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之道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的解缙是个才子,他一生最大的亮点是主持编纂了《永乐大典》。而一般老百姓虽对其知之甚少,可他的名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却流传了五百年,家喻户晓。
  成名之初,解缙是个简单正直的人。在杀人如麻的朱元璋手下为臣,其他人战战兢兢,时刻担心性命不保,解缙却屡屡直言犯上,最终被贬回家。建文帝时,解缙终于得到了重新起用的机会,经过几年冷却的他似乎悟出了处世之道,变得“成熟”起来。
  首先,解缙学会了审时度势。建文帝即将倒台之际,几个同榜好友密谈何去何从。解缙陈说大义,似乎要和叛贼朱棣不共戴天。可是谈话结束后,解缙连夜收拾包袱,率先跑到南京城外投降了朱棣。
  接着,解缙学会了抓住机遇,识时务者为俊杰。朱棣准备登基前,请方孝孺草拟《登极诏》,结果被骂得狗血淋头,方孝孺因此被诛十族。解缙却欣然接过这笔“业务”,不惜名节为朱棣创作了《登极诏》,从此平步青云。
  按说蜕变后的解缙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大凡年轻时曾经是君子,骨子里很难彻底小人化。自我改变的结果往往是“半熟不熟”,在别人眼里是个需要提防的“狠角色”,实质上又不具备小人的“核心战斗力”。
  永乐三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朱棣想立次子朱高煦为太子,解缙一句“好圣孙!”让朱棣想起了自己最宠爱的孙子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于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保住了。此时的解缙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慧,似乎看到了太子继位后,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可是他没有意识到在朱棣的印象中,他已经是个须要重点提防的有谋之人。
  所有人都觉得你是个聪明人,这未必是好事,这意味着你须要时刻提防明枪暗箭。偏偏解缙又没有真小人的小心谨慎,他始终大大咧咧恃才傲物。永乐八年,解缙入京奏事,朱棣北征未归,解缙拜见完太子朱高炽就回地方去了。朱高煦趁机向朱棣进言:“伺上出,私见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解缙因此下狱,最后惨死。
  君子难当,这是人所共识;小人亦难当,却是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想保留一点正直人的底线,又想像小人一样活得滋润,最终往往“博二兔,不得一兔”。如果解缙一直保留着海瑞那样的耿直,或者像杨士奇那样一贯内敛,或许结局会好得多。
  耐得寂寞,克制浮躁,自始至终地当个君子,未必不能活得圆满。
其他文献
[亲]。  他们,都是王。远离皇城的王。他们被皇座上的王,以亲的名义册封,送入一片有限的领地,在属于自己的王城里享受威权。这威权,边界清晰,一旦踏出,便不再是王,成为罪人。   公元一三八五年,名柏的王一路西行,来到荆州。公元一四○四年,名植的王穿越中原,来到荆州。公元一六二七年,名常润的王受封南下,来到荆州。荆州城中一座孤绝的王宫,将他们的余生尽数接纳。   湘王、辽王、惠王。他们与皇座上的王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