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也从多个方面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给数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应采用现代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大容量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多;而把信息技术(课件、实物展台等)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上书写太多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讲椭圆新授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神七上天后绕着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视频,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对椭圆有了直观感知,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解,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在立体几何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清楚看到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再如讲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用课件演示平面切割圆锥得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轻松解决难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可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们在对数函数性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当a变化时,对数函数图象成菊花般的动态变化状态,但不论a怎么变化,所有的图象都经过点(1,0),并且当a>1时对数函数单调递增;当0  5.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避免存在着过多无关信息干扰,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2.抓住整合点,适时应用信息技术。是否使用多媒体应以教学是否需要为原则,因为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3.信息技术与其它传统媒体优化组合、有机结合。多媒体和课件在数学教学中只能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完全代替黑板和粉笔这一重要的媒体手段。如在推导公式时,投影展示的效果远不如教师板书,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
  4.课堂教学不能由“人灌”变成“机灌”,
  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能用课件预设好的程序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知识的空间。
  5.学生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不可替代,信息技术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取代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要让学生去主动构建知识。
其他文献
(湖南株洲长鸿实验学校湖南株洲412000)    因为功利语文教学的出现,语文舍美悦而趋之应试。使得学生失去与母语牵手的冲动,“想说爱你不容易”。怎么办?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    一、 语文教师,站准自己的主导位置。    新课程提出语文教师站准自己的主导位置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师怎样站准自己的位置?首先,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陌生化地感知文本。我们教课文时,不要先看资料和参考,直接
一年一度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又将来临,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充分复习迎考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下面谈谈自己对二轮复习的一点思考。    一、以课标纲要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基础,立足教材,紧抓主干。    考试说明界定了高考考查知识范围、重点难点。在进行高考复习时我们必须充分贯彻课标精神,立足于考试说明,这是复习的大政方针,是方向,是指导思想。同时,要深化对教材的把握,抓住重点难点,抓住主干知识。江苏的历史考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体育课教学与体育考试的关系是:体育考试对体育教学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利用其积极的因素,避免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中学体育;考试与教学;关系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70 -0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摘 要: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要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的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训练和形成学生的阅读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基础上才能独立而又准确地阅读,进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实践;阅读方式;解题技巧  中国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1-04
如何运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根据我教学实践的体会,能够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教学的“例子”,达到学生积累知识,形成技能,提升素质的目的。    一、“生活化”处理教
摘 要:本文结合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一些有助提高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4 -01     一、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分析  1.学生主体地位模糊  在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角色主要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词义与例句,被动地接受词汇知识。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要改变教育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赏识教育;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96 -01     在十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依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要想真正让赏识教育走进语文教学
摘 要: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典型意义三个方面着力分析,力求挖掘鲁迅先生那种丰富而又独特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2-034-02        一、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类:愚昧无知型。比如《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她们溺爱自己的子女,全心全意为他们打
摘 要:  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训练;实践;提高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一、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情商呢?首先,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良好的
摘 要:本文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建立创新教学的良好环境,精心设置提问,加强实验教学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一、更新观念——优化创新环境  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顺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