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费配额处罚有失公允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1日,商务部公布了对纺企浪费纺织品配额的处罚办法。1800家未按时缴纳中标保证金的企业,将被收回中标数量,并取消2006与2007两年的配额投标资格。
  对于纺织品企业而言,这样的处罚措施可谓是“极刑”,因为国内纺织品企业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出口为主的,如果连续两年无法获取出口配额,实际上意味着相关企业经营将彻底崩溃。
  事实上,造成配额浪费的原因非常复杂,而非仅仅是企业一方的责任,因此笔者认为把这一过错完全归咎于企业的做法似乎有失公允。
  首先,在中美、中欧纺织品谈判确定之前,由于贸易谈判前景不明朗,在出口规模可能受到限制,企业出口规模无法保证的因素下,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大型欧美采购商,在谈判尘埃落定、配额分配机制确定之前,就已经转而把“采购大单”抛向印度、越南、缅甸等替代国家,因此配额竞标结果确定后,大的订单早已花落别家,导致受限纺织品出口整体出现下滑,部分纺织品配额在事实上失去了市场需求。
  其次,主管部门制定的配额分配、竞标制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目前主管部门采取的70%配额按以往业绩免费分配,而只有30%配额公开竞标的比例格局,使得很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最低开工要求的产品规模。因为按照基本生产发货要求,一项产品需至少达到1000件以上才能够开展,但是在一些品种上,高达三分之一的企业获得的配额数量达不到这一要求,结果就是企业虽然有配额,但却根本无法正常生产和销售,最终只有导致浪费配额。
  再次,盲目的配额炒作导致资源浪费。由于初期配额数量明显的供不应求状况,因此有很多买家参与配额炒作,企图囤积居奇以获取暴利。但最后由于炒家不了解配额的游戏规则,盲目乐观估计海外市场需求,所以高价买入的配额出现价格大跌,最后炒家“套牢”其中,也导致一部分配额被浪费。
  从上面三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造成配额浪费既有市场大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有主管部门主导的配额分配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而真正需要企业承担的责任可能并不是主要因素。所以,在对配额浪费拿出痛打的决心和勇气之前,有关部门首先要弄清楚造成“违规”的真正原因才能依病施药,而不是急于运用行政手段严惩企业。
  笔者认为,为实现管理部门的良好初衷,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如何改进既有的配额分配制度。目前的配额分配制度看似在寻求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一方面试图维护大企业的优势地位,也即公平;另一方面,也想通过市场化手段给予小企业发展空间,也就是效率。但最终的结局是大企业获得了免费午餐却不加珍惜,甚至参与炒作,同时中小企业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既然行政力量主导下无法获得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点,那么取消大型企业的免费午餐,全面开放配额竞标数量,同时在投标起拍时要符合企业的生产销售的实际需要,或许才是破解配额浪费问题的有效途径。
  编辑:黄树辉
其他文献
经济特区之所以小,不是没有能力建大,而是政府并非真想把它们建大,因为印度政府在骨子里是限制外资的。    近年来,为了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效仿并赶超中国”,印度政府将经济特区视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从南部的喀拉拉邦到北部的旁遮普邦,从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到东部的西孟加拉邦,印度每一个地方都在争先恐后地建设经济特区,就连面积很小的哈里亚纳邦也是憋足了劲要建22个新经济特区。  然而,这些经济特区与中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