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普遍不服老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老人普遍不服老。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他们总是以精神矍铄的姿态出现。而且,在美国的很多餐厅、超市、图书馆,甚至是政府部门,五六十岁的工作人员更是随处可见。
  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美国65岁以上人口约有4140万,占总人口的13.3%。预计到2030年,美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将翻倍,将占总人口的20%。在老龄人口数量庞大的社会中,为什么美国的老人看起来更加有精神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普遍保持着年轻的心态。比如,在中国坐公交车时,我们应该为老人让座,但这一“规矩”在美国却行不通。美国的公交车上没有老人专用座,而且老人更不希望人们给他们让座。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位小伙子给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非但没有得到老人的感激,还“遭到深刻的教育”。因为,老人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
  美国老人还特别喜欢旅游,特别是老年男性。他们的存款意识相对薄弱,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每年都有旅游计划,而且美国对老人有一些特殊优惠,所以旅游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奢侈的事,有的老人甚至还采取自驾的方式旅游。美国很多高速公路旁都设有老年旅馆,这些老年旅馆相对安静,也相对方便,价格便宜,还设有很多老年设施。同时,因为服务员也是老人,他们更了解老人的喜好与需求,给旅行中的老人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美国的老年女性更喜欢参加社团。在美国,人们虽不会走家串户,但社区意识却很强烈。社区里每个月都有社区活动,比如小型展卖会。特别是老年女性,她们可以把自己在家做的工艺品拿出来展卖。社区负责人会设立一个协会,会员多是社区里的老年女性,她们会定期聚在一起,自己设计工艺品,再拿到不同地方展卖。
其他文献
半月前张总告诉我,齐鲁周刊创刊15周年,你是参与和经历者,应该写篇文章,谈谈15年来的历程和故事,我懵了。  卖了15年周刊,从没想过要写稿子。以前总觉得发行难做,今天轮到自己写文章,才体会到下笔更难,更切实感受到了天天挂在嘴边上的换位思考。既然应允了,9月14日凌晨四点,终于把稿子写完,走起。  2000年,一场风雪中的浪漫  1999年9月1日《齐鲁周刊》创刊,开启了山东都市类周刊的一个时代。
《船夫日记》  作者:(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莱  译者:余泽民  定价:49.00元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船夫日记》1992年出版,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自1961年至1991年所写下的日记。这本历时三十年的日记,记录的不是日常的琐事,而是每日的思索,是凯尔泰斯对存在与死亡的自杀性思辨,一部关于生命、文学、自由与生存的跨时代沉思录。  今年是二战结束、奥斯维辛集
阿博特在美国阿拉斯加洲开了一家书店,名为“博览书店”。自开张以来,每天来书店看书的人不少,可买书的人却寥寥无几。  阿博特急了,向同行咨询,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开书店混碗饭吃还算可以,要想挣大钱很难!  阿博特是个很要强的人,每一件事都要求干得出色。但书应该怎么促销呢?可以用的招式同行们都用过了,重走他们的老路肯定行不通!一番思考后,阿博特决定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商机。  一次,阿博特路过一处地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