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一号文件”:中国农民的温暖记忆

来源 :三农中国·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段泽被百姓的历史,都会有一些刻骨铭心的温暖记忆——
  “农村改革发源地”安徽小岗村里,矗立着“大包干”纪念馆,记录着“包产到户”带给农民的温饱。
  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在取消农业税的2006年,铸造了一尊“告别田赋鼎”;2008年,他再铸“恩惠鼎”,表达对惠农政策的感谢之情。
  点点滴滴的历史见证,汇成涓涓细流,贯穿农村改革30年的历史长河:从“瓜菜代”式的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从“皇粮国税”“三提五统”到免征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再到给予农民补贴;从城乡分割到统筹城乡,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
  沿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农民这些温暖的记忆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不断的惠农强农政策,特别是关于“三农”问题的十个“一号文件”。
  
  从大包干分田到户、专业户蓬勃而出,到“洗脚上田”办企业……亿万农民告别饥饿,奔向小康
  
  记者来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家。现年67岁的老汉,仍记得那份摁有18个鲜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合同书:“我们分田到户……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合同书如今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见证。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有望突破6500元,严俊昌老汉说:“没有包产到户,农民就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就没有后来的发展。”
  小岗村的突破,具有思想启蒙、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第一个“一号文件”发出后,有的农民当天到城里书店要买本“包产到户政策书”。在“农村学大寨”的山西昔阳县,群众说:“砸了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头儿不干,咱大家干。”1983年和1984年的“一号文件”又进一步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大包干’后,俺农民吃饱了肚皮,就有了新的想法。最早我和村里一些人偷偷地跑运输、卖石子、织毛线,有的甚至躲到山沟里办企业,挣了钱不敢存银行,整天提心吊胆的。到底允不允许私人买拖拉机和汽车,允不允许私人跑长途运输,允不允许合伙入股修鱼塘按股分红,允不允许办社队企业……大家伙都盼着上面给个准信。”河南省米河镇小里河村村民张春旺是全省第一批乡镇企业家之一,他回忆说:“很快,‘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答案。1983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出放活农村工商业,1984年的‘一号文件’鼓励发展社队企业,鼓励专业户生产致富,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大家伙一听,可真提劲!一下子办起了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企业。”
  在珠三角,在苏南、温州,以前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乡镇企业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江苏江阴市华西村,2008年企业销售收入预计超过500亿元。这个村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别墅村”,想起改革开放前办企业时“白天关门应付检查,晚上加班加点生产”的日子,村党委书记吴仁宝感慨道:“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实事求是是灵魂!”
  种粮大户、养鸡专业户、蔬菜专业户……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想当年,不让种花,说是‘资本主义的草’,农民种一回,公社割一回。”在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河南鄢陵县,柏梁镇的“花王”姚清然回忆说,“1985年的‘一号文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而1986年的‘一号文件’又强调增加农业投入。随着逐步取消了对俺农民的指令性种植计划,花卉种植开始大发展,出现了许多种花、贩花的专业户。”姚清然五兄弟渐渐分工:老二、老三和老四出门卖花当“花商”,老五在家制种育苗当“花工”,老大负责生产仍当“花农”。如今,五兄弟都买了小汽车。
  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阔步发展,又一次带来乡村巨变,农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30年前的一天,江西靖安县宝峰村农民李科堂用一辆借来的拖拉机把新娘拉回了家。“做梦也没想到,现在儿子结婚,能用10辆小汽车把媳妇娶回家。”他感慨道,“真像做梦一样。”统计表明,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
  
  从农民建造“告别田赋鼎”“告别田赋纪念碑”,到负担卡内容的变迁……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农村改革始终不断推进。1986年以后,中央审时度势,先后就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繁荣小城镇经济、深化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导向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实施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历次党代会和全国两会上,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得到再三强调。
  随着一次次农村改革的能量释放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党中央清醒地看到: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由于农民负担沉重,部分农区干群矛盾突出。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的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历史性地实施“两减免(减免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着眼于减负增收,自此,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
  农村改革探索实现对农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转折。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费16万元,先后铸造两个鼎——“告别田赋鼎”、“恩惠鼎”,则是以“多予、少取、放活”为特征的新时期农村改革的生动注脚。
  “告别田赋鼎”铸于2006年,正是免征农业税的当年。铭文仿佛是一段厚重的历史:“田赋始于春秋时代……1979年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乾坤转天地变。从2006年1月1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田赋。亿万农民歌唱社会主义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说起铸鼎的缘由,王三妮老汉感叹:“我家7口人、14亩地,以前每年要缴农业税费532元,种田不挣钱。从2004年开始减免,到2006年免征农业税,种地不但不交钱,政府还给补216元。人要讲报答,我是农民,铸鼎表达感激!”
  故事并没有结束。2008年王三妮再铸“恩惠鼎”。十条铭文历数免除农业税、各类农业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子女上学免费、农民工免费培训技术等惠农政策。铭文的结论质朴而深刻:“惠农政策给我家7口人带来收益共5000余元,深感党和政府对农民的恩惠……”
  无独有偶。2007年3月,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宋家坪村500余名农民竖立起“告别田赋纪念碑”,碑文记录着“……二零零六,农税全免,五百人口,四百亩田,减税七万,实惠八方。”
  沉甸甸的铜鼎和石碑,承载着同样沉甸甸的情感,透露出一段时期里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凸显着新时期农村改革五个“一号文件”的分量。
  2004年至2008年的5个“一号文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免除农业税,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2006年开始正式全面免征农业税一项,农民当年减负500多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资金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
  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交通村八组农民朱建华收藏的14年农民负担卡,前后对比,折射出“索取”与“给予”之间的巨大差异。上世纪90年代末,监利县因农民负担重闻名全国。翻开朱家4.9亩责任田的票据本,不难看出当年状况:1998年,总负担1277元;2000年,实缴负担1514元。
  朱建华的收藏慢慢发生了变化:2005年免除农业税,只缴291元;2006年总负担302元,扣除国家发的各类补贴,实际上缴144元。 票据中的“三提五统”“共同生产费”已成为历史,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新词儿进入了朱家的账单。
  去年朱建华一口气承包了15亩荒田。他说:“税改前,负担重,很多农民弃田不种。现在取消了农业税,种田有补贴,大家抢田种。”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这个“一号文件”标志着国家明确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2007年的“一号文件”再度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俺农民兄弟追求的目标!”河南濮阳县西辛庄村李连成说。西辛庄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李连成总结了这几年村里的“几多几少”——
  哪些“多”了?家家户户的收入多了,敬老爱幼好事多了,新村建设谋事多了,园区投资办厂多了,农村基础设施多了……
  哪些“少”了?村里的土路少了,没有学历的农民少了,工厂耗能少了,老百姓的牢骚少了……
  哪些由“没”变“有”了?有了农民工培训大楼;有了一流的教学楼,村里的学生不用出村上学了;村里有了诊所、宾馆、超市……
  新时期五个“一号文件”,破解着“三农”难题。农民人均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期,增幅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在十七大报告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基础上,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008年2月,全国两会。分别来自广东、重庆和上海的胡小燕、康厚明、朱雪芹成为中国首批农民工代表,外电评论,这是中国政府倾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象征。
  “国家应该制订农民工休假制度,让他们回家时错开春运高峰”;“建议制订农民女工生育保险。很多农民工姐妹现在怀孕后只能辞职回老家生孩子”;“我主要关注的是农民工待遇问题”……三位农民工的建言、希望,代表着2亿多农民工的心声。
  在广东打工9年的四川农民胡小燕说起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存”的转换,百感交集:“我到城里打工,受到过歧视、遭遇过白眼,最苦的时候一天要上十几个小时的班,最难受的是辛辛苦苦一年还被拖欠工钱。虽然还有许多不满意,但是现在政府越来越注意倾听农民工的意见,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工资发放等多方面制定了保障措施,我们融入城市越来越容易了。2008年两会上传递出统筹城乡的信息更是让亿万农民振奋!”胡小燕一项一项地列举:
  ——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
  ——建立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大大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民纳入保障范围,构筑了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2007年6月,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一场统筹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的变革开始了破冰之旅。
  成都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民逐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权利,“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重庆市确立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为重庆“农民工日”,到2020年,全市计划逐步引导1000万农民工及家属进城变市民。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村民曾华美在城里买了125平方米的花园小区房,全家都搬到城里住了。她说:“我们那里的许多农民有的做花卉生意,有的跑运输,都在城里安家落户了。”在重庆南岸区,有4000多名农民工住进了政府兴办的农民工公寓,来自潼南县玉溪镇的刘红光说:“过去16个人挤在街边的塑料布棚里睡大通铺,一人一米多宽,天上下大雨,里面毛毛雨;现在住在公寓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一天才收1元钱,真是咱农民工的家!”
  200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广厦重庆一建公司的农民工合唱团唱响《农民工之歌》——身上沾泥花,脸上挂汗花,为了一个梦啊,进城闯天下,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哪,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
  歌声,唱出了亿万农民的温暖记忆,也唱出了对明天的憧憬和希望!
其他文献
文章在轨道类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需求按照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理念,对中职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进行了专业定位,并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方
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进行了探讨。首先,指出教师要引入教学新理念,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然后,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教师
【摘 要】 高中英语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是课外材料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课外;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当今社会对英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考英语阅读文章越来越难,因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势在必行。然而,在朗读、精读、课内读形式下,课本文章简单、语言知识讲解无趣、教学方式刻板,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难以提升。  二、教学设计理念  三、学情分析  四、教材分析  
【摘 要】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的初中化学课程理念强调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国际竞争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竞争力的要害。
情境教学渊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李吉林老师将其正式运用于小学语文教育,并形成了系统的情境教育理论。同样,情境教学也适用于高校,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助
【摘 要】 由于目前的高中教材中许多实验所用到的物质都具有污染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师生的健康,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教学。并且由于有毒物质的反复使用,也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惧怕,在高度提倡环保意识的现今时代,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而想要完成这一理念必须通过不断更新、创新实施方案,完善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并且呼吁更多的实验者有效地实施绿色化的实验方案。  【关键词】高中化学;绿色教学;研究对策
【摘 要】 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对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问题分析,指出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是问答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真正的交流;过度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导致学生阅读能力降低。提出了改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对策,具体是转变教学方式,改进语文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切实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
文章针对当前中高职正在开展的中高职衔接工作,从中高职衔接工作的背景、原则、主要内容、招生改革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结合苏州地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展开探讨。
【摘 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问题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是问题,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英语能力获得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式教学;教学效率  问题式教学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后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