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上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争论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只要语文老师在思考,这似乎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物理教学没这么热闹,一元还是多元、割裂还是融合之争没这么明显。这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更多的是理性、平和特质,科学过程与结论不会像语文文本一样能够引发出多元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只有同一个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另一方面也因为应试形态下的物理同行们多无思考物理课堂多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物理教学没有一元选择还是多元选择之争,事实上,在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物理教学起点的选择等方面,物理教师实际上面临着诸多选择。之所以这个争论没有显山露水,主要是因为当下物理课堂基本处于一元状态,古井不波。笔者虽居乡野,但如今网络媒体发达,也浏览过不少级别的公开、示范课。冒昧地讲,大多数物理课堂基本上是一个样子,少有能真正融有课堂的现代教学理念、反映科学本质的“另类”课堂,引发不了一元与多元之争。
现代教学理念是什么?科学本质是怎样的?大道至简,取其中最朴素的一点则是以学定教。教师的专业生命依托于学生的成长,师生智慧共生是最终目标,这一点目前说得比较好,做得不行。物理课堂要想反映科学本质,首先就要提供惊异、闲暇与自由——亚里士多德认为产生智慧的三个条件——的课堂条件,这一点说得不多,做得更不行。现以物理教学的出发点为例,讨论物理教学中的教学选择问题。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教学出发点就是物理教师在某一知识点教学的“出手”瞬间,这个瞬间决定了一节物理课的走向与目标,更决定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收获什么。因此,教学起点十分重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出发点,有大量的思考性工作要做,而教学选择的智慧,便蕴含其中。
出发点之于教学而言,是个隐喻。在这一含义中,出发点的选择取决于目的确定。今天物理教学的目的非常狭隘,除却知识与技能外,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两维目标上的收获实际上非常有限——教师一厢情愿的感觉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实际。
目的的狭隘缘于视野的狭隘,而视野的狭隘又造成了教学起点的一元选择,这是必然的无奈。那是不是据此就说物理教学要多元化呢?也不尽然。科学与人文多不重合(因此有人才说,科学需要人文来拯救),学科特质基本相异,这决定了物理教学不会像语文教学那样,有那么明显的多元选择。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尽管对于何为范式,科学史家们争论不休,甚至库恩本人也承认这一概念的应用背景有多层意思。我们仍然以简驭繁,取其最基本的含义来呼应物理教学,可以发现,这给我们带来很多革命性的思考。
库恩说,范式是“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等构成的整体”。不幸的是,今天我们这个整体恰恰是只有一元选择(只教知识、只为应试)的共同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被刺痛之余,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教学范式所致。试看多少年来的试卷,何时出现过一道没有答案的试题?
“亚里士多德会不会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笔者读此书时曾想到这个问题,根据库恩的观点,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所持的科学范式不同。可牛顿却以其第一运动定律确认“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为什么牛顿会想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因为他所持的范式与亚里士多德不同。
实然不意味着应然,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定理。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强大应试压力的背景下仍然不放弃思考的动因。放在多元课堂的讨论中,我们认为,物理教学应该尽快跳出低层次的一元选择,于多元当中作出智慧选择。因为,多元本身是无需争议的,大到社会文明,小到个人观念,现代社会原本就是个多元社会。但更为重要的是,多元并不是我们的终点,重要的是于多元当中,我们应作出怎样的选择。
以“右手螺旋定则”教学为例,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后,于7月21日发表了《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一发现震动了欧洲科学界;9月11日,法国科学家阿拉果于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发现;12日,安培重做此实验;一周后,安培提出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关判定的右手定则。每次读这段科学史,我都感觉到热血沸腾,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研究通电螺线管及用于判定的右手螺旋定则。传统教学所持的范式是“教‘右手螺旋’”,以本为本的教学范式决定了这一一元选择。但结合物理学史分析这段知识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只教右手螺旋定则并不能彰显科学的魅力,必须转换范式,提供多元选择。我们的尝试是将教学视角转换为以学定教。新的范式决定了新的选择,新的选择成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学生说横着看凡是螺线管上电流方向向下的,左端都是S极,反之N极;还有学生说从螺线管的一端(截面)看去,如果电流是顺时针的,则靠近自己的一端是S极,如果是逆时针的,则为N极……当他们最后将自己的思维成果与安培的办法相比较时,无不感叹安培方法之巧妙与简洁。于这种亲身体验与比较中,于学生的感叹声中,我们才可以认定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
再如,被视为物理教学根本的观察与实验。当下教学中的观察与实验被简化为看与做,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几乎都是现成的,一如课程专家罗星凯教授所说的指令性实验,所谓探究性实验也无一例外地以成功告终,只有证实,没有证伪。这就是传统物理教学中的范式,只能提供一元选择——因为能应试,所以被承认;因为大家承认,所以成了共同遵循的范式。物理教学一旦以此为出发点,你还能指望学生收获什么呢?
事实上,“实验与观察囊括尽常规科学搜集事实的活动”“如果没有范式理论规定问题并担保有一个稳定解的存在,就不可能构思出这些精心的实验工作,也不可能做任何一个实验”(库恩语)。这些才是物理教学中应当建立的有关观察与实验的范式。只有在这样的范式中,学生才有寻找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证实与证伪才会同时出现,从而完成一个真正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范式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中,如果把空气抽尽,玻璃钟罩内的温度如何变化?”这样的奇怪问题出才有可能出现。这不正是当下物理教学所迫切期待的吗?
有什么样的教学范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起点,有什么样的教学起点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对于教师的教学选择而言,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见当下物理课堂亟需范式转换,需要建立新的范式来为教学提供多元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转换成新范式,学生的思维才不至于完全在应试的泥淖中跋涉,“钱学森之问”才有可能寻找到答案。有了这一切, “课堂多元”或许就不再是个问题了,至少,不再是个重要问题了。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当然,这并不是说物理教学没有一元选择还是多元选择之争,事实上,在物理教学过程的设计、物理教学起点的选择等方面,物理教师实际上面临着诸多选择。之所以这个争论没有显山露水,主要是因为当下物理课堂基本处于一元状态,古井不波。笔者虽居乡野,但如今网络媒体发达,也浏览过不少级别的公开、示范课。冒昧地讲,大多数物理课堂基本上是一个样子,少有能真正融有课堂的现代教学理念、反映科学本质的“另类”课堂,引发不了一元与多元之争。
现代教学理念是什么?科学本质是怎样的?大道至简,取其中最朴素的一点则是以学定教。教师的专业生命依托于学生的成长,师生智慧共生是最终目标,这一点目前说得比较好,做得不行。物理课堂要想反映科学本质,首先就要提供惊异、闲暇与自由——亚里士多德认为产生智慧的三个条件——的课堂条件,这一点说得不多,做得更不行。现以物理教学的出发点为例,讨论物理教学中的教学选择问题。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教学出发点就是物理教师在某一知识点教学的“出手”瞬间,这个瞬间决定了一节物理课的走向与目标,更决定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收获什么。因此,教学起点十分重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出发点,有大量的思考性工作要做,而教学选择的智慧,便蕴含其中。
出发点之于教学而言,是个隐喻。在这一含义中,出发点的选择取决于目的确定。今天物理教学的目的非常狭隘,除却知识与技能外,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两维目标上的收获实际上非常有限——教师一厢情愿的感觉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学习实际。
目的的狭隘缘于视野的狭隘,而视野的狭隘又造成了教学起点的一元选择,这是必然的无奈。那是不是据此就说物理教学要多元化呢?也不尽然。科学与人文多不重合(因此有人才说,科学需要人文来拯救),学科特质基本相异,这决定了物理教学不会像语文教学那样,有那么明显的多元选择。
科学哲学家库恩在其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尽管对于何为范式,科学史家们争论不休,甚至库恩本人也承认这一概念的应用背景有多层意思。我们仍然以简驭繁,取其最基本的含义来呼应物理教学,可以发现,这给我们带来很多革命性的思考。
库恩说,范式是“一个特定的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等构成的整体”。不幸的是,今天我们这个整体恰恰是只有一元选择(只教知识、只为应试)的共同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在被刺痛之余,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这正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教学范式所致。试看多少年来的试卷,何时出现过一道没有答案的试题?
“亚里士多德会不会思考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笔者读此书时曾想到这个问题,根据库恩的观点,不会!因为亚里士多德所持的科学范式不同。可牛顿却以其第一运动定律确认“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为什么牛顿会想到“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因为他所持的范式与亚里士多德不同。
实然不意味着应然,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定理。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在面临强大应试压力的背景下仍然不放弃思考的动因。放在多元课堂的讨论中,我们认为,物理教学应该尽快跳出低层次的一元选择,于多元当中作出智慧选择。因为,多元本身是无需争议的,大到社会文明,小到个人观念,现代社会原本就是个多元社会。但更为重要的是,多元并不是我们的终点,重要的是于多元当中,我们应作出怎样的选择。
以“右手螺旋定则”教学为例,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后,于7月21日发表了《关于磁针上电流碰撞的实验》的论文,这一发现震动了欧洲科学界;9月11日,法国科学家阿拉果于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发现;12日,安培重做此实验;一周后,安培提出磁针转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关判定的右手定则。每次读这段科学史,我都感觉到热血沸腾,这就是科学的魅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只研究通电螺线管及用于判定的右手螺旋定则。传统教学所持的范式是“教‘右手螺旋’”,以本为本的教学范式决定了这一一元选择。但结合物理学史分析这段知识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只教右手螺旋定则并不能彰显科学的魅力,必须转换范式,提供多元选择。我们的尝试是将教学视角转换为以学定教。新的范式决定了新的选择,新的选择成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学生说横着看凡是螺线管上电流方向向下的,左端都是S极,反之N极;还有学生说从螺线管的一端(截面)看去,如果电流是顺时针的,则靠近自己的一端是S极,如果是逆时针的,则为N极……当他们最后将自己的思维成果与安培的办法相比较时,无不感叹安培方法之巧妙与简洁。于这种亲身体验与比较中,于学生的感叹声中,我们才可以认定学生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
再如,被视为物理教学根本的观察与实验。当下教学中的观察与实验被简化为看与做,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几乎都是现成的,一如课程专家罗星凯教授所说的指令性实验,所谓探究性实验也无一例外地以成功告终,只有证实,没有证伪。这就是传统物理教学中的范式,只能提供一元选择——因为能应试,所以被承认;因为大家承认,所以成了共同遵循的范式。物理教学一旦以此为出发点,你还能指望学生收获什么呢?
事实上,“实验与观察囊括尽常规科学搜集事实的活动”“如果没有范式理论规定问题并担保有一个稳定解的存在,就不可能构思出这些精心的实验工作,也不可能做任何一个实验”(库恩语)。这些才是物理教学中应当建立的有关观察与实验的范式。只有在这样的范式中,学生才有寻找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证实与证伪才会同时出现,从而完成一个真正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范式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中,如果把空气抽尽,玻璃钟罩内的温度如何变化?”这样的奇怪问题出才有可能出现。这不正是当下物理教学所迫切期待的吗?
有什么样的教学范式,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起点,有什么样的教学起点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对于教师的教学选择而言,对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言,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见当下物理课堂亟需范式转换,需要建立新的范式来为教学提供多元选择。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转换成新范式,学生的思维才不至于完全在应试的泥淖中跋涉,“钱学森之问”才有可能寻找到答案。有了这一切, “课堂多元”或许就不再是个问题了,至少,不再是个重要问题了。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城北初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