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存真、严谨、至诚的老一辈教育家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NDY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济先生是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2006年,“西部阳光行动”农村教育支教项目请先生担任专家顾问,我因参与了此项目,有机会与先生相识。此后,无论在生活、学业,还是在精神上,先生都给予了我许多帮助、鼓励和教诲。纯真的家国情怀、严谨的治学精神、教书育人的师者风范,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写下此文,以表追忆,以为纪念。
  一、至纯至真的爱国情怀
  先生爱国,爱得朴素执着。作为一个从旧中国走到新中国,又伴随新中国一路成长的人,先生的爱国情怀渗透在血液之中,体现在生活之中。
  有一次我去先生家,谈话中他突然问我:“晓燕,今天是什么日子,你知道吗?”我拿出手机快速翻看日历—3月18日,我便调动所有的脑细胞进行搜索,仍是一筹莫展。他看着我的表情,大概知道我很为难,便说:“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随即讲了北京师范大学爱国进步学生被害的往事。又讲到了1946年自己随华北大学二部迁往铁狮子坟(北京师范大学校址)的第一天,时任副校长范文澜的演讲,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模仿范校长的口吻,颇有激情地讲道:“同学们,听听这头铁狮子说些什么?段祺瑞曾在这里(铁狮子坟)设府,日本司令部曾在这里扎营,刘和珍烈士的血也曾流在这里。今天,我们迁校至此,就让这头铁狮子告诉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谁从这里倒下去,谁又从这里站起来?”他动情地演讲着,像一个战士在诉说革命的故事,那激情澎湃的样子,让我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动不已。还有一次,他讲到蒙养教材时,从书架上拿出《百家姓》和《千字文》,书有些陈旧,我刚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他标注的文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精神万古流芳。”在这两行字下面,特意用小号字体写着:“今天是刘和珍君牺牲的日子。”最下面的落款是:“1997年3月18日,购于北师大书店。”那小小的一串泛黄的字迹,将3月18日这个日子鲜明地衬托出来。
  先生关心时政,坚持每天阅读报纸,观看《新闻联播》,虽离休在家,但对国家的大事小情仍极为关心。2014年3月28日,我去他家里讨论《美和美育》一文的写作。在谈到美具有情感性特征的时候,他突然停住了,沉默片刻后对我讲:“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最有情感的动物。我今天看到一则报道,就特别地动感情,也特别伤感。”说完,他走进书房,拿出当日的《北京晚报》,指着一则头版图片新闻对我讲,“这是今天报道的韩国政府归还我国437具抗美援朝的烈士遗骸的新闻。看到这篇报道我很难过,437人,为什么只有15位家属去领取遗骸?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主要的一点是,这些烈士牺牲于60年前,当时,他们很多人还尚未成家,没有后代,就这样无名无姓地战死在了异国他乡。这是让人想到最难受的。”接着,先生又讲起了自己青少年时期上流亡学校时,校长张敏之及2,000余名学生在流亡途中,惨遭国民党杀害。他沉痛地讲道:“我们的学生爱戴校长,为保护校长,许多的学生也被杀害。其中就有100多名女学生,站出来为校长喊冤,无辜地死在了国民党的枪下。想起这些人,我就觉得感伤。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无名英雄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的。一定要珍惜先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生命,懂得今天的来之不易!”
  2008年汶川地震,他时刻守候在电视机边,关注灾区的情况,并奋笔写下《为汶川大地震而写》:
  地会震裂,但天不会塌方;人被震死伤亡,但壮志不会挫伤。人在自然灾害面前,似乎不堪一击;但人在抵抗自然灾难时,又是无比刚强。中国曾经历过无数灾难,但最终还是屹立东方。我们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祝愿,重建家园。今天灾区是一片瓦砾,明日将是新的铁壁铜墙。永远压不倒的人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民团结、众志成城,国旗高扬!
  先生爱国,爱得深沉。正如他在其《口述史》中所讲的:“个人生活、民族存亡,都摆在我的面前,逼迫着我去思考和选择,去寻找一条‘别样的路’来。就我个人来说,是从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影响中跋涉出来,走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中来,获得了新生。我所走过的求索之路,实属不易,但我终于走出来了,找到了共产党,走向光明大道,我要一如既往地走下去,走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
  我最佩服先生的超凡记忆力。许多年前发生的事情、相识或有过一面之交的人,甚至某个曾经看到过的东西,只要你提供相关信息,他都能清楚地说出来。偶尔记不起来,他就会使劲儿地皱眉头想,直到从脑海里把它找出来。这让人不得不惊叹:他的大脑一定是张蜘蛛网,能粘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但交往多一点后会发现,其实他也不是过目不忘的神人,只是事事比别人更用心罢了。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多次提到。他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时讲道:“我个人并无什么大的才能,一辈子就是喜欢思考点问题,因为我相信勤能补拙,遇到疑难,总要锲而不舍地寻个究竟,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与先生交往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他指导我撰写《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兼评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一文(以下简称《历史经验》)。在探讨系统知识的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内容时,他反复强调人的内动力和自求力在学习知识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系统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更要依靠学生自己付出劳动和努力。在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由“知学”到“好学”,再到“乐学”,鼓励学生养成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的习惯。”撰稿期间,为了让我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核心要旨,他讲了自己少年时求学的一段经历。先生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日数学老师给他们出了一道计算题,题目如下:
  有卵一篮,朝食全篮之半及半卵,午食朝余之半及半卵,晚食午余之半及半卵,而卵适尽,求篮中盛卵几何?
  先生边讲述往事,边在一张纸上将这道题在一张草纸上写出来。我听得目瞪口呆,究竟是什么神力,竟能让一位90岁高龄的人将近80年前的一道题目记得如此真切?写完题目后,他又用现代白话给我重新解释一遍,说当年自己由私塾转入洋学堂,对数学几乎是一无所知。为了这样一道计算题,他吃不下饭,也睡不着觉,晚间睡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整夜都不能入睡,各种推算在脑海里反复出现,辗转反侧直到第二天凌晨,他突然豁然开朗,用逆推法获得了解题的思路,并且成功算出了答案。先生边说着又把当年的解题思路对我重讲一遍,随着他的讲解与语调,透过时光的河流,我仿佛看见了一个旧时少年,在苦学中获得知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快乐情境。   《历史经验》一文见刊后,先生又指导我构思《美和美育》一文,有一次,我们在谈到1958年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问题时,他忽然想起了当时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除了朱光潜还有另外一位学者,但名字一下子想不起来,先生皱着眉使劲儿想,用手拍着脑门,还是想不起来。本来我想回家后在网上搜一搜,然后尽快打电话告诉他,可竟因杂事忘记了。又隔几日,我去他家。他一见面就高兴地说:“晓燕,那位学者的名字后来我找到了,叫‘宗白华’。你那天走后我一直想,记起来有‘白华’两个字,可是姓记不清了,脑子里一直响着好像叫‘朱白华’,觉得不对,但好像很接近了,又继续想,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终于查出来是‘宗白华’。”我怔怔地听着,看着他那可爱又几近较真儿的模样,顿时自责起来,先生不会使用网络检索,不知百度,更无朋友圈,只能凭手头仅有的一些书籍和脑海里的记忆,一步步思索,一条条查找,才得以找到。先生的这份认真和“较真儿”让我汗颜。
  先生强调治学要有所“止”,这是他反复强调的观点。有一次,他讲《中庸》,突然停下来,说“止”就是目标,也就是说治学要有目标,更要有向着目标的积累、忍耐与等待。先生私下经常感慨,自己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时候都“被运动”了,直到60岁,才开始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学术研究。到了90岁,又一个30年过去了,他还是在乐此不疲地从事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他对年轻的博士生们说:“我是有目标的,我认定的东西,一般不会动摇,因为我相信自己设定的目标。”讲这些话的时候是2011年冬天,90岁高龄的先生坐在英东楼的一间教室里,与我们娓娓道来,他说:“假如老天还能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还要按照我设定的目标走下去,我是有目标的。”当时,他也正在为《国学十讲》系列书稿的撰写每日伏案疾书,对选读的每部经典都进行重新注释、翻译和点评,目的就是立足现实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教育智慧。这和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的要“发掘和整理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学科体系”的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学有所止”。
  先生治学严谨,甚至表现在对每一个字的态度里。先生一生钟爱《红楼梦》,同情曹雪芹及他笔下的贾宝玉。2014年是曹公逝世250周年,他专门撰写一篇纪念文章:《
其他文献
在价值澄清理论运用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摘取,不可僵化、固化地套用,步骤上应进行灵活处理,让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经历知与行、内化与外化的辩证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系统的法治素养,成就积极健康的理想人格。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等人。他们认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体系,传统说教和灌输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价
1.“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  A.焦大 B.薛蟠   C.王熙凤 D.鸳鸯  2.“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 )  A.追究五儿连累芳官 B.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C.维护柳妈得罪司棋 D.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3.《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白胜挑着一担白酒上岗时唱的歌是:( )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
叙事是文学和艺术的故事讲述手法,即叙述故事。当叙事有明确价值取向和德育功能时,就变成了德育叙事。德育叙事是教育者选择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道理、情境、故事等对受教育者进行传授,助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改变受教育者行为的过程。德育叙事包含“叙”和“事”两方面,是教育者试图传输某种道理和如何传输道理两者的统一,也是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行为的统一。  一、德育叙事融入家训  家训的目的
摘要:本文介绍奔驰M271860型发动机,由于进气凸轮轴调节轮位置提前半个齿位,导致发动机控制单元在短时间内识别不到,1缸的点火上止点,引起发动机起动困难的诊断与排除。  关键词:M271860型发动机;凸轮轴调节轮;位置提前;起动困难  中图分类号:U471.14 文献标示码:A  1故障现象  一辆底盘号为W212的2010款奔驰E260 CGI(缸内直喷)轿车,行驶34 900 km,在高速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面向全社会公开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继《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教育系统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文件,也是新世纪继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个支撑国家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深刻分析
2018年12月27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教育科学出版社协办的《教育强国之道》新书发布暨改革开放40年教育理论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教育部、高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专家,来自编写团队和出版方代表以及教育改革实验区和实验校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教育强国之道》一书。该书聚焦
“让读书成为习惯”对教师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不断阅读,深入阅读,沉下心来阅读,才能找到自身专业成长的活水源头,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为了深层次营造书香校园、推广品读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联合人民教育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举办了以“阅读支撑生命”为主题的大型读书活动,由此开启了作者、出版者、读者及传播者之间的首轮对话。在启动仪式上,教育科学出版社甄选了新近出版的
再塑师道尊严,既不是让教师在学生面前摆架子,也不是让教师与学生彼此不分你我,而是让教师忠于职守,学生守住本分,彼此各自有不能触及的“高压线”和不能逾越的“底线”,让师生关系处于一个适中的位置。  师道尊严一词,根据学界的说法,最早源于《礼記·学记》。此文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意思是说,求学的过程中,教师受到尊敬,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也受到重视,百姓才对求
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改革的主动探索,是校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校外教育优质项目在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建设、加强校外教育教科研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北京市通过建设校外教育优质项目,有效实现了家、校、社共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提出在全市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新时代背景下校外教育的主动探
教师要用爱滋养学生成长,以责任呵护学生健康。教师不要怕遇到难事,一旦遇到类似事件,就积极应对,用智慧把事件处理好,就能化教育危机为教育契机。  在学校生活中,同学之间适当开些玩笑可以促进交流、增进友谊。但是,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在开玩笑时,往往不分对象、不顾场合、不管尺度,经常因玩笑不当惹出麻烦,甚至引起冲突。我们班学生就曾因开玩笑过头而引发了一个大麻烦。我们借此机会,引领学生学会开玩笑。  一