作为视觉传达
[摘要]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灵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机智在学生们的心灵上会留下痕迹。本文针对初中科学教学中常见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做了较详尽的阐述,旨在引起我们科学教师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科学教学 常见问题 学生心理发展 “我不知道”    根据一般的常识,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但并不是知识越渊博学生
[摘要] 为了达到“在班集体中,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成长!在班集体中,融炼出一支支合作、竞争、团结、活泼的团队!在班集体中,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都是小管家”的目的,采用“主观引领,客观开放”的教育管理法,是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方法,它适用于小学四至六年级各阶段的学生,它以班级中各项活动为载体,包括“明理”,“选贤”,“立规”,“争岗”,竞选“我是劳动小能手”“我是时间小主人”“我是老師好帮手
[摘要] 福克纳是一个非常重视写作手法的试验和探索的现代主义作家。它的探索与创新是为了更准确地表现其作品的内容以及他对生活、對人、对世界的看法。他大量使用了并列对照、内心独白、意识流等表现手法,同时,他的语言还具有连续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关键词] 并列对照 内心独白 意识流 连续性 包容性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曾获194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院士葛斯达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