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在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后,如何高效的实现发展目标就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能否取胜的关键。员工作为企业构成的细胞,其行为结果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率,进而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本文从控制员工行为结果的角度来逆向分析如何针对性的制定相关企业制度,旨在为提高企业效率做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员工行为;行为分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083-01
1 员工行为的产生过程
员工是构成企业的细胞。企业内每个员工行为结果的合集共同影响着企业整体的行动效率和目标实现程度。员工对行为结果的预期使其产生了行为的动机,行为动机进一步推动员工采取一系列行为,进而产生了实际的行为结果(如图1所示)。因此从整个流程图逆向分析,如果要提升企业效率更好实现企业目标就要对员工的行为结果有效控制,使所有员工朝着公司的目标去努力工作。这种控制就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企业制度来保障。
我们可以先从影响员工做出行为选择的决策(即:行为动机)的两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它们分别是员工的价值观和其对行为结果的预期。所以企业如何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和其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就成为制定相关制度的依据:每个员工在进入企业前都有其自身固有的价值评价体系,即价值观,所以企业在招聘新的员工进入企业工作时,就应该在招聘制度上严格把关,通过人力资源测评等手段筛选出那些个体初始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以此作为企业初选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这种招聘制度选出的员工可以更快融入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环境,进入工作角色。随着企业文化不断进步发展和完备的员工培训制度的建立,使员工的价值观和服务意识与企业文化进一步融合,从根本上影响到员工行为动机的形成。另外一个影响员工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员工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判断,如果员工预期他此次行为的结果是对他个人利益有益的,当然会将该行为付诸实施甚至会不断强化该行为;如果预期此次行为的结果对其个人利益无关甚至是可能使其个人利益受损,那样员工便不会采取行动甚至抵制自己与周围人的这种行为。
2 员工行为的分解与制度对策
在员工具备了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动机之后,其行为过程就成为影响行为结果的直接因素。所以员工仅仅拥有良好的工作意愿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企业相应的制度对行为过程进行控制,保障行为的结果确实是符合企业期望的结果,从而避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好心办坏事”的不良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对员工行为过程的细化分解,具体看一下如何有针对性的建立企业相关制度。员工的行为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行为的方向性,行为的强度以及行为的持续性。可由一个箭头图形形象表示(如图2),箭头图形的指向代表行为的方向性,箭头图形的宽度代表行为的强度,箭头图形的长度代表行为的持续性。
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有一点是需要明确和肯定的,那就是首先要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正确的做事。由此可见员工行为方向性的重要程度。在员工行为的方向选择中,基本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员工行为的方向与企业要求背离,另一种情况是员工行为的方向与企业要求基本一致,但有所偏差。对于前一种情况的产生,可以基本认定是员工的工作动机上出了问题,比如具体体现为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甚至想损害公司利益以满足个人利益等。解决和预防此类问题发生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需要企业明确哪些行为是有损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并针对性的制定严格惩罚措施,严厉杜绝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的发生。对于后一种情况,可以基本认定员工是有着良好的工作动机和意愿,只是在遇到实际问题,采取具体到行为时,行为的方向性和企业的要求产生一定偏差。比如常见的“好心办坏事”。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企业就需要对员工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针对不同情况下员工应该采取何种行为措施进行详细制度规范,建立不同岗位员工的行为准则。这样,员工在各自工作岗位工作中遇到和制度规范中同样的情况时,直接参照企业制度规定的处理方法去应对即可,而且提高了办事效率,所以说正确的做事需要好的方式方法和制度规范。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鼓励员工正确的行为导向,找出优秀员工在企业中树立榜样,引导行为方向错误的员工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员工行为的强度直接表现为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它与企业的短期激励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这样就将员工的个人眼前利益与企业短期效益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绩效考核标准,避免分配不公的现象发生,从而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激励起了副作用。
员工行为的持续性是决定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与企业的长期激励制度密切相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员工在自身的物质追求和个人利益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成为其人生的更高目标。企业建立完善的长效激励制度,如股权激励制度,让每一个为企业工作的员工都能拥有公司的股份,这样就使得员工真实的感觉到他不仅仅是在为企业而工作,更是在为自己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一来,员工行为的持续性自然就更为长久,企业员工队伍也可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3 结论
综合分析,我们要合理利用正激励和负激励,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将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规范的企业制度对员工的行为方向选择进行引导与规范,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共同朝着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方向努力工作。只有这样,在同等行为强度和持续性下,员工合力效果最大,企业的内耗最小,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企业整体效率才最高。
参考文献:
[1] 贺远琼,田志龙..我国企业员工行为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流通经济,2002第5期,P27-30
[2] 刘丽梅,高迎平,杜锁房.企业员工行为控制与激励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第11期P134-136
【关键词】员工行为;行为分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4-0083-01
1 员工行为的产生过程
员工是构成企业的细胞。企业内每个员工行为结果的合集共同影响着企业整体的行动效率和目标实现程度。员工对行为结果的预期使其产生了行为的动机,行为动机进一步推动员工采取一系列行为,进而产生了实际的行为结果(如图1所示)。因此从整个流程图逆向分析,如果要提升企业效率更好实现企业目标就要对员工的行为结果有效控制,使所有员工朝着公司的目标去努力工作。这种控制就需要企业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企业制度来保障。
我们可以先从影响员工做出行为选择的决策(即:行为动机)的两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它们分别是员工的价值观和其对行为结果的预期。所以企业如何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和其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就成为制定相关制度的依据:每个员工在进入企业前都有其自身固有的价值评价体系,即价值观,所以企业在招聘新的员工进入企业工作时,就应该在招聘制度上严格把关,通过人力资源测评等手段筛选出那些个体初始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较为接近的人,以此作为企业初选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这种招聘制度选出的员工可以更快融入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环境,进入工作角色。随着企业文化不断进步发展和完备的员工培训制度的建立,使员工的价值观和服务意识与企业文化进一步融合,从根本上影响到员工行为动机的形成。另外一个影响员工行为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员工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判断,如果员工预期他此次行为的结果是对他个人利益有益的,当然会将该行为付诸实施甚至会不断强化该行为;如果预期此次行为的结果对其个人利益无关甚至是可能使其个人利益受损,那样员工便不会采取行动甚至抵制自己与周围人的这种行为。
2 员工行为的分解与制度对策
在员工具备了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动机之后,其行为过程就成为影响行为结果的直接因素。所以员工仅仅拥有良好的工作意愿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企业相应的制度对行为过程进行控制,保障行为的结果确实是符合企业期望的结果,从而避免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好心办坏事”的不良结果。我们可以通过对员工行为过程的细化分解,具体看一下如何有针对性的建立企业相关制度。员工的行为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行为的方向性,行为的强度以及行为的持续性。可由一个箭头图形形象表示(如图2),箭头图形的指向代表行为的方向性,箭头图形的宽度代表行为的强度,箭头图形的长度代表行为的持续性。
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有一点是需要明确和肯定的,那就是首先要做正确的事,其次才是正确的做事。由此可见员工行为方向性的重要程度。在员工行为的方向选择中,基本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员工行为的方向与企业要求背离,另一种情况是员工行为的方向与企业要求基本一致,但有所偏差。对于前一种情况的产生,可以基本认定是员工的工作动机上出了问题,比如具体体现为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甚至想损害公司利益以满足个人利益等。解决和预防此类问题发生的最直接办法就是需要企业明确哪些行为是有损企业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并针对性的制定严格惩罚措施,严厉杜绝损害企业利益的行为的发生。对于后一种情况,可以基本认定员工是有着良好的工作动机和意愿,只是在遇到实际问题,采取具体到行为时,行为的方向性和企业的要求产生一定偏差。比如常见的“好心办坏事”。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企业就需要对员工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针对不同情况下员工应该采取何种行为措施进行详细制度规范,建立不同岗位员工的行为准则。这样,员工在各自工作岗位工作中遇到和制度规范中同样的情况时,直接参照企业制度规定的处理方法去应对即可,而且提高了办事效率,所以说正确的做事需要好的方式方法和制度规范。与此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鼓励员工正确的行为导向,找出优秀员工在企业中树立榜样,引导行为方向错误的员工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员工行为的强度直接表现为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它与企业的短期激励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这样就将员工的个人眼前利益与企业短期效益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绩效考核标准,避免分配不公的现象发生,从而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得激励起了副作用。
员工行为的持续性是决定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与企业的长期激励制度密切相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员工在自身的物质追求和个人利益得到基本满足之后,自我价值的实现就成为其人生的更高目标。企业建立完善的长效激励制度,如股权激励制度,让每一个为企业工作的员工都能拥有公司的股份,这样就使得员工真实的感觉到他不仅仅是在为企业而工作,更是在为自己工作,实现自我价值。这样一来,员工行为的持续性自然就更为长久,企业员工队伍也可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3 结论
综合分析,我们要合理利用正激励和负激励,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将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利用规范的企业制度对员工的行为方向选择进行引导与规范,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共同朝着企业健康稳步发展的方向努力工作。只有这样,在同等行为强度和持续性下,员工合力效果最大,企业的内耗最小,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和企业整体效率才最高。
参考文献:
[1] 贺远琼,田志龙..我国企业员工行为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中国流通经济,2002第5期,P27-30
[2] 刘丽梅,高迎平,杜锁房.企业员工行为控制与激励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第11期P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