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三瑞:爱听评弹、画漫画的“中国潜艇之父”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delph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米65的身高,瘦削的身材,灰白的头发,穿了几十年的西装皮鞋,用了几十年的旧木书桌……与极简的物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是一位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老人。他床头的收音机里放着苏州评弹,书架上摆着上个世纪的漫画书,喜欢一边看漫画一边跟着画,还喜欢骑着自行车、背着照相机出门去拍那些即将消失的哈尔滨老建筑……他的身影,不只驻足在哈尔滨的老建筑旁,徘徊在各个地方的旧物摊前,还出现在讲台上,出现在实验室里,出现在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潜艇成功下水试验的现场。
  那还是1958年初,邓三瑞29岁,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一天,邓三瑞突然被海军工程系科主任冯捷叫去,“海军有任务,你来主抓。”这个“任务”,就是造出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常规动力潜艇,目标是攻克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水滴型”潜艇。1958年11月底,032-1试验潜艇建造完成,被拉到旅顺下水试验。但由于技术上的瑕疵以及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试验失败。
  海军于1958年底决定暂停项目。但邓三瑞反思、试验与研究的脚步未停。他曾说过,智者要常“惑”,求真、求知要真诚。从失败中踏出自强路,1959年底,由邓三瑞领导主持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终于成功进行了水面、水下航行试验,该艇长15米,重约30吨。
  此后,邓三瑞又作为总体设计顾问参与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方案论证及设计工作,该艘核潜艇于1970年12月26日成功下水,并于1974年正式编入海军序列。
  作为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总设计师,邓三瑞主持、参与了若干船海领域的“共和国第一”,被誉为“中国潜艇之父”。但是,邓三瑞对于这个称号并不认同,他认为自己顶多算是一个“先行者”,“我对自己有评价,学术水平谈不上高字,但做的几件事都是在先,是机遇垂青于我,我自认为是先而不高。”
  这个谦逊、低调的人,从不在意自己得到的名气和地位,一生始终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叫“邓三公”,公共的公,“邓三瑞做了什么,国家是知道的就行了。”
  所以,成果奖项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邓三瑞不在意;曾有政策可以帮助解决子女的工作,邓三瑞拒绝了;学校想为退休的他专设一间办公室、给他来校办公提供便利,他怕麻烦别人也拒绝了。对父亲的一心为公、淡泊低调,邓虎很是敬佩,“他很纯粹,个人利益对他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就是那一代人的光荣传统。”邓虎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作了三十多年,到现在学校里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和邓三瑞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邓三瑞又开辟了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研究方向,并领导研究了我国第一台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制工作。1995年,邓三瑞66岁,事业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他大力举荐徐玉如接替自己的工作,“徐玉如比我年轻十多岁,干得很好,为什么不交给年富力强的人呢?”
  徐玉如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他不止一次说过,最感谢的恩师之一就是邓三瑞教授,“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开创者是邓先生,是邓先生种下的树,而果实则由我们摘了。”
  邓三瑞对后辈和学生的提携与爱惜,大家都看在眼里。1984年,邓三瑞被联合国聘为海军军备竞赛研究专家组专家,与人合著的《海军军备竞赛》一书被联合国出版。他用所取得的报酬为学生们购买了大量原版海军和船舶工业的专业书籍,余下的5000美元悉数交给了学校。
  2005年,邓三瑞被哈尔滨工程大学授予终身荣誉教授称号。执教58年的邓三瑞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船舶工程、海洋工程、系统工程方面的人才,他是激励科研的“火花”,也是爱惜学生的“春风”。2011年,82岁高龄的邓三瑞在哈工程校园里给学生上完了最后一堂党课,完成了“培养后继人才”这一国家交给他的最后一项任务。
  晚年的邓三瑞,时常会和儿子谈起那些去世的、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老人,而毛泽东写于上世纪60年代的词并谱成的评弹曲《蝶恋花·答李淑一》则是邓三瑞生前的最爱。“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有时,他会安然地听着这支曲子入睡。
  如今,“泪飞顿作倾盆雨”的余音尚在,而“邓三公”已然走远。
  ■热议锐评:2020年9月15日,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开创者、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邓三瑞因病逝世,享年91歲。一颗潜心入海底,一颗初心为国家。邓三瑞半辈子“为船、为海、为国防”,他的一生,是与国家军工自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生。“从军北上,海有潜龙谢天赐三瑞;驾鹤西归,国失忠骨铭绩留四时。”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的伟岸身影将永远映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彭冲《新京报》)
  ■素材运用:先行者、开创者;国之重器;从失败中踏出自强路;求善求真;一心为公、淡泊低调;谦逊的美德;有趣的老人;朴素的人生……
  (资料来源:《新京报》《环球人物》、上观新闻等)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论语》一书。对这条语录,许多名人有不同的解读:  儒学大家杨伯峻先生认为孔子借赞扬“古人”之机,行批评“今人”之实;古人求学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人求学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南怀瑾先生未拘泥于孔子原文,他认为:“学者不止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是为国家、社会、整个人类文化。”  
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领未来。瑞金、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无一例外因为“红色”而书写了历史。“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面对敌对势力的阻挠诋毁,面对自然灾害的汹涌来
1.近日,甘肃庆阳一辆私家车上贴着一句话“我们是医警,如果有需要请截停”,温暖的标示语十分引人注目。据悉,车主名叫赵小燕,是名警察,其丈夫是医生,儿子是消防员。赵小燕说,因为之前遇到一个小孩受伤,但救助时没有工具,回来后就买了急救包放在车上,并贴了这些字,希望主动表明身份去帮助更多人。  2. 顾京阳的女儿甜心长眠在毗邻白马寺的凤凰山,为了陪伴孩子,36岁的顾京阳应聘到陵园工作。他觉得这样可以离孩
关键词擦拭  蒋梦麟自传《西潮》中记述了一个独特的细节。在西南联大的时候,蒋梦麟身处乱世,自叙平生,想起了北京知识分子的一个特别“仪式”:在北平担任校长的那些年里,早上起来,常常可以看见红木书桌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轻沙。拿起鸡毛毯子,轻轻地拂去桌上的尘土,还有笔筒和砚台上的灰尘,竟让人感到一种难以形容的快乐。然后,一天的读书生活便开始了。这个细节成为了一种对北大乃至中国知识分子精神脉络的隐喻。无论时
每年到了初冬11月,都会有一个人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大家不知道她的样子,不知道她的身份,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她的故事却影响了好几批人,善良绵延和传递了好几十年。  她的故事,还要从22年前的一张汇款单说起。1999年,宁波慈善总会发起了“一日捐”慈善活动,鼓励市民积极捐款,结果收到了一张5万元的汇款单,署名是:顺其自然。那是1999年的5万元啊,放到现在几乎价值几百万!但这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钟南山院士被传染、北京协和医院感染者逃跑、吸烟能防病毒感染、喝板蓝根和熏醋可以预防肺炎、吃维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这些天,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类似“伪科学”的信息,不仅误导了大众,也扰乱了抗击疫情的公共秩序。  面對这些网络谣言,你怎么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研读材料,我们发现构思可以与“
“是谁传下这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这是借鉴了郑愁予在《野店》中留下的诗句:“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在豆瓣书店里,这句话写在左侧后方的一个绿色板子上。  最近一次去豆瓣书店,是在2020年元旦后。当时有朋友来五道口,我就带他四处逛了逛,每次朋友来,都会带他们去两个地方,一个是绰号“书店扫地僧”的万圣书园,一个就是路对面的豆瓣书店。  豆瓣书店是淘二手书、打折书的好去处,在那里
穿越季节轮回,芽儿萌发,花开成景,赢得一份驻足,点缀一片风景;花落成诗,留得枝头清香,呵护一方土地。沉默中积蓄力量,悄然中绽放一处美丽。人生亦如花儿一般,在花开花落的季节长河中自然成长。  人生有着花儿的静默。每朵花儿都要向泥土的深处延伸着自己的茎根,即使再多艰难,亦无畏。没有人生来伟大,每个人在来到这世间时都是普普通通的,都要熬过一段沉寂、乏味甚至痛苦的时光,这段时光我们称之为“扎根”。越孤独沉
朋友寫了一件小事。有一天深夜,他在楼下停好车,打开车门时,突然听见妈妈在楼上喊:“还没停到位,多占地方了……”他这才知道,原来妈妈不仅在他每天早上开车出门时在楼上目送他,还会在夜晚点灯迎接他回来,并且会因为他哪怕是偶尔停车时的过失之举心怀愧意、寝食难安。妈妈觉得儿子行为不当都是因为自己失教。从此以后,无论在哪里,他再也不会乱停车,因为他在哪儿都会觉得妈妈在看。
风卷云舒,白衣苍狗,三千繁华东流水,一梦长安终成灰。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冲刷了过往的沙砾。不变的,唯有那坚韧的文明之心。文明,是最美的风景。  文明,源远流长。透过历史的纱帐,祖先用石斧开辟出的图腾依旧清晰。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璀璨的文明史诉说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教养——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体贴,孔融让梨的礼貌,毛泽东“敬老尊贤”的谦和可亲……言为心声,行为内现,圣贤伟人的德行,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