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将从其所在的单位辞职,原因是自己抱着改革的目标而来,而经过几个月的运作,其改革思路却遭到了原有单位同事的强烈反对。因此,在挫败感和无力感的双重打击下,决定向当时力邀自己加盟并给予了极大支持的单位领导告别。
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改革故事。虽然事涉一个单位而非一个国家,事涉一件具体事情而非一个宏大改革命题,但是,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一个颇具开拓性的改革目标,一个原来的保守群体,以及在这些元素中发生的激烈的碰撞,却都给了我很好的对我们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所经历的改革的思考。
我奉劝这个朋友坚持下去:作为一个立志改革的人,除了具有坚定的改革精神和目标以外,还必须具有远大的胸怀,要能站在更高视角来审视改革中出现的冲突,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改革者,要坚韧,尤其是在困难重重的时候。
坚韧的性格对于改革者来讲,与改革的精神和目标同样重要。或许有点巧合,我在奉劝这位朋友留下来的时候,与其领导对其挽留的时候,使用了同一个比喻:在他接手该项改革议题的时候,就应该清楚,这里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本来就存在色彩和图案的纸,那么,在此背景下,他所能追求的改革目标和秉持的改革原则就基本上明确的了——就是在这张已经存在色彩和图案的纸上,经过新的色彩和图案的设计,让这张纸变成一张美丽的画。这个过程要做到成本最小,这就决定了,这一改革进程需要先从增量开始,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很显然,我的这位朋友,在这两个关键点上都犯了错误。首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制定了一个全新的改革方案,方案中几乎全盘否定了原来团队的操作,其次,他希望马上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所以,发生剧烈的冲突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仅仅是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就让我这位朋友起了逃避之心。我还告诉他,对于一个改革者来说,在制定自己的改革思路和措施的过程中,广泛的征求包括原有的“老人”的意见,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同时,也是保证改革方向正确性所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对于一个改革者来讲,与对改革追求的勇敢和果断同样重要的是,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和胸怀,如果一个改革者陷入了对自己方向设计的过于自信,纵然是给你一张白纸,也未必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来。而且市场竞争是残酷的,给改革者试错的空间也是很小的。
说了这么多,大概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改革者怎么分清和处理“存量”中的优点和痼疾,怎么看待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关系,怎么处理颠覆性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关系,改革者应该具有的视野、胸怀、气度。而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改革者来说,坚韧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永远不能丢的,否则,难担重任,难成大事。
当然,我相信我与朋友的这些探讨是具有更广泛的时代意义的。这让我想起一个让我颇为感慨的对比。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出生的那个豫东乡村,普通的老百姓对当年国家的改革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意识,以至于包括父亲在内的很多人纷纷给寄托了自己未来希望的孩子起名为“建国”、“建华”、“幸福”等名字,而在3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在这个豫东乡村,更多的人开始担心和怀疑于他们的土地会不会被收回?他们经营多年的房屋将会被怎样处理?
在这一历史性的对比中,无意中给我一个思考当下改革形势的角度——我们目前的改革故事在更加多元化的争论中,阻力也与之俱增,其中,存量和增量的改革关系的处理越来越复杂,而对方向性的判断也越来越难以达成广泛的共识。而在这个时候,对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和坚韧勇敢的精神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在此,记录下我对这位朋友的劝告和探讨,与身处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者共勉。
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改革故事。虽然事涉一个单位而非一个国家,事涉一件具体事情而非一个宏大改革命题,但是,在这个故事中,一个具有改革精神的人物,一个颇具开拓性的改革目标,一个原来的保守群体,以及在这些元素中发生的激烈的碰撞,却都给了我很好的对我们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所经历的改革的思考。
我奉劝这个朋友坚持下去:作为一个立志改革的人,除了具有坚定的改革精神和目标以外,还必须具有远大的胸怀,要能站在更高视角来审视改革中出现的冲突,而且,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改革者,要坚韧,尤其是在困难重重的时候。
坚韧的性格对于改革者来讲,与改革的精神和目标同样重要。或许有点巧合,我在奉劝这位朋友留下来的时候,与其领导对其挽留的时候,使用了同一个比喻:在他接手该项改革议题的时候,就应该清楚,这里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本来就存在色彩和图案的纸,那么,在此背景下,他所能追求的改革目标和秉持的改革原则就基本上明确的了——就是在这张已经存在色彩和图案的纸上,经过新的色彩和图案的设计,让这张纸变成一张美丽的画。这个过程要做到成本最小,这就决定了,这一改革进程需要先从增量开始,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很显然,我的这位朋友,在这两个关键点上都犯了错误。首先,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制定了一个全新的改革方案,方案中几乎全盘否定了原来团队的操作,其次,他希望马上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所以,发生剧烈的冲突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仅仅是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就让我这位朋友起了逃避之心。我还告诉他,对于一个改革者来说,在制定自己的改革思路和措施的过程中,广泛的征求包括原有的“老人”的意见,不仅仅是一个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同时,也是保证改革方向正确性所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对于一个改革者来讲,与对改革追求的勇敢和果断同样重要的是,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和胸怀,如果一个改革者陷入了对自己方向设计的过于自信,纵然是给你一张白纸,也未必可以画出美丽的图画来。而且市场竞争是残酷的,给改革者试错的空间也是很小的。
说了这么多,大概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改革者怎么分清和处理“存量”中的优点和痼疾,怎么看待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关系,怎么处理颠覆性改革和渐进式改革的关系,改革者应该具有的视野、胸怀、气度。而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改革者来说,坚韧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永远不能丢的,否则,难担重任,难成大事。
当然,我相信我与朋友的这些探讨是具有更广泛的时代意义的。这让我想起一个让我颇为感慨的对比。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出生的那个豫东乡村,普通的老百姓对当年国家的改革表现出了强烈的认同意识,以至于包括父亲在内的很多人纷纷给寄托了自己未来希望的孩子起名为“建国”、“建华”、“幸福”等名字,而在3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在这个豫东乡村,更多的人开始担心和怀疑于他们的土地会不会被收回?他们经营多年的房屋将会被怎样处理?
在这一历史性的对比中,无意中给我一个思考当下改革形势的角度——我们目前的改革故事在更加多元化的争论中,阻力也与之俱增,其中,存量和增量的改革关系的处理越来越复杂,而对方向性的判断也越来越难以达成广泛的共识。而在这个时候,对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和坚韧勇敢的精神也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所以,在此,记录下我对这位朋友的劝告和探讨,与身处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