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的今天,一所高校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教学质量上,还应该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校园文化的涵义、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以此来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繁荣,提升高校的软实力。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背景的,在学校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办学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校园主体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体系,是师生及员工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可以被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高校校园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是大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比如:山西大同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就体现出一个字“和”,我思故我在。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交通部直属唯一一所院校,校园文化以“航海和轮机”为特色。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高校物质文化层面:高校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大,精心规划校园环境,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加强了与现代元素的融合。高校可以在原来校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宿舍楼的装修,图书馆的翻建,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挂有典型人物的肖像等。
2.高校精神文化层面:校园精神文化逐渐成为校园发展的品牌,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每年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学生会面向全校大学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月等体现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文化形式都会向大学生传达一定的校园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校园文化品牌。同时,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渐染,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作为本校一份子的自豪感。
3.高校制度文化层面:办学走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比如山西大同大学在学科建设上突出凝聚态物理、分析化学、文艺学等重点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依托北魏历史文化,成立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上,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高校行为文化层面:学生学习勤奋刻苦,勇于实践,积极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素质全面的、适合各行业需要的人才。比如关于世界环保日,高校社团就开展环保活动,宿舍统一在晚上八点到九点熄灯一小时,打印纸时采用双面打印等。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虎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命运,认清自己的责任,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因此,校园文化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发展独特理念的品牌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教学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比如在香港高校校园文化中有国际交流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如到伦敦学习英语,到北京学习普通话,与耶鲁大学进行交流访问,到新加坡、加拿大的公司去实习等。“游学四方,培养国际视野”,交流计划令同学们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能认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态度及思考模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阔视野,是海外学术交流的一大益处。一次国际交流经验,往往足以成为改变一生的转折点。
因此,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文化氛围、人文环境和价值取向,它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始终。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设有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师生员工对理想信念、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认可,并融入个人的精神情感,并努力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由全校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拥有,也成为了联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得学校成员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加努力的为校园各项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调动工作学习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而言,在优秀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往往不会局限于自己的薪酬待遇,而是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获得一份成就。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带来的喜悦是更多的金钱和利益诱惑也换不来的。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也会在这样的校园氛围的激励中养成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的习惯,从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校园文化论[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2]施鲁莎.关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0.
[3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
[4]周鸿.论面对当代文化冲突的文化素质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71-73.
[5]杨长江.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州大学学报,2000.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建设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背景的,在学校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办学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校园主体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体系,是师生及员工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可以被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个层面。 高校校园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是大学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大学特色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同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比如:山西大同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就体现出一个字“和”,我思故我在。大连海事大学是一所交通部直属唯一一所院校,校园文化以“航海和轮机”为特色。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高校物质文化层面:高校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较大,精心规划校园环境,既保留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加强了与现代元素的融合。高校可以在原来校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宿舍楼的装修,图书馆的翻建,在教学楼的走廊里挂有典型人物的肖像等。
2.高校精神文化层面:校园精神文化逐渐成为校园发展的品牌,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每年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运动会,学生会面向全校大学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文化活动月等体现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文化形式都会向大学生传达一定的校园文化内涵,从而树立起校园文化品牌。同时,学生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渐染,产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作为本校一份子的自豪感。
3.高校制度文化层面:办学走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比如山西大同大学在学科建设上突出凝聚态物理、分析化学、文艺学等重点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依托北魏历史文化,成立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在科技创新上,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4.高校行为文化层面:学生学习勤奋刻苦,勇于实践,积极开展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素质全面的、适合各行业需要的人才。比如关于世界环保日,高校社团就开展环保活动,宿舍统一在晚上八点到九点熄灯一小时,打印纸时采用双面打印等。
三、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历史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虎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命运,认清自己的责任,确立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因此,校园文化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发展独特理念的品牌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构建学校精神文化不仅体现在对内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精神风貌、道德情感等关系学校教学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同时,它对外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和谐宽松的文化精神环境可以通过潜移默化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优良的个性品格。比如在香港高校校园文化中有国际交流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如到伦敦学习英语,到北京学习普通话,与耶鲁大学进行交流访问,到新加坡、加拿大的公司去实习等。“游学四方,培养国际视野”,交流计划令同学们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能认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态度及思考模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扩阔视野,是海外学术交流的一大益处。一次国际交流经验,往往足以成为改变一生的转折点。
因此,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文化氛围、人文环境和价值取向,它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始终。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设有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师生员工对理想信念、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认可,并融入个人的精神情感,并努力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由全校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拥有,也成为了联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得学校成员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加努力的为校园各项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调动工作学习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而言,在优秀的文化环境中,他们往往不会局限于自己的薪酬待遇,而是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获得一份成就。这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带来的喜悦是更多的金钱和利益诱惑也换不来的。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也会在这样的校园氛围的激励中养成刻苦努力、勤奋好学的习惯,从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白同平.高校校园校园文化论[M].北京:北京林业出版社,2000.
[2]施鲁莎.关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0.
[3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
[4]周鸿.论面对当代文化冲突的文化素质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1):71-73.
[5]杨长江.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州大学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