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保密有方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c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的办公文件以官府公文居多,多和国家事务紧密相连,内容涉及机密,因此公文的保密工作历来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
  “想方设法”保秘密
  我国古代对于公文的保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商朝时,设立了守藏史这一官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周朝继承了商朝的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有《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
  到了秦朝时,在文书上玺印封缄,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已是普遍的一种做法。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上奏的官员必须仔细捆好竹简,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随后,奏章被送到章台,由身边侍卫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如果看见封泥完好,就表示奏章没有被人私自偷拆阅览,方可敲掉泥封壳御览。对此,东汉学者卫宏也在《旧汉仪》中有“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之说。
  到了东汉时期,办公文件保密用的“封泥”竟然成为把守关隘的比喻词。在《后汉书·隗嚣传》中有一段话:“元(王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说明守关如封泥,应小心翼翼,不得有一丝疏漏。
  泄密要受重罚
  无论古时还是现代,秘密的泄露都会引得许多“有心人”趁虚而入,或兜售官府信息牟取私利,或结党谋私趁机作乱。汉明帝刘庄就曾对尚书官员说过“机事不密则成害”的话。所以,古代人不仅注重保密措施的细节严密,同时对待泄密之人,无论他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要给予极其严厉的惩罚。
  比如唐德宗时的宰相窦参,他十分喜爱自己的侄子窦申,经常与窦申一起商量官员的任命决定。贪婪的窦申便暗地把消息泄露给被任命的人,以谋求钱财。
  时间长了,窦申的行为被德宗知晓。德宗大怒,将窦参和窦申二人贬官。窦参的无意泄密和窦申的故意泄密,都使他们得到了悲惨的下场。正所谓“有可言,有可不言”,深知此理,才得长久。
  由保密看为人
  汉成帝即位后,孔光以其卓越的才能被任命为尚书,随着皇帝逐渐开始重用身边近臣,尚书成为掌管机要的重要部门。孔光“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问,据经法以心所安而对,不希指苟合”,对于凡是涉及与皇帝之间对话内容的草稿一律销毁,如果想推荐某人做官,也不会让其知道是自己举荐的,以防结党营私。
  家人知道孔光的嘴非常严,也不去找那个无趣,但出于对皇宮的好奇,有一天向孔光询问:“长乐宫温室殿前种的都是些什么树啊?”他听罢,皱了皱眉头,先是沉默不语,继而顾左右而言他,完全答非所问,真是自觉遵守“莫谈国事”的原则!
  孔光的榜样精神感染了后世许多保密工作者,如梁武帝时的周舍。与他人谈话时,周舍经常滔滔不绝而且玩笑不断,但令人惊叹的是,他的谈话内容竟无一字涉及国家机密。还有唐太宗时的杨师道,常以答非所问的方式回绝亲朋好友出于好奇的询问。也因此,这些谨慎认真的人都受到了皇帝颇为长久的重用。
其他文献
我对奈良持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式的牵挂。雨后初晴的午后,流连于它平实而幽僻的旧巷子里,每每觉得仿佛回到童年的浙东小城。青石路,杂乱交错的电线杆,墙角边的秋菊花盆。整个深秋午后,清凉空气里几乎什么声音都没有。如此相似。现今,记忆中的童年小城早已被改造成商业气息沸腾的新城,奈良却似持久地停滞在一种旧日的意兴阑珊和波澜不惊之中。  在狭小悠长的巷子里,不经意走进一个陶器作坊,主人不在,也许在里面的工作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