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反映出课程观念上的创新,在课程性质观、目标观、内容观和课程评价观上完成了建设性的明显革新,突出了强烈的人本意识与发展意识。基础教育课程能否成功,语文课程目标能否实现,其关键在教师。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与本质,明确自身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差距及在新课程改革中的责任,自觉、主动地实现包括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手段在内的自身素质的全面更新,从而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一、完成教育观念转变,建构新课程价值观
语文教师要迅速完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换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以往语文教学仅仅关注认知性目标,存在着严重的唯知主义倾向。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持续发展的引导,漠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创造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等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课标的实施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标的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样的变革,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面临全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生观和教师观,在此基础上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从而自觉、主动地完成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即由知识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研究者。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随之更新,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唯有如此,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母语课程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才能得到完整的提升。
二、提升专业化水平。做新课程的塑造者
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育素质,而提升教师素质则是提升教育素质的前提。
之前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局限于学科知识的再学习和进行教学方法、技能、备课等的操作性训练,从而导致教师教育中职业专业性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现状,必将对教师的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无疑会阻滞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今,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以课改为契机,有意识地、系统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尤其要了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只有教师真正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本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2门边缘学科进行学习,以充实自身的基础性知识,使自己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知识视野的扩展及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能使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如地展示语文学科的无限魅力,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基础性、人文性的课程价值,进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自觉内驱动力。此外,教育学科类的相关知识也应成为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规律,教师的教育才是科学的、高效的。
另一方面,要形成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相吻合的专业能力。具体地讲,就是教师要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进行教育组织的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只有如此,语文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动同语文课程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走势相吻合,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校本、班本语文课程体系。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教育专业化的要求,既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工程,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强师工程。它必将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促进者。
三、主动优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生态
语文教师要主动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自觉进行变革。
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手段,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要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技能,如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等等,甚至可以主动大胆地尝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而且还要熟悉各种教育技术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媒体软件的编制技能和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技能。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突破课堂教学与书本传授的封闭性,使有字之书同鲜活的现实这—无字之书融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语文教师不应满足于做新课程的具体执行者,而更直该主动参与、大胆担当,做新课程建设的拓荒者、耕耘者和收获者。每—个细微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语文教师以创造性的思维和建设性的态度去发现、摸索、探究,从而推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责任编辑 杨晶晶)
一、完成教育观念转变,建构新课程价值观
语文教师要迅速完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换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者。以往语文教学仅仅关注认知性目标,存在着严重的唯知主义倾向。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持续发展的引导,漠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缺乏学习的激情和创造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则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在品德、才智、审美等几方面分别构建认知、情感、技能目标甚至更深层次的目标。它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新课标的实施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新课标的评价突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样的变革,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理念与行为面临全新的挑战,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全新的机遇。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生观和教师观,在此基础上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从而自觉、主动地完成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即由知识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研究者。
教师的教学策略也要随之更新,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唯有如此,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母语课程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精神境界、个性品德和语文水准才能得到完整的提升。
二、提升专业化水平。做新课程的塑造者
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转换为新课程的塑造者。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育素质,而提升教师素质则是提升教育素质的前提。
之前的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局限于学科知识的再学习和进行教学方法、技能、备课等的操作性训练,从而导致教师教育中职业专业性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现状,必将对教师的教育质量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无疑会阻滞教师自身的发展。而今,在新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通过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中小学语文教师应以课改为契机,有意识地、系统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尤其要了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只有教师真正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本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2门边缘学科进行学习,以充实自身的基础性知识,使自己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底蕴。知识视野的扩展及学科之间的触类旁通,能使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如地展示语文学科的无限魅力,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基础性、人文性的课程价值,进而点燃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自觉内驱动力。此外,教育学科类的相关知识也应成为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规律,教师的教育才是科学的、高效的。
另一方面,要形成当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相吻合的专业能力。具体地讲,就是教师要具有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进行教育组织的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只有如此,语文教师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动同语文课程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走势相吻合,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校本、班本语文课程体系。
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的教育专业化的要求,既是一项系统化的长期工程,也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强师工程。它必将使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和学生知识结构的促进者。
三、主动优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生态
语文教师要主动地进行教学手段的更新,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这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自觉进行变革。
为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手段,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要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技能,如探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等等,甚至可以主动大胆地尝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而且还要熟悉各种教育技术工具的性能、特点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际操作技能、媒体软件的编制技能和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技能。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突破课堂教学与书本传授的封闭性,使有字之书同鲜活的现实这—无字之书融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语文教师不应满足于做新课程的具体执行者,而更直该主动参与、大胆担当,做新课程建设的拓荒者、耕耘者和收获者。每—个细微的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语文教师以创造性的思维和建设性的态度去发现、摸索、探究,从而推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责任编辑 杨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