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中国的设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在飞快的前进,但是回顾历史,在每个时期对设计元素的应用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经过分析总结,把这段时期分为“革命”需求时期,“引进”需求时期和“创新”需求时期。不论是在什么样的时期,我国的设计都在适当的调整,争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相一致,从而使我国的设计事业大步前进。
关键词:“革命”;“引进”;“创新”
[1]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而设计的表现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元素的合理应用。设计元素是相当于设计中的基础符号,不同行业的设计有不同的设计元素,不同的国家对设计元素的偏爱也各有不同,中国也不例外。
一、“革命”需求时期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比较特殊,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中国“文革”时期,这个时期的政策主要对外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内则采取的是“自给自足”,统筹分配的方式。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比较麻木,多元化的要求不是很强烈,因此比较统一。在这个时期小小红卫兵成为了学生时代的主力军,校外亦是如此,全国上下一片红,红色代表着革命,象征着活力,能够让人们对革命充满热情;绿色的军装代表着新一代“小闯将”的形象;五角星代表的是党,白色头巾,白布褂象征着农民的淳朴,蓝灰布,鸭舌帽则是工人老大哥特有的标志。工农商学兵形象分明,统一有序,镰刀、锤子、麦子、红宝书一时间成为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风靡全国各行各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这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上采取的是统筹分配,全国上下统一分配,人们的思想也就比较统一,对于多元的追求是少之又少,当时的国内情况是,生活物资供不应求,人的的想法也就是勉强得以为生足矣,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这一时期的设计主要是“以政治为核心”的,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封闭,审美准则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并以革命精神为理念,破除旧习俗及传统为主要形式。因此在设计元素的应用上比较统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引进”需求时期
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2]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巨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持续快速的发展。
在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设计领域也是蓬勃向上。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在设计领域里早已是求贤若渴,继续的注入新鲜血液,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一时间,外来文化一拥而入。在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下求发展,正如大浪淘沙,我们在大量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是显而易见,过度的崇洋成为了在设计领域很明显的现象,但是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又是不可避免的。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设计领域中表现的也是十分的明显,主要表现在对他国百花齐放的设计过度的崇拜。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设计领域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在设计元素的需求中主要就是,引进,大量的引进,以崇洋和仿制为主。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当时人们的思想领域的控制下,所谓的“引进”便可以吸引消费,形成一种良性的经济循环。
三、“创新”需求时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从此中国的经济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不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开放市场上,中国都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因此中国的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成功的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在临近中国的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挑战也越来越大,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在设计中无论是单纯的依靠政策的指引或是单纯的引进外来元素都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5]当今中国设计需要创新和升级,并通过经典案例剖析了最具创新性产品与设计发展的趋势,包括集成新技术越来越重要、文化与产品的设计关系日益密切、市场模式的设计将成为设计的重要内容等。对于如何创新中国设计,潘云鹤提出,应加大设计的集成度,加快迈向设计舞台中央,设计者在设计中要道技共谋,要协同创新,要造就设计界的帅才。
在信息,网络,文化,品牌经济效益的冲击下,中国进入了疯狂的设计时代。商品的关系已不再是供大还是需大的问题,而是品牌,产品设计,形象管理和广告的战略等问题。为打造“品牌形象”设计的作用也不再是功能作用,他已成为人们需求及生活的某种标示与象征。因此设计也越来越受到期待与追捧,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则更需要创新。以新的创作理念很好的利用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当下适合人们口味的作品。
不管是在什么时期,对设计发展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处在特定的时期阶段内又是那么的合理,不过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最后才得以发展,当代中国的设计也是如此。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4]正如爱默生在他那篇《论自信》的散文中所说的: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疑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必需先接受自己。虽然广阔的宇宙不乏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不把它们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富有营养的谷粒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因此,中国设计界更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设计兼容并蓄,用严谨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和文明,而要完成“中国特色”,“中国设计”的历史使命就要通过企业作为一个基本的平台逐步实现。当代中国的设计前途一片大好,我们面对的挑战一样艰巨,必须总结前一时期经验,仔细的分析,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建设中国设计。(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设计现代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张维迎:《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J],上海人民出版社
[3]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M],人民出版社
[4]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M],花城出版社
[5]《宁波日报》,[N]
关键词:“革命”;“引进”;“创新”
[1]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而设计的表现最重要的就是设计元素的合理应用。设计元素是相当于设计中的基础符号,不同行业的设计有不同的设计元素,不同的国家对设计元素的偏爱也各有不同,中国也不例外。
一、“革命”需求时期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段时期比较特殊,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中国“文革”时期,这个时期的政策主要对外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对内则采取的是“自给自足”,统筹分配的方式。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比较麻木,多元化的要求不是很强烈,因此比较统一。在这个时期小小红卫兵成为了学生时代的主力军,校外亦是如此,全国上下一片红,红色代表着革命,象征着活力,能够让人们对革命充满热情;绿色的军装代表着新一代“小闯将”的形象;五角星代表的是党,白色头巾,白布褂象征着农民的淳朴,蓝灰布,鸭舌帽则是工人老大哥特有的标志。工农商学兵形象分明,统一有序,镰刀、锤子、麦子、红宝书一时间成为是设计中的重要元素,风靡全国各行各业。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这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上采取的是统筹分配,全国上下统一分配,人们的思想也就比较统一,对于多元的追求是少之又少,当时的国内情况是,生活物资供不应求,人的的想法也就是勉强得以为生足矣,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这一时期的设计主要是“以政治为核心”的,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都比较封闭,审美准则也是为政治服务的,并以革命精神为理念,破除旧习俗及传统为主要形式。因此在设计元素的应用上比较统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二、“引进”需求时期
改革开放,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2]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的巨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持续快速的发展。
在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国内的经济快速发展,设计领域也是蓬勃向上。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在设计领域里早已是求贤若渴,继续的注入新鲜血液,改革开放,打开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一时间,外来文化一拥而入。在文化的碰撞与冲击下求发展,正如大浪淘沙,我们在大量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也是显而易见,过度的崇洋成为了在设计领域很明显的现象,但是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又是不可避免的。现代与传统,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设计领域中表现的也是十分的明显,主要表现在对他国百花齐放的设计过度的崇拜。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设计领域快速发展,在这个时期在设计元素的需求中主要就是,引进,大量的引进,以崇洋和仿制为主。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当时人们的思想领域的控制下,所谓的“引进”便可以吸引消费,形成一种良性的经济循环。
三、“创新”需求时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从此中国的经济迈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不论在法律上还是在开放市场上,中国都很好的履行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因此中国的出口持续快速的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不断提高,国内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成功的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在临近中国的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挑战也越来越大,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在设计中无论是单纯的依靠政策的指引或是单纯的引进外来元素都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5]当今中国设计需要创新和升级,并通过经典案例剖析了最具创新性产品与设计发展的趋势,包括集成新技术越来越重要、文化与产品的设计关系日益密切、市场模式的设计将成为设计的重要内容等。对于如何创新中国设计,潘云鹤提出,应加大设计的集成度,加快迈向设计舞台中央,设计者在设计中要道技共谋,要协同创新,要造就设计界的帅才。
在信息,网络,文化,品牌经济效益的冲击下,中国进入了疯狂的设计时代。商品的关系已不再是供大还是需大的问题,而是品牌,产品设计,形象管理和广告的战略等问题。为打造“品牌形象”设计的作用也不再是功能作用,他已成为人们需求及生活的某种标示与象征。因此设计也越来越受到期待与追捧,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则更需要创新。以新的创作理念很好的利用设计元素来进行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当下适合人们口味的作品。
不管是在什么时期,对设计发展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但是处在特定的时期阶段内又是那么的合理,不过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不断的继承与发展最后才得以发展,当代中国的设计也是如此。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4]正如爱默生在他那篇《论自信》的散文中所说的:总有一天人们会认识到,嫉妒等于无知,模仿无疑于自杀。一个人不管好坏,必需先接受自己。虽然广阔的宇宙不乏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不把它们根植于自己的土地上,富有营养的谷粒不会自己送上门来。因此,中国设计界更应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设计兼容并蓄,用严谨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和文明,而要完成“中国特色”,“中国设计”的历史使命就要通过企业作为一个基本的平台逐步实现。当代中国的设计前途一片大好,我们面对的挑战一样艰巨,必须总结前一时期经验,仔细的分析,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的建设中国设计。(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设计现代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张维迎:《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J],上海人民出版社
[3]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M],人民出版社
[4]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M],花城出版社
[5]《宁波日报》,[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