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济先生是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006年,“西部阳光行动”农村教育支教项目请先生担任专家顾问,我因参与了此项目,有机会与先生相识。此后,无论在生活、学业,还是在精神上,先生都给予了我许多帮助、鼓励和教诲。纯真的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的师者风范,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写下此文,以表追忆,以为纪念。
一、至纯至真的爱国情怀
先生爱国,爱得朴素执着。作为一个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又伴随新中国一路成长的人,先生的爱国情怀渗透在血液之中,体现在生活之中。
有一次我去先生家,谈话中他突然问我:“晓燕,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吗?”我拿出手机快速翻看日历—3月18日,我便调动所有的脑细胞进行搜索,仍是一筹莫展。他看着我的表情,大概知道我很为难,便说:“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随即讲了北京师范大学爱国进步学生被害的往事。又讲到了1946年自己随华北大学二部迁往铁狮子坟(北京师范大学校址)的第一天,时任副校长范文澜的演讲,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模仿范校长的口吻,颇有激情地讲道:“同学们,听听这头铁狮子说些什么?段祺瑞曾在这里(铁狮子坟)设府,日本司令部曾在这里扎营,刘和珍烈士的血也曾流在这里。今天,我们迁校至此,就让这头铁狮子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谁从这里倒下去,谁又从这里站起来?”他动情地演讲着,像一个战士在诉说革命的故事,那激情澎湃的样子,让我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动不已。还有一次,他讲到蒙养教材时,从书架上拿出《百家姓》和《千字文》,书有些陈旧,我刚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他标注的文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精神万古流芳。”在这两行字下面,特意用小号字体写着:“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最下面的落款是:“1997年3月18日,购于北师大书店。”那小小的一串泛黄的字迹,将3月18日这个日子鲜明地衬托出来。
先生关心时政,坚持每天阅读报纸,观看《新闻联播》,虽离休在家,但对国家的大事小情仍极为关心。2014年3月28日,我去他家里讨论《美和美育》一文的写作。在谈到美具有情感性特征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沉默片刻后对我讲:“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最有情感的动物。我今天看到一则报道,就特别地动感情,也特别伤感。”说完,他走进书房,拿出当日的《北京晚报》,指着一则头版图片新闻对我讲,“这是今天报道的韩国政府归还我国437具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的新闻。看到这篇报道我很难过,437人,为什么只有15位家属去领取遗骸?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主要的一点是,这些烈士牺牲于60年前,当时,他们很多人还尚未成家,没有后代,就这样无名无姓地战死在了异国他乡。这是让人想到最难受的。”接着,先生又讲起了自己青少年时期上流亡学校时,校长张敏之及2,000余名学生在流亡途中,惨遭国民党杀害。他沉痛地讲道:“我们的学生爱戴校长,为保护校长,许多的学生也被杀害。其中就有100多名女学生,站出来为校长喊冤,无辜地死在了国民党的枪下。想起这些人,我就觉得感伤。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无名英雄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生命,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
2008年汶川地震,他时刻守候在电视机边,关注灾区的情况,并奋笔写下《为汶川大地震而写》:
地会震裂,但天不会塌方;人被震死伤亡,但壮志不会挫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但人在抵抗自然灾难时,又是无比刚强。中国曾经历过无数灾难,但最终还是屹立东方。我们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祝愿,重建家园。今天灾区是一片瓦砾,明日将是新的铁壁铜墙。永远压不倒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民团结、众志成城,国旗高扬!
先生爱国,爱得深沉。正如他在其《口述史》中所讲的:“个人生活、民族存亡,都摆在我的面前,逼迫着我去思考和选择,去寻找一条‘别样的路’来。就我个人来说,是从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影响中跋涉出来,走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中来,获得了新生。我所走过的求索之路,实属不易,但我终于走出来了,找到了共产党,走向光明大道,我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
我最佩服先生的超凡记忆力。许多年前发生的事情、相识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甚至某个曾经看到过的东西,只要你提供相关信息,他都能清楚地说出来。偶尔记不起来,他就会使劲儿地皱眉头想,直到从脑海里把它找出来。这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大脑一定是张蜘蛛网,能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但交往多一点后会发现,其实他也不是过目不忘的神人,只是事事比别人更用心罢了。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多次提到。他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时讲道:“我个人并无什么大的才能,一辈子就是喜欢思考点问题,因为我相信勤能补拙,遇到疑难,总要锲而不舍地寻个究竟,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与先生交往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指导我撰写《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一文(以下简称《历史经验》)。在探讨系统知识的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内容时,他反复强调人的内动力和自求力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系统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更要依靠学生自己付出劳动和努力。在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鼓励学生养成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的习惯。”撰稿期间,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要旨,他讲了自己少年时求学的一段经历。先生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日数学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计算题,题目如下:
有卵一篮,朝食全篮之半及半卵,午食朝余之半及半卵,晚食午余之半及半卵,而卵适尽,求篮中盛卵几何?
先生边讲述往事,边在一张纸上将这道题在一张草纸上写出来。我听得目瞪口呆,究竟是什么神力,竟能让一位90岁高龄的人将近80年前的一道题目记得如此真切?写完题目后,他又用现代白话给我重新解释一遍,说当年自己由私塾转入洋学堂,对数学几乎是一无所知。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他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晚间睡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整夜都不能入睡,各种推算在脑海里反复出现,辗转反侧直到第二天凌晨,他突然豁然开朗,用逆推法获得了解题的思路,并且成功算出了答案。先生边说着又把当年的解题思路对我重讲一遍,随着他的讲解与语调,透过时光的河流,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旧时少年,在苦学中获得知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快乐情境。 《历史经验》一文见刊后,先生又指导我构思《美和美育》一文,有一次,我们在谈到1958年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问题时,他忽然想起了当时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除了朱光潜还有另外一位学者,但名字一下子想不起来,先生皱着眉使劲儿想,用手拍着脑门,还是想不起来。本来我想回家后在网上搜一搜,然后尽快打电话告诉他,可竟因杂事忘记了。又隔几日,我去他家。他一见面就高兴地说:“晓燕,那位学者的名字后来我找到了,叫‘宗白华’。你那天走后我一直想,记起来有‘白华’两个字,可是姓记不清了,脑子里一直响着好像叫‘朱白华’,觉得不对,但好像很接近了,又继续想,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终于查出来是‘宗白华’。”我怔怔地听着,看着他那可爱又几近较真儿的模样,顿时自责起来,先生不会使用网络检索,不知百度,更无朋友圈,只能凭手头仅有的一些书籍和脑海里的记忆,一步步思索,一条条查找,才得以找到。先生的这份认真和“较真儿”让我汗颜。
先生强调治学要有所“止”,这是他反复强调的观点。有一次,他讲《中庸》,突然停下来,说“止”就是目标,也就是说治学要有目标,更要有向着目标的积累、忍耐与等待。先生私下经常感慨,自己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都“被运动”了,直到60岁,才开始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到了90岁,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他还是在乐此不疲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他对年轻的博士生们说:“我是有目标的,我认定的东西,一般不会动摇,因为我相信自己设定的目标。”讲这些话的时候是2011年冬天,90岁高龄的先生坐在英东楼的一间教室里,与我们娓娓道来,他说:“假如老天还能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还要按照我设定的目标走下去,我是有目标的。”当时,他也正在为《国学十讲》系列书稿的撰写每日伏案疾书,对选读的每部经典都进行重新注释、翻译和点评,目的就是立足现实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这和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要“发掘和整理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学有所止”。
先生治学严谨,甚至表现在对每一个字的态度里。先生一生钟爱《红楼梦》,同情曹雪芹及他笔下的贾宝玉。2014年是曹公逝世250周年,他专门撰写一篇纪念文章:《
一、至纯至真的爱国情怀
先生爱国,爱得朴素执着。作为一个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又伴随新中国一路成长的人,先生的爱国情怀渗透在血液之中,体现在生活之中。
有一次我去先生家,谈话中他突然问我:“晓燕,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吗?”我拿出手机快速翻看日历—3月18日,我便调动所有的脑细胞进行搜索,仍是一筹莫展。他看着我的表情,大概知道我很为难,便说:“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随即讲了北京师范大学爱国进步学生被害的往事。又讲到了1946年自己随华北大学二部迁往铁狮子坟(北京师范大学校址)的第一天,时任副校长范文澜的演讲,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模仿范校长的口吻,颇有激情地讲道:“同学们,听听这头铁狮子说些什么?段祺瑞曾在这里(铁狮子坟)设府,日本司令部曾在这里扎营,刘和珍烈士的血也曾流在这里。今天,我们迁校至此,就让这头铁狮子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谁从这里倒下去,谁又从这里站起来?”他动情地演讲着,像一个战士在诉说革命的故事,那激情澎湃的样子,让我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动不已。还有一次,他讲到蒙养教材时,从书架上拿出《百家姓》和《千字文》,书有些陈旧,我刚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他标注的文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精神万古流芳。”在这两行字下面,特意用小号字体写着:“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最下面的落款是:“1997年3月18日,购于北师大书店。”那小小的一串泛黄的字迹,将3月18日这个日子鲜明地衬托出来。
先生关心时政,坚持每天阅读报纸,观看《新闻联播》,虽离休在家,但对国家的大事小情仍极为关心。2014年3月28日,我去他家里讨论《美和美育》一文的写作。在谈到美具有情感性特征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沉默片刻后对我讲:“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最有情感的动物。我今天看到一则报道,就特别地动感情,也特别伤感。”说完,他走进书房,拿出当日的《北京晚报》,指着一则头版图片新闻对我讲,“这是今天报道的韩国政府归还我国437具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的新闻。看到这篇报道我很难过,437人,为什么只有15位家属去领取遗骸?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主要的一点是,这些烈士牺牲于60年前,当时,他们很多人还尚未成家,没有后代,就这样无名无姓地战死在了异国他乡。这是让人想到最难受的。”接着,先生又讲起了自己青少年时期上流亡学校时,校长张敏之及2,000余名学生在流亡途中,惨遭国民党杀害。他沉痛地讲道:“我们的学生爱戴校长,为保护校长,许多的学生也被杀害。其中就有100多名女学生,站出来为校长喊冤,无辜地死在了国民党的枪下。想起这些人,我就觉得感伤。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无名英雄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生命,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
2008年汶川地震,他时刻守候在电视机边,关注灾区的情况,并奋笔写下《为汶川大地震而写》:
地会震裂,但天不会塌方;人被震死伤亡,但壮志不会挫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但人在抵抗自然灾难时,又是无比刚强。中国曾经历过无数灾难,但最终还是屹立东方。我们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祝愿,重建家园。今天灾区是一片瓦砾,明日将是新的铁壁铜墙。永远压不倒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民团结、众志成城,国旗高扬!
先生爱国,爱得深沉。正如他在其《口述史》中所讲的:“个人生活、民族存亡,都摆在我的面前,逼迫着我去思考和选择,去寻找一条‘别样的路’来。就我个人来说,是从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影响中跋涉出来,走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中来,获得了新生。我所走过的求索之路,实属不易,但我终于走出来了,找到了共产党,走向光明大道,我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
我最佩服先生的超凡记忆力。许多年前发生的事情、相识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甚至某个曾经看到过的东西,只要你提供相关信息,他都能清楚地说出来。偶尔记不起来,他就会使劲儿地皱眉头想,直到从脑海里把它找出来。这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大脑一定是张蜘蛛网,能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但交往多一点后会发现,其实他也不是过目不忘的神人,只是事事比别人更用心罢了。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多次提到。他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时讲道:“我个人并无什么大的才能,一辈子就是喜欢思考点问题,因为我相信勤能补拙,遇到疑难,总要锲而不舍地寻个究竟,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与先生交往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指导我撰写《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一文(以下简称《历史经验》)。在探讨系统知识的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内容时,他反复强调人的内动力和自求力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系统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更要依靠学生自己付出劳动和努力。在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鼓励学生养成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的习惯。”撰稿期间,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要旨,他讲了自己少年时求学的一段经历。先生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日数学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计算题,题目如下:
有卵一篮,朝食全篮之半及半卵,午食朝余之半及半卵,晚食午余之半及半卵,而卵适尽,求篮中盛卵几何?
先生边讲述往事,边在一张纸上将这道题在一张草纸上写出来。我听得目瞪口呆,究竟是什么神力,竟能让一位90岁高龄的人将近80年前的一道题目记得如此真切?写完题目后,他又用现代白话给我重新解释一遍,说当年自己由私塾转入洋学堂,对数学几乎是一无所知。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他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晚间睡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整夜都不能入睡,各种推算在脑海里反复出现,辗转反侧直到第二天凌晨,他突然豁然开朗,用逆推法获得了解题的思路,并且成功算出了答案。先生边说着又把当年的解题思路对我重讲一遍,随着他的讲解与语调,透过时光的河流,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旧时少年,在苦学中获得知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快乐情境。 《历史经验》一文见刊后,先生又指导我构思《美和美育》一文,有一次,我们在谈到1958年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问题时,他忽然想起了当时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除了朱光潜还有另外一位学者,但名字一下子想不起来,先生皱着眉使劲儿想,用手拍着脑门,还是想不起来。本来我想回家后在网上搜一搜,然后尽快打电话告诉他,可竟因杂事忘记了。又隔几日,我去他家。他一见面就高兴地说:“晓燕,那位学者的名字后来我找到了,叫‘宗白华’。你那天走后我一直想,记起来有‘白华’两个字,可是姓记不清了,脑子里一直响着好像叫‘朱白华’,觉得不对,但好像很接近了,又继续想,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终于查出来是‘宗白华’。”我怔怔地听着,看着他那可爱又几近较真儿的模样,顿时自责起来,先生不会使用网络检索,不知百度,更无朋友圈,只能凭手头仅有的一些书籍和脑海里的记忆,一步步思索,一条条查找,才得以找到。先生的这份认真和“较真儿”让我汗颜。
先生强调治学要有所“止”,这是他反复强调的观点。有一次,他讲《中庸》,突然停下来,说“止”就是目标,也就是说治学要有目标,更要有向着目标的积累、忍耐与等待。先生私下经常感慨,自己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都“被运动”了,直到60岁,才开始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到了90岁,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他还是在乐此不疲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他对年轻的博士生们说:“我是有目标的,我认定的东西,一般不会动摇,因为我相信自己设定的目标。”讲这些话的时候是2011年冬天,90岁高龄的先生坐在英东楼的一间教室里,与我们娓娓道来,他说:“假如老天还能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还要按照我设定的目标走下去,我是有目标的。”当时,他也正在为《国学十讲》系列书稿的撰写每日伏案疾书,对选读的每部经典都进行重新注释、翻译和点评,目的就是立足现实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这和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要“发掘和整理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学有所止”。
先生治学严谨,甚至表现在对每一个字的态度里。先生一生钟爱《红楼梦》,同情曹雪芹及他笔下的贾宝玉。2014年是曹公逝世250周年,他专门撰写一篇纪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