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也从多个方面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给数学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应采用现代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大容量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多;而把信息技术(课件、实物展台等)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上书写太多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讲椭圆新授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神七上天后绕着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视频,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对椭圆有了直观感知,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解,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在立体几何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清楚看到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再如讲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用课件演示平面切割圆锥得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轻松解决难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可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们在对数函数性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当a变化时,对数函数图象成菊花般的动态变化状态,但不论a怎么变化,所有的图象都经过点(1,0),并且当a>1时对数函数单调递增;当0 5.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避免存在着过多无关信息干扰,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2.抓住整合点,适时应用信息技术。是否使用多媒体应以教学是否需要为原则,因为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3.信息技术与其它传统媒体优化组合、有机结合。多媒体和课件在数学教学中只能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完全代替黑板和粉笔这一重要的媒体手段。如在推导公式时,投影展示的效果远不如教师板书,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
4.课堂教学不能由“人灌”变成“机灌”,
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能用课件预设好的程序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知识的空间。
5.学生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不可替代,信息技术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取代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要让学生去主动构建知识。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提高时间利用率,增大容量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习"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时,课堂教学中需要补充许多课外的例子,同时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板书内容很多;而把信息技术(课件、实物展台等)作为显示工具后,就可避免在课堂上书写太多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在讲椭圆新授课时,先让学生观看神七上天后绕着地球沿椭圆轨道运动的视频,既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学生对椭圆有了直观感知,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这样巧设新课引入背景,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解,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不利于学生掌握。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如在立体几何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清楚看到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再如讲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用课件演示平面切割圆锥得到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使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轻松解决难点,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4.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课堂教学应注意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和研究环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可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们在对数函数性质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当a变化时,对数函数图象成菊花般的动态变化状态,但不论a怎么变化,所有的图象都经过点(1,0),并且当a>1时对数函数单调递增;当0 5.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和谐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自己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我发现或者创造出来,从而发掘其创造的潜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应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避免存在着过多无关信息干扰,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2.抓住整合点,适时应用信息技术。是否使用多媒体应以教学是否需要为原则,因为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3.信息技术与其它传统媒体优化组合、有机结合。多媒体和课件在数学教学中只能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手段,但不能完全代替黑板和粉笔这一重要的媒体手段。如在推导公式时,投影展示的效果远不如教师板书,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
4.课堂教学不能由“人灌”变成“机灌”,
解决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能用课件预设好的程序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知识的空间。
5.学生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主体地位不可替代,信息技术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取代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要让学生去主动构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