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材中的细节辨析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x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教材在江苏省已使用多年,并修改多次。与此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也作过相应修改。在使用该套教材中,笔者还是发现了诸多细节问题,现整理成文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僧肇观点与教参解读不一致
  依据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述,物质世界应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教材进而分析对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两种错误认识,即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为此,教材第32页相关链接中,列举了克拉底鲁、惠施和僧肇的典型观点来补充介绍诡辩论;在接下来的专家点评中,介绍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说,以此介绍形而上学不变论。
  问题是僧肇的观点不是诡辩论而应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即力图从变化中求不变。在人教版的教师用书第99页对僧肇的观点给予上述解读。僧肇与芝诺的“飞矢不动”说一样,实质上都在否认事物间存在的客观联系。僧肇在其《物不迁论》中认为:“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虽然僧肇看到了的事物有静有动,但他对事物的运动绝对性表示怀疑,认为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僧肇之所以从变化中求不变,源自其佛教思想。冯友兰先生在所著《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僧肇是中国杰出的佛教思想家。佛教历来就有轮回说。轮回说强调因(业)果(报)关联,因果的锁链构成“生死轮回”。“众生皆苦”主要源自于此。人要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的唯一办法便是“觉悟”,即人不再贪恋世界、执迷不悟,而是无贪欲、无执着,这样人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即“涅槃”(人与宇宙融为一体)。换句话说,这里有一个不死的“我”存在,这个“我”是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山东大学哲学系沈顺福教授在撰写的《僧肇哲学与玄老思想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及该观点。“人与宇宙融为一体”思想和中国古代的道家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庄子认为圣人或称“至人”,与“大一”(即宇宙)是一体,宇宙永在,因此圣人也长生不老。从以上的表述中,或许能简要了解僧肇的“从变化中求不变”的思想渊源。
  意识与认识的定义值得探究
  教材对意识的定义表述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这里的“映象”切不可换成“映像”:前者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后者指的是因光线的反射作用而显现的物像。)教材对认识的定义表述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福建师范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主任苏振芳教授在撰写的《“意识”与“认识”定义刍议》一文中明确指出,意识和认识的定义有着相似之处,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然而两者在反映的层次、深度、过程与结果等方面存在差别:具体讲,就是意识和认识都属于心理范畴,其中认识是人的心理向意识过渡的中介,意识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形式;认识反映的是客观现实本身,而意识是对客观现实本身的把握;认识体现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意识则体现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结果。意识不仅对客观现实具有知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有对客观现实的理解、分析、综合、概括、判断进而形成某种知识体系的一面。而知识的产生是认识过程的结果,意识是两方面的有机统一。由此,苏振芳教授给予意识与认识新的定义:意识是客观现实在人的心理活动基础上,经过认识的中间环节而在人脑中的最高反映形式;认识是意识产生和发展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并获得知识的过程。
  价值观与价值判断关系不明确
  对于价值观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关系,很多学生甚至包括一部分教师都不能准确描绘。首先,教材解读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和属性。物永远都是价值客体;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此外,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对主体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认识和理解。换言之,价值观实际上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客体间的某一关系的哲学思考。
  价值判断是人对事物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然而,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一旦形成便对社会存在尤其对人们的各种行为产生重大导向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
  至此,书本没有明确指出价值观与价值判断和选择之间的内在关系。但在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第284页有所提示。即价值观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换言之,价值判断和选择要建立在人们对某一客体价值的既定认识基础上的。显然,已有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反过来,人们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不仅体现、甚至重塑已有的价值观。例如,“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杨善洲,正是由于他有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他在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同时也升华了他的人生价值。因此,笔者认为价值观与价值判断和选择不可混为一谈,两者有内涵的差别,但两者又是相互影响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学好语文的重要环节是课前进行预习,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通过预习,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强化训练,通过实践让孩子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预习中有困惑,讨论交流时能集中注意力思索探究,提高预习水平,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激发阅读的兴趣,打造高效课堂。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预习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注重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俗话说得好:“兴趣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能较好的满足高职酒店英语课需要、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文章在阐述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为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在传统的班级常规管理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所建立的班级常规由孩子遵照执行;这里仅仅把常规看作一个名词,关注其静态发展而忽视了它的动态过程,但实际上常规内容和过程都是常规的一部分。在《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引领下,大家越来越关注孩子的发展特点和规律,随着课题《幼儿园艺术化常规管理的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所在幼儿园逐渐意识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以及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教育教学的难度也愈来愈大,教师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进行理性情绪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入手,分析教师情绪失调的原因和情绪管理的应对策略,力求为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提供一些情绪管理的方法,从而减轻教学压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一个真实的教育案例  初一的孩子好动调皮,所以笔者逐渐养成了在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和教师都要有良好的课堂安全感,成功教学才能实现。构建有安全感的课堂,是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学生与引导者的教师,都可能会遇上课堂安全感缺失的情况。如果教师课堂安全感缺失,根本无法构建有安全感的课堂。如何增强教师的课堂安全感呢?教师首先要做到“内外”兼修。  充分备课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